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城步苗族“风俗歌”探析

2016-12-19张驰

艺术评鉴 2016年17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张驰

摘要: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城步地处湘西南边陲,是湖南第二大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习惯众多。城步苗族人们在风俗活动中所产生的风俗歌曲别具一格,它全面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是了解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将从城步苗族风俗歌的产生、风俗歌分类以及风俗歌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城步苗族 风俗歌 艺术特征

“风俗歌,亦称风习歌、习俗歌,是中国民歌的一个类别。民间各种传统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1]。

一、城步苗族与“风俗歌”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和尧舜时期的“三苗”。汉代以后,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武陵蛮”历史悠久,民俗、风俗传统久远,是中国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至东汉年间这些“蛮”民便溯沅江而上,进入五溪地区,用“五溪蛮”代替“武陵蛮”一说,聚居在雄溪(今巫水)流域苗族先民的主体是“五溪蛮”的南支“雄溪蛮”,后至唐末宋初,这一带的苗族先民趁五代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史称“飞山蛮”。元代,苗族大量迁入境内西部,逐渐成为巫水流域的主体民族。至清代,据《清史·高宗实录》载:“苗疆各属内,宝庆府之城步县,永州府之江华县……均属苗疆要区”[2]。

城步素有“歌海”之称,民间音乐异彩纷呈。城步苗族主要居住的长安、岩寨、五团、蓬洞、兰蓉、汀坪等苗乡,秉承着先人能歌善舞的传统,亦有唱山歌进行娱乐的习惯。苗族人民崇尚礼仪、风俗仪式众多,除婚嫁、丧葬风俗外,还有“春社节”“四月八”“六月六”“罢谷节”“苗年”等一系列具有苗族特色的风俗节日。在这些婚嫁、祭祀以及其他风俗活动中,善于歌唱的苗民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放声高歌,并创造出极具代表性的《嫁女歌》《贺郎歌》《庆鼓堂》等体裁。歌声成为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歌声代表了祝福、期盼和尊敬。

二、城步苗族“风俗歌”的分类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在婚嫁、丧葬、祭祀等风俗活动中,创造、传承了丰富的“风俗歌”资源,在这些歌曲中,最富有特点的有以下几种:

(一)婚嫁类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在城步,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父母包办和自由选择并存。“先娶后冠,男少女长”系包办婚姻的体现;“跳月求偶”“歌语联姻”“信物定情”等则为自由恋爱的表现形式[3]。在这些歌曲中,最富本地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酒歌》

《酒歌》,由新郎新娘双方各聘一名歌郎进行演唱,由“拦门歌”“十折”“公爷进地”“结亲路”“三代根基”“奉亲歌”“过定歌”“谢主家”“龙船歌”这九个部分构成,全歌有15000余字。它从苗家迎亲嫁娶的礼仪开始,叙述结亲的缘由。演唱祖宗的历史、苗族各姓的来龙去脉等,以及长辈谆谆教导年轻的新郎新娘如何勤俭持家,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处理兄弟、妯娌、婆媳、夫妻间的关系等,唱得有礼有节,有声有色。

《酒歌》的每个部分主要以男女双方各聘请的歌师以对白、对唱的形式进行展现,其基本音调以“羽、宫、商”三个音构成,配合歌词演唱出类似于叙述性风格的羽调式旋律。

2.《嫁女歌》

《嫁女歌》,苗族又称“哩啦哩”,是结婚的前一天在新娘娘家演唱的歌。这一天,新娘寨中的兄弟姐妹以及远近亲友,均围坐在厅堂或茶堂里,陪伴出嫁的新娘。于是,大家便唱起“嫁女歌”。《嫁女歌》一般由晚饭时分开始演唱,直到第二天新娘出嫁离家为止,整个《嫁女歌》由“起歌”“十进花园”“离娘歌”“娘教女”“谢来亲”“十二更锦鸡”等形式构成,内容除了主宾双方互致自谦之辞外,主要叙述结婚礼仪、告诫新娘如何为人处世等方面,歌词感人生动。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苗族“妇女歌”。待到天明,《嫁女歌》演唱的仪式结束,亲朋戚友将新娘送出寨子,远嫁他乡。

3.《贺郎歌》

《贺郎歌》与《嫁女歌》是姊妹篇,不同的是,《贺郎歌》是新郎将新娘娶回家后,主宾双方在闹洞房时所演唱的一种歌。《贺郎歌》分为“闹洞房序歌”“敬酒歌”“祝贺歌”“送合”几种形式,演唱内容主要是来宾们对新郎新娘的贺喜、祝福,对今后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新郎新娘对来宾的答谢。

(二)丧葬类

1.《离床歌》

《离床歌》是指老人逝世后,将尸体洗净并穿上寿服后从床上抬进棺材时演唱的歌。其演唱内容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怀念和不舍,以哭腔为主,感人泪下。

2.《葬歌》

《葬歌》是指老人即将出殡的头夜,由死者家属聘请的歌师演唱的歌。其演唱内容包括对亡者生平介绍、子女介绍等。

(三)祭祀类

1.庆鼓堂

庆鼓堂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祈祷土地、灶公等求神灵保佑丰收、欢庆丰收的传统风俗活动,流传于城步的兰蓉、白毛坪、大阳、蓬洞等地,使用芦笙、长鼓、大堂鼓、锣、钹等进行伴奏。活动由一个团主、一个打卦师、七个歌郎以及鼓师、斟酒师等为主,互相配合,载歌载舞[4]。程序从《请神歌》到《大头歌》到《送神歌》反复进行演唱。这种形式下所产生的风俗歌随着演唱者情绪而有着不同的音调变化,情绪激昂,节奏感强烈,热闹奔放,洋溢着喜庆的情绪。

2.《打山魈》《打水魈》

苗族人民崇尚鬼神,《打山魈》《打水魈》就是他们在祭祀山神水鬼时演唱的歌曲。这种歌曲带有浓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苗族人民的思想向往和劳动生活。在这些歌的乡土气息浓厚,演唱较为明朗淳朴,富有生气。

“山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类山怪,《打山魈》的演唱反映了城步苗族群众在祭祀中期盼除魔消灾、确保平安的美好心愿。《打山魈》这一段旋律拥有“烧畲”“吹畲”“点荞”“开田”“种秧”“犁田”“插秧”“打谷”“舂米”等十多种农事活动的歌词。

三、城步苗族“风俗歌”的艺术特征

(一)语言特征

在城步,苗族群众和汉族、侗族、瑶族等群众长期相处,共同生活、劳作,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这里和谐共处而又相互影响,常用的语言有苗语以及城步县城的“客话”(当地苗族人对城步县城所用汉语方言的称呼)[5],和其他苗族聚居区一样,城步苗族“风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使用方言进行演唱。在婚嫁类歌曲中,《酒歌》全部用苗语演唱,而《嫁女歌》《贺郎歌》全部用汉语演唱;在丧葬类歌曲中,全部用汉语演唱;而在祭祀类歌曲中,“苗年”这种形式的歌曲既有用汉语演唱的,也有用苗语演唱的。

(二)歌词特征

“即兴发挥”是城步苗族“风俗歌”歌词的最大特征,同一个曲调可以拥有很多相应类别的歌词。在歌词中,衬词的运用非常丰富。衬词一般出现在句中或是句尾,多为“哦,哎,哟,哩”等感叹词,在《嫁女歌》中,还经常使用“哩啦哩”这种富有苗语风格的衬词。衬词的运用,可以很好地突出地方语言与本民族特色,可以对旋律、对歌曲的表现进行更好的装饰,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更为细腻地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6]。

(三)节奏、节拍特征

城步苗族“风俗歌”的节拍因其表现场景的不同,形式非常丰富,2/4、3/4、4/4、3/8、4/8、5/8、6/8都是最为常用的拍子,节奏复杂而富于变化,因为表现情绪的需要,“交错拍子”的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风俗歌”中。

(四)调式、旋律特征

城步苗族“风俗歌”的调式丰富,以民族五声、六声调式为主,多变宫,少清角,羽调式作品更为普遍。“风俗歌”的旋律婉转柔和,线条简单、清晰,进行平稳,常使用“羽、宫、角”和“宫、角、徵”为骨干音的三度音调框架[7],通过变形、发展、派生等各种手法,使得歌曲旋律流畅,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楚楚动人。其结构多为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的单乐段构成。

装饰音的运用也是“风俗歌”旋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常用的装饰音为“倚音”“波音” “滑音”等。装饰音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流畅性,突出了歌曲的民族性,能够更好地抒发演唱者的感情。

(五)演唱形式

城步苗族“风俗歌”的演唱形式多样,《酒歌》多采用对唱的形式,《嫁女歌》《贺郎歌》则采用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丧葬类歌曲常采用独唱的形式,而祭祀类歌曲多为独唱以及领唱加齐唱。

四、结语

城步苗族“风俗歌”是伴随着城步苗族人民的风俗活动而创造出的艺术结晶,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发展而来,它全面反映了城步苗族人民的生活以及风俗传统。城步苗族“风俗歌”是了解苗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史料,也是了解苗族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74.

[2]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

[3]陆霞.城步苗族婚俗歌曲的艺术特征与价值研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2,(12).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委会.湖南民间歌曲集[M].内部资料,1981:9.

[5]刘大坚.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4).

[6]金鹃飞.城步苗族婚嫁歌曲艺术特征及其演唱[J].邵阳学院学报,2009,(06).

[7]刘大坚.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4).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