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

2016-12-19朱文博孙玉忠赵宏远于美波郭见军

水产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缢蛏蛤仔肉球

朱文博,孙玉忠,赵宏远,于美波,郭见军,李 达

( 1.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00; 2.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山东 日照 276800 )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

朱文博1,孙玉忠1,赵宏远2,于美波1,郭见军1,李 达1

( 1.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00; 2.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山东 日照 276800 )

在盐度28~30、水温23.6~25.8 ℃下,将54只初始体质量(34.82±3.79) g的健康短蛸放入500 mL矿泉水瓶中,瓶体周身均匀钻直径5 mm小孔约80个,每瓶1只,悬挂在4.1 m×6.6 m×1.4 m养殖池中,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3种饵料,每种饵料3个平行组,比较分析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28 d的饲养表明,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特定生长率(1.67%/d)和饵料转化效率(33.46%)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14.01%)和菲律宾蛤仔(1.31%/d,19.57%)的短蛸(P<0.05)。试验结果表明,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

短蛸;饵料;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

短蛸(Octopusocellatus)俗称饭蛸、坐蛸等,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短蛸肉质鲜美,富含精氨酸,经济价值较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且其通常一年生,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是开展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目前,已有短蛸养殖和繁育技术的相关研究,张学舒[1]在人工环境下观察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生,张龙岗等[2-3]分析了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王卫军等[4-5]研究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幼体同类相残。但有关短蛸饵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比较了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旨在优化短蛸养殖中的饵料,为短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短蛸为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人工繁殖的苗种,从中选取54只体色正常、腕部完整、活动能力强、平均体质量为(34.82±3.79) g的幼蛸。试验用3种鲜活饵料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constrzcta)及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sanguineus),均购自附近水产市场。

试验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养殖车间内进行。幼蛸采用瓶装养殖方式,每只幼蛸放入500 mL矿泉水瓶中,瓶壁上均匀钻直径5 mm小孔约80个,用聚乙烯绳悬挂在4.1 m×6.6 m×1.4 m养殖池内,瓶底距池底5 cm。试验用水为沙滤海水,盐度28~30,pH 7.8~8.1,水温23.6~25.8 ℃;养殖池内采用充气泵经散气石进行充气,使溶解氧>6 mg/L;光照度≤500 lx。

1.2 方法

试验用短蛸为人工繁殖的苗种且养殖环境与试验环境一致,未进行驯养,直接挑选规格相近且健康的短蛸进行试验。试验前禁食24 h,用吸水纸吸干短蛸表面水分后称量质量(精确至0.01 g)。试验设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饲养6只短蛸。每日19:00投喂饵料并记录投喂量,投喂量通过计算各组短蛸的每日摄食量进行微调整,使各组摄食量基本相同。次日8:00收集残饵,全量换水,用吸水纸吸干残饵水分,称量残饵质量,计算每只短蛸每日的摄食量。每隔7 d对每只短蛸进行称量质量,记录生长状况,试验周期28 d。

按下式计算短蛸的摄食量、摄食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效率:

摄食量/g=m2-m1

摄食率/%=2×mt0/[(mt1+mt2)×t]×100%

质量增加率/%=(mt-m0)/m0×100%

特定生长率/%·d-1=(lnmt2-lnmt1)/t×100%

饵料转化率/%=(mt-m0)/m3×100%

式中,t1、t2表示相邻的2个测量时间(d),t表示t1、t2的时间间隔(d),m2为饵料的投喂量(g),m1为饵料的剩余量(g),mt0表示t1、t2时间间隔的摄食量(g),mt1、mt2分别表示该饵料中t1、t2时间测量的体质量(g),mt、m0表示短蛸t时间(d)和起始时间的体质量(g),m3表示t时间的总投喂量(g)。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试验数据用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基础上采用Tukey和Duncan′s检验组间差异,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中,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平均日增加质量为0.74 g/d)和28 d后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投喂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短蛸(P<0.05)(表1)。28 d后投喂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组的短蛸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成活率

注:*表示P<0.05.

2.1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摄食率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摄食率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投喂缢蛏的短蛸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1 d时摄食率达最大值,然后急剧下降。投喂菲律宾蛤仔的短蛸摄食率变化趋于平缓。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在14 d时摄食率达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逐渐趋于平缓。

图1 不同饵料组短蛸摄食率的变化

2.2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质量增加率见图2。3组短蛸初始体质量基本相同,饲养7 d后,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为22.18%,略高于投喂菲律宾蛤仔(19.45%)和缢蛏的短蛸(16.97%),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14 d后,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为37.80%,显著高于投喂缢蛏的短蛸(27.91%)(P<0.05),略高于投喂菲律宾蛤仔的短蛸(30.13%),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21 d后,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为47.87%,显著高于投喂菲律宾蛤仔的短蛸(P<0.05)。经过28 d的饲养,投喂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短蛸的质量增加率基本持平,分别为44.34%和45.32%,均显著低于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59.72%)(P<0.05)。

图2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质量增加率 *表示P<0.05,其他图同.

0~7 d,投喂肉球近方蟹和菲律宾蛤仔短蛸的特定生长率高于投喂缢蛏的短蛸,但差异不显著(P>0.05)(图3)。14~21 d,投喂缢蛏短蛸的特定生长率高于其他2组的特定生长率,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7~14 d和21~28 d时,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3%/d和1.53%/d,显著高于其他2组的特定生长率(P<0.05)。

在28 d养殖中,投喂肉球近方蟹短蛸的特定生长率为1.67%/d,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和菲律宾蛤仔(1.31%/d)短蛸的特定生长率(P<0.05)(图4)。

图3 不同饵料组短蛸在不同时间的特定生长率

图4 不同饵料组短蛸在28 d中的特定生长率

2.3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饵料转化效率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饵料转化效率见图5。由图5可知,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在7、14、21、28 d的饵料转化效率分别为60.50%、44.97%、35.47%和33.46%,均显著高于同期投喂缢蛏和菲律宾蛤仔短蛸的饵料转化率(P<0.05)。投喂缢蛏的短蛸饵料转化效率最低,在7、14、21、28 d时分别为17.87%、18.15%、15.84%和14.01%。

图5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饵料转化效率

3 讨 论

3.1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摄食率

蛸类养殖中,常以鲜活的小杂蟹、虾、低值贝类等为饵料。张学舒等[1,6]认为,短蛸喜食蟹类和小型贝类;长蛸(O.variabilis)最喜食蟹类,其次是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很少摄食贝类如贻贝(Mytilus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文蛤(Meretrixmeretrix)等,小杂鱼则基本不摄食[7]。焦海峰等[8]发现,嘉庚蛸(O.tankahkeei)喜欢捕食个体中等的天津厚蟹(Helicetientsinensis)。在长蛸养殖中,投喂活体小型蟹类、贝类、小杂鱼等,诱食性为蟹类>贝类>小杂鱼[9]。邵楚等[10]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弧边招潮蟹(Ocypodaortmann)和缢蛏3种鲜活饵料对长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弧边招潮蟹的长蛸摄食稳定,生长快,特定生长率及饵料转化率高。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蟹类是蛸类养殖中的最佳饵料,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投喂小杂鱼、鱼糜及虾等冰鲜饵料均无摄食现象;而投喂鲜活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亦无摄食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斑节对虾活动能力强于短蛸,不易被捕食。本试验中,肉球近方蟹个体大小适宜,活动能力适当,易于捕食,对短蛸的诱食力最大;缢蛏可摄食部分占自身质量的百分比最高,而肉球近方蟹可摄食部分占自身质量的百分比最低,因此,短蛸对3种饵料的摄食率为:缢蛏>菲律宾蛤仔>肉球近方蟹。

3.2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

饵料蛋白水平影响动物的特定生长率,特定生长率越大代表日体质量增加越快,质量增加率越高[11]。短蛸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肌肉粗蛋白含量占干质量的80.8%[12]。短蛸的生长主要是指蛋白质在体内的积累。因此,短蛸的生长速度与饵料的蛋白质含量有关。菲律宾蛤仔、缢蛏、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肌肉中蛋白含量分别占干质量的61.28%、70.36%、79.9%和85.91%(♂)和86.06%(♀)[13-16]。本研究中,摄食肉球近方蟹短蛸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摄食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短蛸,这可能因为蟹类中粗蛋白的含量高于后两者的缘故。

3.3 不同饵料组短蛸的饵料转化效率

短蛸对饵料的转化效率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而饵料的成份又直接影响了饵料转化效率。营养学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鱼、虾、蟹类等幼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其组成和含量影响到鱼虾蟹幼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存活,在饵料中适当添加这些物质,可提高投喂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17-23]。曾海祥等[24]以真蛸(O.vulgaris)幼体及食物的脂肪组成为依据,指出真蛸需要摄食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尤其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当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足时影响其生长和发育状况,认为这是衡量饵料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西班牙3种幼龄头足类真蛸、Sepiaofficinalis和枪乌贼(Loligooulgaris)的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分别为21.2%、12.6%,32.8%、14.3%和29.3%、14.5%[25]。张伟伟等[12]研究发现,短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分别为15.43%和10.53%。菲律宾蛤仔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分别为12.25%和7.16%;缢蛏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分别为10.91%和9.30%[26]。蟹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三疣梭子蟹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17.29%和15.21%[15],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12.29%和11.89%[27]。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摄食肉球近方蟹的短蛸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以及饵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摄食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短蛸,说明肉球近方蟹含有足量的蛋白质、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能满足短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摄食弧边招潮蟹长蛸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的原因,在于弧边招潮蟹含有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10]。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的理想饵料。

[1] 张学舒. 人工环境中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生[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2,21(3):220-224.

[2] 张龙岗, 杨建敏, 刘相全, 等. 短蛸四个地理群体遗传特性的AFLP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09,40(6):803-807.

[3] 吕振明, 李焕, 吴常文, 等. 基于16SrDNA序列的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18(1):29-37.

[4] 王卫军, 杨建敏, 周全利, 等.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17(6):1157-1165.

[5] 王卫军, 杨建敏, 周全利, 等. 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J]. 水产养殖, 2009,30(10):14-18.

[6] 魏臻帮. 短蛸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J]. 动物学杂志, 1966(1):26-28.

[7] 宫春光, 绕庆贺, 胡小刚, 等. 长蛸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J]. 科学养鱼, 2009(11):22-23.

[9] 郑伟. 长蛸人工育苗研究[J]. 齐鲁渔业, 2009,26(4):13-14.

[10] 邵楚, 王亚, 王春琳. 3种饵料对暂养长蛸生长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1,30(3):140-143.

[11] 徐云, 马甡. 不同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增刊):353-358.

[12] 张伟伟, 雷晓凌. 短蛸不同组织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26(4):91-93.

[13] 吴云霞, 梁健, 闫喜武, 等. 菲律宾蛤仔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营养学报, 2012,34(4):409-413.

[14] 罗蔚华, 钱晓蔚, 杨曙光, 等. 乐清产缢蛏肉成分的研究[J]. 江西科学, 2006,24(5):360-363.

[15] 苏秀荣, 李太武, 欧阳芬, 等. 三疣梭子蟹营养成分的研究[J]. 营养学报, 1996,18(3):342-346.

[16] 王春琳, 陈建青, 叶晓园, 等. 日本蟳的营养成分组成分析[J]. 营养学报, 2005,27(1):81-83.

[17] 刘镜阁, 雷霁霖, 官怀孔. 海水仔稚鱼对脂类的需求[J]. 齐鲁渔业, 1996,13(1):19-21.

[18] Ibeas C, Cejas J, Gomez T, et al.Influence of dietary n-3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evels on juvenile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aurata) growth and tissue fatty acid composition[J]. Aquaculture, 1996,142(3/4):221-235.

[19] 徐学良, 季文娟. ω-3 及ω-6不饱和脂肪酸对中国对虾幼体存活、蜕皮和生长的影响[J]. 海洋水产研究, 1992(13):21-27.

[20] Bell J G, Mcevoy L A, Estevez A, et al. Optimising lipid nutrition in first-feeding flatfish larvae[J]. Aquaculture, 2003,227(1/4):211-220.

[21] 钱云霞, 陆开宏.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对海水仔鱼营养的影响[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8(4):344-348.

[22] Watanabe T, Vassallo R. Broodstock nutrition research on marine fish in Japan[J]. Aquaculture, 2003,227(3):35-61.

[23] 陈彦, 谢仰杰, 王重刚, 等. 饲料中磷脂影响鱼类和甲壳类幼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1(2):9-13.

[24] 曾海祥, 王玉清, 崔玥, 等. 真蛸幼体培育的现状、难点与展望[J]. 齐鲁渔业, 2008, 25(5):11-12.

[25] Navarro J C, Villanueva R.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early stages of cephalopods:an approach to their lipid requirements[J]. Aquaculture, 2000,183(1/2):161-177.

[26] 林洪, 吕青, Khalid J, 等. 贻贝等六种软体动物磷脂的比较[J]. 水产学报, 2000,24(2):175-179.

[27] 檀东飞, 吴国欣, 林跃鑫, 等. 锯缘青蟹营养成分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6(4):79-84.

EffectsofDifferentDietsonGrowthofShotArmOctopusOctopusocellatus

ZHU Wenbo1, SUN Yuzhong1, ZHAO Hongyuan2, YU Meibo1, GUO Jianjun1, LI Da1

( 1. Rizhao Ocean &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Rizhao 276800, China; 2. Rizhao NO.1 Middle School of Shandong, Rizhao 276800, China )

A 28-d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access the effects of three diets including Manila clam (Ruditapesphilippinarum), razor clam (Sinonovaculaconstrzcta) and crab (Hemigrapsussanguineus) on food intake, weight gain,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short arm octopus (Octopusocellatus) with initial body weight of (34.82±3.79) g. The octopus were reared in a 500 mL plastic bottle disposed in a tank of 4.1 m×6.6 m×1.4 m at a rate of one individual per bottle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3 groups, each of which was fed one of the three diets with 6 replicates at water temperature of 23.6—25.8 ℃ and a salinity of 28—30 for 28 day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ort arm octopus had 100% of survival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specific growth rate (1.67%/d) and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33.46%) in the octopus fed crabH.Sanguineusthan those in the octopus fed razor clam (1.33%/d and 14.01%) and Manila clam (1.31%/d and 19.57%), indicating that crab was the best diet for short arm octopus culture.

Octopusocellatus; diet; weight gain; specific growth rate;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5.020

S968.9

A

1003-1111(2016)05-0573-05

2015-11-29;

2016-02-29.

日照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13JHSZ006).

朱文博(1986—),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 E-mail:adam522@126.com.

猜你喜欢

缢蛏蛤仔肉球
开花的心
大连庄河菲律宾蛤仔养殖群体生长特性研究
辽宁蛤仔产业发展初探
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
苏北沿海缢蛏养殖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我家的“小肉球”
后稷的传说
宁波近岸海域缢蛏有机氯农药风险评估
LAND OF RAZOR CL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