APP下载

《啊,梦》艺术特征

2016-1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调谱例和弦

申 博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啊,梦》艺术特征

申 博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施万春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施老先生的创作中,不仅交响乐作品家喻户晓,艺术歌曲也尤为突出。其中代表作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橘子熟了》《我们相爱在星光下》等。《啊,梦》是施万春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女中声独唱作品,并被列入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材。创作中期的施万春在艺术歌曲方面,不仅结合现代音乐创作风格,运用色彩和弦,同时根据自由诗体裁的歌词特点,创作避免规整性律动的旋律。本文从和声调性和旋律歌词的角度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归纳。

施万春;和声运用;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风格,尝试创作独特和声色彩的音乐作品。在这一时期,作曲家施万春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和声创作,而是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音乐风格。《啊,梦》正是施万春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

一、和声的运用

在该作品中,施万春受西方传统和声风格的影响,运用较多的和弦外音和较频繁的和弦色彩变化来丰富作品音响效果,并且运用属持续音以达到巩固调式的效果。

(一)色彩和弦

例1

通过谱例1可以看到,第22小节出现变化音bd和bg,女中音声部同时出现bd。并且bg延续到第23小节。因此和声功能讨论如下:

1)由于22小节与23小节变化音不完全相同,因此作离调处理。22小节音为bg、bb、bd,则和声为D/TSvi,第23小节音为bg、bb、§d,故和声与22小节相同,为D/TSvi。

2)假设该小节转调,22小节变化音为bd、bg,与谱例三个降号结合后为bG大调或be自然小调,由于女中音声部旋律音bb为be自然小调的属音,为转调后的调式做进一步的巩固。第23小节若按转调处理,则为be和声小调最为恰当。旋律声部依旧使用属音巩固调式,但由于只有两小节,过于短小,故笔者认为转调并不恰当。

3)根据上一分析情况,由于变化音只出现两小节,因此可假设该小节只是运用be小调和弦,be与♭E为同主音大小调关系,所以并没有转调。和声功能标记分别为:dtIII、DTIII+,来体现小调。并且通过聆听该作品音响,该小节也并没有表现出小调的音响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最为恰当。

例2

其次,通过谱例看到,第14小节出现bc,该音同样不属于bE自然大调的和弦音,故讨论如下:

1)由于ba、be、g均为bE自然大调中下属和弦的根音、五音、七音,因此bc当做S的三音处理。故该和弦为bE自然大调中b3音的s。

2)由于bc不属于bE自然大调中的和弦音,故此和弦当做离调处理。则该和弦功能为Dvii7/D。通过对下一小节和声的分析可以明确看出,第15小节为主和弦T,因此笔者认为该小节做离调处理不恰当。

3)由于bc为♭E和声大调六级音,这里做转调处理。通过对下一乐句b1的分析可以看到,该调式有延续,在第20小节同样出现bc。且和声大调I音与VI音为小六度,与自然大调的大六度相比,具有灰暗的色彩。这里b1乐句为b乐句的变化再现,调式从明朗的自然大调转为稍有难过的和声大调,和声的处理将一步步表达出作品的悲伤之情,故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更为合适。

例3

作曲家施万春延续他独特的作曲风格,运用较多的和弦外音和较频繁的和弦色彩变化来调节乐曲的和声色彩,使其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如第8、9小节,钢琴声部出现#f和§a,由此可以推测,该小节出现离调。由于调性的模糊,笔者分情况讨论:

钢琴声部音为be、bb、#f、§a、c,为一个九和弦。左手低音声部为琶音织体。由于前一小节低音声部低音为主音be,因此这小节可将be看做主音持续,那么第8小节的和声功能为省略三音的D9/T。

若将低音声部的be看做该小节和声功能内的音,则该和弦音为#f、a、c、be,故为Dvii7/TDIII。

通过谱例可以分析出,第9小节和声功能为T,故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更为合适,第8小节和声功能为D9/T。

这个九和弦的出现,在和声T、D之后,脱离了传统和声的写作技法,使音响色彩发生变化。

(二)属持续音的运用

例4

11-13小节虽然和声功能不断变化,但钢琴低音部出现b的同音反复来巩固调式。其次,经过第14小节的转调之后,15-19小节作曲家再次运用b的同音反复手法。在该乐句离调与转调的情况下,乐曲的调式调性被非常巧妙的明确和稳定。

二、旋律与歌词

该作品的歌词为中国音乐理论家李西安创作,是一首自由诗体裁的作品。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熟。本作品的结构都不规整,语言节奏非常灵活且不押韵,这正符合自由诗所具有的特点。

作品旋律为了吻合这种特殊的体裁,也同样要使旋律避免规整性律动。如第a乐句,旋律首先为了结合歌词“梦啊”三声感叹使用了下行三度模进的手法。之后由于与歌词的不规整性结合,施万春连续运用休止、三连音、切分音和延音线来打破2/4和3/4强弱规律:比如3/4拍中,它的正常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表现出一种自由性的诗化语言。同样在第12、13小节(谱例4)旋律依次运用了大切分、三连音及连线来打破规整性律动。

例5:(8-11小节)

其次,全曲运用较多的力度记号来弱化节拍的强弱规律。如10小节(谱例5),乐曲标记渐强,第11小节为减弱、渐强,但2/4拍的节奏规律为“强-弱”,这样打破常规节奏规律的强弱处理使音乐更富有诗化,与歌词更加贴合。

第三,全曲拍号为2/4与3/4交替,变换拍子的运用使音乐灵动、富有弹性。这种自由状态语言节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与歌词融合在一起,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仿佛潮水般涌动。

最后,旋律运用级进音型与分解和弦的连用。音阶级进虽然是旋律创作的基本形态之一,但是全曲多处出现这样的运用可以看出作曲家对其的使用颇为用心。如第8-11小节(谱例5),级进的旋律极具有宣叙感。之后的分解和弦与跳进仿佛积聚在心底深处的疑问,终于涌出。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啊,梦》这首作品表现出施万春简约而不简单的创作风格。对于和声配置而言,作曲家在坚持西方传统功能和声的同时,吸收了印象派“色彩和声”的创作技法,色彩和弦的运用使乐曲音响具有独特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施万春在旋律与和声写作中,力求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思维。其次,对于歌词、旋律而言,作曲家以旋律与歌词相吻合为前提,运用变换拍子、切分、延音线等技法以达到淡化常规节奏的强弱规律,旋律更具咏诵的效果。从而使旋律与自由诗体裁不规整的语言节奏特征相契合,更好地表达出歌词所富有的情感意境。这部作品为四句体单乐段的曲式结构,不论在和声技法方面,还是旋律与歌词方面都表现出作曲家独特而严谨创作风格,真正做到了作曲家所坚持的“雅俗共赏”的美学特征。

[1]施万春.深一层次,再深一层次 论电影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8(7).

[2]苗禾,李镇,启之,施万春.施万春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9(6).

J292

A

申博(1991-),女,大连大学,山西太原,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

猜你喜欢

大调谱例和弦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G大调随想曲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