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院系“生态化”公共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以对社区群众的科学健身指导为例

2016-12-17刘晓松

关键词:院系生态化科学

刘晓松



高校体育院系“生态化”公共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以对社区群众的科学健身指导为例

刘晓松

高校体育院系基于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的“生态化”公共服务是以“安全、有效”为核心,突出高校体育院系健身指导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优势,能够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社区群众体育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避当前社区群众体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而且在相关的体育教育、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指导、运动技能培养的途径方式以及人力共享、物财力支撑等方面均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建议应适当普及开展。

高校体育院系;社区体育指导;生态化;公共服务;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院系“生态化”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一)社区体育的概念

随着人们运动健身和保健养生意识的逐渐提高,竞技体育和各种形式健身健美活动快速拓展和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断融合与相互影响,群众体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快速扩张,社区体育首当其冲。任海等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文中提出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的社区为地域范围,以社区内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满足社区居民娱乐、健身的需求,加深社区内居民之间的情感为目的而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

(二)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社区体育的最大构成和参与者是成年人,其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提高运动技能而成为优秀竞技运动员,而是强身健体、健美塑形、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愉悦身心、良性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这些决定了社区体育必然会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参与者,尤其是成年参与者在其业余时间,自我发起并主动经常坚持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其性别年龄、体质健康、职业经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运动参与者必然会针对自我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健身内容与形式,并在合理的时间、条件与环境下的自我调控。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参与者不具有他控性,主要依靠自我调节与控制。

(3)随意性与自发性。社区体育的人员结构和自身特点十分复杂,内容构成非常丰富,形式表现灵活且分散。参与个体显得十分松散和随意,其参与运动健身的前提是其自觉性。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只要人们具有健身意识、需要并且条件允许,参与者就可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健身锻炼。因此,随意性与自发性也就成为社区体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正是因为社区体育的松散结构以及自控性、随意性与自觉性等特点,在自由随意的同时也导致了其运动的不规范性,社区群众体育普遍缺乏科学指导,而结果则很难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隐患极大。

(三)社区体育的现状和隐患

由于社区群众体育的原始自发性特点,始终缺乏科学健身指导,在项目的选择、现有体育器材资源的利用、运动强度的把握、运动医务监督的结合、不同特殊人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安全性控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

1.运动强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和运动有效性的首要因素。绝大多数社区群众觉得只要平时保证有规律地从事自己喜欢的锻炼健身活动,对于自己身体机能的提高和养生保健就一定会有作用,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在运动强度上有足够保障,则不能在有效刺激身体生理功能的提高上起到作用。在体育人口的界定中就特殊强调了对运动强度的重视,即所谓“333”原则中就有心率应该保证控制在130次每分左右的明确要求。[2]社区群众通常对此基本运动原则少有认知,运动中很少能够根据自身体质健康条件科学确定和监控自己的运动强度,也不能根据运动效果做出及时的强度调整,盲目原始的运动观使运动健身的效果大打折扣。

2.运动项目的局限性

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虽然逐步丰富,但大多局限于广场舞、跑步、快走、登山、体育舞蹈、羽毛球、毽球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其特点是娱乐性有余,运动竞争性不足,进而运动强度多数达不到要求,不能有效促进健康的提升;而另有些运动形式又由于长时间对肢体某部位单调强化,容易形成运动性损伤。

3.现有体育器材资源的利用不足

虽然城市社区中的健身配套设施和运动器材越来越丰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其总体数量仍然不够充足,而且这些大多暴露在户外公共场所的运动器材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使用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其全部作用,造成事实上的资源浪费,或者由于使用不当、缺乏维护,甚至可能出现运动性损伤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4.运动医务监督缺乏

参与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人员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个体差别极大,对运动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例如:相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时间,对人体器官和肢体运动环节,尤其是诸如心脏和关节等重要部位的影响不尽相同;长期不恰当的运动姿态也会对关节和肌肉产生不良影响;长期运动锻炼,而缺乏及时有效的恢复手段和营养学支撑;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防护和及时处理;运动性康复手段的应用等。缺乏有效的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效果和安全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高校体育院系在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有责任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从运动医学基础原理、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和保健康复等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生态化”专业知识服务。但高校体育院系往往更专注于竞技体育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方向,对社区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比较欠缺,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二、高校体育院系“生态化”公共服务的优势

(一)“生态化”公共服务的内涵和意义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其认为它是研究动植物的个体、群体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通俗讲,生态就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和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3]自然生态系统中只有不同物种所形成的生态链达到一种最佳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使动植物的个体、群体和环境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生态要素彼此影响、 相互协调,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平衡。生态学的视角给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4]

生态学的产生是起于研究生物个体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IT产业中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已经不单纯制造和销售电话产品本身,而是利用智能电话作为中枢,通过对家电、汽车等智能化和网络化,将其融合为一体形式的网络,再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形式集中发挥智能手机的控制优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和便利。这样不但促进了智能手机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衍生和销售出了很多其他类型的智能产品,创造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苹果和小米公司可以说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在生产智能电话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智能电视、智能摄像头、无人飞机等一系列产品。

“生态化” 公共服务就是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是具有整体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和服务模式。“生态化”教育既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实施策略,它强调一种系统观、整体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公共服务。如何借用这一生物学概念,利用“安全、有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带动一系列相关体育服务,如:训练方法、运动营养介入等,并反向促进体育学科的教学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健康的网络化的教育和服务模式,就成为了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体育院系指导社区群众科学健身的优势条件

1.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运动健身并不是很多普通群众所理解的“活动即健身”的简单活动,而是由多学科交叉和支撑的极具技术含量的系统科学。高校体育院系在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有责任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从运动医学基础原理、运动训练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和保健康复等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生态化”专业知识服务和保障。只有在保证运动安全和有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强化运动效果,才能真正达到运动健身和养生促健的目的。但高校体育院系往往更专注于竞技体育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方向,对社区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比较欠缺,不能与社会体育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适应,原本具有很强的资源和能力却没有用武之地,另外也极大地误导和局限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2.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的全面性

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高校体育院系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在教育训练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教学和训练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能掌握一门专项运动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通过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营养学等,在基础理论层面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人体运动的物质基础和运行方式;加之众多术科技能教育,丰富了理论的具体实践,为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条件,院系的师资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完全能够胜任该项工作。

3.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的实践性

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的教学、实习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强调理论联系运动实践的,其师资和学生资源在指导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方面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社区群众科学健身的指导又能促进高校体育院系反思自身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欠缺与滞后,及时调整教学工作重点和方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和群众需求;另外,高校体育院系师生利用网络、智能终端等先进沟通与交流方式的能力较强,与社区群众体育参与者进行交流、普及和指导的方式手段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些高科技的形式有效降低了双方参与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消耗,越来越为普通群众所接受和喜欢。

4.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的权威性

作为全面、正确和先进体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代表,在体育领域里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体育院系在进行社区体育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容易取得运动参与者的信任、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当指导或教学培训的内容能够真正解决健身参与者遇到的棘手问题、快速产生良好效果时,会使其从主观上更加愿意主动继续深入探索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其中的理论奥秘,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就更加容易普及和推广。因此,高校体育院系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自身拥有的知识优势与健身群众充分分享,以期共赢。

三、高校体育院系“生态化”公共服务的执行要素与可行性

(一)坚持以“安全性、有效性”为指导核心

首先强调的是运动健身的安全性原则,这也是高校体育院系基于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的“生态化”公共服务的最具价值和必要性的基础问题。社区群众在开展自发性松散的体育运动健身的时候,缺乏科学意识,总是错误地认为只要从事体育锻炼了,无所谓项目、强度和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动一动或大运动量就一定会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就会有好处,这明显缺乏质和量的界定和把握。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极其片面的,一方面,可能运动产生对生理的无效刺激,更严重的是,很多类似心脑血管疾病、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人群、骨质疏松等具有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因素的慢性病患者在运动中极容易形成运动意外和损伤,反而会因不安全运动,如不恰当的运动时间、强度和形式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这部分人群的安全运动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在特殊气候和环境下的运动强度、时间、频率和间隔都应有科学指导,否则也容易出现运动意外。

其次,运动的有效性也是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并非所有躯体活动都具有体育锻炼的目标效果。没有适当的强度刺激和运动量积累,就没有相应生理刺激作用,对养生保健的预定结果就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这些对适宜运动人群、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时间间隔与适当恢复手段等因素的科学把握和及时调整都隶属于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范畴,也是其能力专长。

因此,体育院系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长,能够使社区群众开展多种多样健身活动时,在确保生理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强健身效果,从而增加人们运动健身的兴趣“粘着性”,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度调整

正因为指导社区群众科学健身的“生态化”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安全性、有效性”为核心,社区群众参与锻炼运动的目的不是要成为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其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健体强身、防病祛病和养生保健。同时,高校体育院系的最主要任务也是要为培养从事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的后备人才,所以,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和培养途径、方式也应该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在确保竞技体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不应是盲目强化体育术科技能培养,而是更多地向理论课程倾斜,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训练学以及运动疾病和损伤知识等,这也与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参与人群的定位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人力共享、物财力支撑

体育院系的师资资源相对丰富,教师业余时间较多,可以通过外派教师或优秀学生下派社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指导、讲座;社区举办健身活动时,高校体育院系也可以派专业人员在社区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时进行必要的医务监督和保障,防止运动性疾病和损伤的出现;也可以利用高校资源集中为社区相关体育指导员或相关组织人员进行集中主题性培训,这些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高校优势资源,发挥了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既锻炼了师生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地促进了运动知识的普及、学以致用,同时又能有效地保证运动人群的体质健康,这是具有战略双赢性的大好事情。另外,学校方面投入的师资、资金及物质资源相对较少,容易被高校体育院系所认可和接受,极具可行性。

四、结语

高校体育院系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生态化”专业知识服务,这也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实际需求。但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则是过度专注于竞技体育和中小学体育教育,对社区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意识比较欠缺,这是由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过快发展的群众体育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涉及的范围较大、影响较多。加之与社区群众沟通不畅、并不真正了解社区体育的实际需求,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结合较少,这些都是高校体育院系基于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的“生态化”公共服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后续另做深入研究。

[1] 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8(2):12-20.

[2] 李相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取代“体育人口”的科学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9(9):18-19.

[3] 王新佩,杨维益.中医生态学初探[J].天津中医药,1986(5):25-27.

[4]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责任编辑 李 丽】

G646

A

1009-5101(2016)06-0146-04

2015-07-19

吉林省体育局体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体育院系基于社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的‘生态化’公共服务可行性研究”(2015E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晓松,北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运动医学研究。(吉林 132021)

猜你喜欢

院系生态化科学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科学拔牙
高校院系经费分层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