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目标与途径探析

2016-12-19张新华周志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医学生途径目标

张新华+周志英

摘要:分析了五年制医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三个要素的培育目标,明确了大学三个阶段接续进行公共基础性、医学基础性和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侧重,提出了人文课程学习、专业课程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锤炼四条人文素质培育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育;医学生;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29-03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成为医学教育的时代主题,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又是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1]。因此,探讨五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阶段目标与主要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阶段目标

在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培育人文素质由于时间短效果比较局限,但就人的教育过程而言,大学教育阶段对于人文素质培育具有整体素质提升、职业素质奠基的重要作用。

1.人文素质要素的培育目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医学人文知识传授、医学人文素养培植和医学人文形态塑造三个有机联系的过程。

人文知识的学习目标。就医学生而言,首先要从实用出发,学习与医疗职业及医学本身相关的人文知识,熟悉有关的规定与方法,掌握必需的技巧与规范。其次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学科知识,用以指导实践,解决好“三观”问题。当然还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丰富情感和心理[2]。

人文素养的奠基目标。作为医学生,必须培育深刻的人文关怀,要具有注重交流沟通的态度、尊重病人利益的动机以及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应培育高远的精神境界,要在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前提下,真诚担负起预防疾病、驱除病痛、博学维康、彰显医德的神圣责任。还要自觉培育宽阔的情感胸襟,要能够做到尊重、理解和协作,能够分析、批判和创新,能够持续完善自我,持续精益求精。

人文技能的培养目标。作为医学生,应主动提升人文技能水平,能够使自己在医疗技术的运用与创新中体现人文精神,在临床诊治技术与手段选择使用上追求合适,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上做到熟练,对待医学问题研究与临床技术创新上充满激情。作为医学生,还要充分认识到支持和保障人文精神的实现,必须采取科学的规范的医疗行为,必须掌握科学的丰富的临床沟通技能,必须做到共同参与式对话,以促进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教学过程分段的培育目标。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在大学1—2年级进行,通过学习“两课”等公共基础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丰富社会、文化及历史的背景知识,促进医学生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总体要求,理解医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保证医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进步的要求,坚定学习医学的理想信念。这对于医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潜在而深刻的作用。

医学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在大学2—3年级进行,通过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内容的学习与领会,丰富并厘清对医学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质的认识,正确理解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对医学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选择决策的能力。这对于把握医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医学技术始终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性质具有深刻意义。

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在大学4—5年级进行,通过对医学职业道德、医生角色定位、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规常识、医务礼仪修养等内容的学习、感悟和践行,立足于对医生职业特性的认识,从具体层面强化对医学职业道德及有关能力、修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深入了解良好的医学人文形态的建构意义与要求,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人文的职业特定要求,认识社会对医生人文素质的高度关切,提高对医学人文行为塑造表现能力。这对于培养医改条件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医学生参加工作后人文知识不断丰富,人文素养日臻完善,人文形态逐步优化,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进入到社会化阶段。尽管在不同时期培育内容和方式不同,但都要服务并服从于教育目标。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探析

医学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素质更高或者说具有更高人文素质的人。因此,必须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按照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构建和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人文课程学习。在现行培养方案下,人文课程教学被赋予刚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的内容安排明确而具体[3]。教育部、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指导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模块,近20门课程。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在“两课”基础上,应开设医学伦理学、应用卫生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导论、医学史、医学生临床思维、医学生临床沟通等方面的课程,为医学生有序学习人文课程提供支持和保障。

2.专业课程渗透。专业课程学习是医学生的根本任务,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长线”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科学的渗透,就是利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素材,通过挖掘、提炼,采取糅合、链接等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拓展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优化人文形态的教育目的。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当把握目的性、侧重性、适度性和关联性四个原则,采取链接名人故事、联系现实问题、运用特定仪式、利用教学形式等方式方法[4]。在10余门生物医学课程中整体把握人文因素渗透要点:(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2)推行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培养医学整体观和唯物辩证观,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3)实施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奉献和敢于担当的职业道德,培养感恩先贤与敬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激发追求真理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感受以身试医(药)的奉献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5)开展美学教育。培养人体形态审美情趣,领略药物、医术和器械发明的美妙,促进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在20多门临床医学课程中整体把握人文因素渗透要点:(1)培养规范良好的职业形象。常怀敬畏生命之心,在生命脆弱之时和危难关键之处送去人文关怀,展现优良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协作氛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排除歧视行为,肩负社会责任,关注现实问题。(2)追求精益求精的专业境界。增强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掌握全面娴熟地操作技能。实施人文素质渗透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应努力做到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组织精良的传授内容、展示高尚的行为风范、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以发挥主导作用。

3.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发挥大学中的学科资源和传统优势,精心营造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具体就是:总结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提炼基本的共同特征,不断培育和彰显人才素质特色;在校园树立医学界的先贤名人雕像,竖立《大医精诚》名文石刻碑、“医学生誓词”石刻碑、校训石碑和知名校友捐赠碑,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环境,让师生感受医学大家风范,受到潜移默化教育;支持开展各种晚会、才艺比赛、文化艺术节等常态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激励、鼓舞、启迪和指引作用。

4.社会实践锤炼。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是人们最为熟悉、普遍接受、广泛开展、日趋成熟、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践类型。它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联系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国情社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具有价值导向、启迪益智、能力培养、品质塑造、精神激发和审美愉悦等功能,医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医学社会调查、校外志愿者服务、校外勤工助学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做贡献中接受医药卫生国情社情教育,增强发展医学、参与医改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长医疗卫生服务才干。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既要有这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又要有适应目标要求的实施对策。唯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掌握精良的人文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12-01(1).

[2]文格波,张新华,唐志晗,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五个一”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35-36.

[3]刘永安.教师主体性的重新审视与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48-51.

[4]张新华.医学人文素质探析[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医学生途径目标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