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对人性的批判

2016-12-17李艳芳

关键词:名利圣人老子

李艳芳 宋 辉



论老子对人性的批判

李艳芳 宋 辉

阐述了人性堕落的表现和危害:争夺名利、难得之货是人性堕落最明显的表现,不知足是人性疯狂的反映,求强求壮走向灭亡,强求人、伤害人是人性的缺失,心浮气躁是人性的病态,追求享乐贻害终身,有始无终常败事,好大喜功必无功,暴政、苛政是人性之恶发展的巅峰。分析了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背离大道,抛弃了清静无为、无私无欲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返归人性本初的基本途径:清静无为,修道、悟道、守道,见素抱朴等。论证了老子对人性批判的意义。

老子;人性;堕落;批判;道

《老子》一书从讲道开始,中间许多篇章都有论道的内容,可以说,道论是《老子》一书的主线。老子讲道的落脚点是人,即是为了说明和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人应该效法道。其实人的问题的核心是人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问题就是人性的问题。透过文字的表面,人们能够发现老子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性问题,人们甚至可以认为老子的道论其实也是人性论。人性的内涵极其复杂,老子的人性论有多方面的意义。依据老子揭露、批判人性的堕落,分析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以及返归本初人性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作一些分析,以期能对当今的道德建设起到一些启示。

一、人性堕落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争夺名利、难得之货是人性堕落最明显的表现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67名利地位足以引起人们的争夺、追逐,贵重的财物能激起人们的贪欲,人心的惑乱是由于出现了能够刺激人们欲望勃发的事物。老子说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恰恰与老子所设想的完全相反。因而,人们对名利地位、贵重财物的争夺、追逐是必然的,人心的惑乱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常的竞争和角逐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内在潜能,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是必然的、必要的,也是有益的。问题在于,如果人们为了获取名利地位、贵重财物而不顾人格尊严,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那就不仅会伤害自身、伤害他人,而且还会危害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人性被严重扭曲了,人沦为名利、财货的奴隶,那真是人类的悲哀。老子十分推崇圣人的不争之德。圣人谦下居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8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302圣人不谋私,反而成全了私,不与众人相争,反倒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在很多情况下,遇到名利而争夺反而达不到目的,甚至会身败名裂。

2.不知足是人性疯狂的反映

老子告诫人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8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34做事追求圆满、极端,不知适可而止,把握不好“度”,财富已经很多了还要再进一步积累,身处高位了仍然绞尽脑汁谋求更高的地位,攫取更大的权势,往往会适得其反,原有的名位权势不仅保不住,还可能会失去,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当然,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获得财富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按照老子的本意理解,“富贵而骄”应该包含有“为富不仁”和“为官不仁”的意思。因为这里的“富”是指富有,“贵”是指社会地位高贵,骄是骄傲、骄狂的意思。富有、地位高的人在社会上本来就处于强势,再向上发展达到骄狂的程度,做一些欺凌百姓、祸害社会的事,必定是“不可长保也”。[2]贪心不足令人发狂,人们一旦陷入贪婪、骄狂的泥沼,通常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终会遭受灭顶之灾,悔之晚矣。圣人的作为值得人们反思和学习。因为圣人体悟了大道的精髓,持守中和之道,不追求极端,“去甚,去奢,去泰”。[1]178因而终身没有祸殃。

3.求强求壮走向灭亡

老子反对求强求壮的做法,论证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337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是没有人愿意自觉践行或者不能持之以恒践行这一道理。求强求壮违背天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1]182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常常喜欢恃勇逞强,遇事不甘示弱,不肯后退一步,争强斗狠,以两败俱伤而告终,真是糊涂至极。老子明确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1]330可惜的是,人们的心性糊涂迷乱由来已久了,即使走到悬崖旁边还不能幡然醒悟,诚为人性之痛,人性之殇也。

4.强求人、伤害人是人性的缺失

有的人不能将心比心,不会换位思考,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更不能平等待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不顺从的人打击报复,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颜面而伤害人,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这种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还会受到他人的鄙视。老子认为,圣人的处世原则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1]272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不怪异,不强求人,不凌驾于人,更不去伤害人。“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279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否则,就很难与人和谐相处,难以自立于世,更谈不上实现人生价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8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98由此看来,儒道在人性问题上是有共同语言的。

5.心浮气躁是人性的病态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心浮气躁是一种病态心理,对人的伤害很大,主要是干扰神经系统,精气神外越,不能内敛于心,使人心神不安,失去定力和意志力,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心气浮躁对人的事业的消极影响也非常显著。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人的精力很难长期集中于某一具体目标,浅尝辄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能深入钻研,精益求精,掌握不了规律性和主动性,盲目行事,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心浮气躁的具体表现。老子说圣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1]150顺着老子的思路,人们可以这样说,自见,故昏暗;自是,故不彰;自伐,故无功;自矜,不能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其行为不仅不能彰显、成就自己,客观上反而会贬损自己的人格,葬送事业,毁掉前程。

6.追求享乐贻害终身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贪求享乐,放纵自身,沉醉于感官愉悦。人们常常会乐此不疲,不知回首,殊不知这是很危险的。贪求享乐会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消极颓废,失去进取心和蓬勃的朝气,使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变得毫无价值。同时,也会伤害身体,加速衰老。贪求享乐意味着人生的沉沦与理想信念的缺失。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害尤烈,不可不慎。人们应该牢记老子的忠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104《尚书》也曾尖锐地告诫人们痴迷享乐的危害:“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遊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4]敢于在宫中经常歌舞酗酒,这叫巫风。敢于不顾一切追求财货和美色,经常游乐田猎,这叫淫风。胆敢有轻慢圣人之言,反对忠直之人,疏远年老德高之人,亲近无知小人,这叫乱风。上述三种风气十种过失,官吏只要犯有其一,家庭必然败坏。国君只要犯有其一,国家必然灭亡。圣人的忠言虽然逆耳,但却凝结了丰厚的历史经验教训,但愿人们作为座右铭时刻铭记于心。

7.有始无终常败事

老子对人性弊端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说:“民之从事,常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296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仅怀有宏大的抱负,而且还具有恒久的定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朝着理想目标坚定不移地拼搏奋进。凡夫俗子们通常只是把抱负理想停留在口头上,不去始终如一、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或者只是在起步阶段努力,一旦遇到困难与阻力就懈怠放弃,导致半途而废,也有人是功亏一篑,等等。总之,圣人由于能够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在历史上树立了丰功伟绩,而普通人由于缺乏恒定的品质,难成大事,有时还会坏事。

8.好大喜功必无功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1]293老子讲的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量变引起质变。不要幻想可以不经过长期的修炼就能成圣成贤。道理浅显易懂,妇幼皆知。但是,现实中的人们不能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圣人能够成就大的功业,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日积月累,不贪求大功,最终成就了大功。而凡人常常贪求大功,不愿意长期致力于小事、琐事,不愿意默默无闻地付出,幻想在一夜之间成就功名。正所谓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眼高手低,终究因付出太少,积累的功力不够而一事无成。这是人们容易常犯的错误。

9.暴政、苛政是人性之恶发展的巅峰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君、统治者。统治者不走大道,偏爱走邪路,滥施苛政,盘剥百姓,社会被折腾得不得安宁,人民怨声载道。[5]在高度集权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6]统治者基本上不受约束,可以任性而为,人性之恶得到了急性膨胀。他们利用国家政权的暴力巧取豪夺,压榨民众,制造矛盾,撕裂社会,是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毒素的扩散,吞噬了健康的细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老子严厉谴责了统治者的恶行:“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1]262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饥寒交迫之上的,简直是强盗头子,是不合乎道的!老子指责统治者的无道,是违反人性的行为,抒发了同情人民的民本情怀。

二、人性堕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人性堕落的原因分析

人性堕落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根本的原因是背离了大道,抛弃了清静无为、无私无欲的基本原则。老子分析了人性堕落的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历史的演变造成大道废弃,世风日下,人心诈伪。用他的话说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06老子的历史退化论奠定了道家基本的历史观。老子的历史退化论只是就人性的演化、堕落而言的,不是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的。这里讲的是人们生存的大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是外因。其二是由于人们忽略了自身的修为。用他的话说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1]153这里是指经常修道的人,其言行就合于道;修养品德的人,就会有美德;坚持错误的人就永远犯错误。人的自身修为是内因。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不同的人身处相同的环境,但是由于自身修为相反而造成内在品德迥异。如果人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人性堕落的最大祸根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激起了人性丑恶基因的冲动。在人与商品、货币关系异化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人们对金钱顶礼膜拜,成为金钱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原本充满温情的淳朴人性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7]

2.返归人性本初的对策

老子提出的返归本初人性的基本途径就是清静无为,修道、悟道、守道,见素抱朴,无私无欲,等等。具体做法是:

(1)减损私欲,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不断减损私欲,以至于心灵虚静,空明无物,清净无为。对于心浮气躁的人而言,特别要加强修养圣人所具有的“玄德”。根据老子的理解,“玄德”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93即大道虽然生长了万物,养育了万物,但是,却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可谓是无私大德。其二是微妙玄通,随和通达,空豁浑厚。[1]116奚侗集解说:“‘玄德’,犹云‘至德’,以其深远,故云‘玄’也。”[8]25包含有精神内敛、涵养深厚的意思。长期修养“玄德”能使人胸襟宽广、深沉静谧、含藏不露。

(2)效法水的品性。首先,效法水的柔弱不争之德。老子热情赞扬了水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86道家“柔弱不争”的涵义极其玄奥幽深。例如,对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争名利,难得之货,不争功,不呈强,不争出头,等等,这样人世间就会减少争斗、暴力和罪恶,洋溢着和谐瑞气。其次,效法水的渊静淡定。心灵深处如同辽阔的湖水,微风吹拂,荡起一圈圈轻曼的涟漪。此情此景,使人陶醉忘我,百念不生,各种欲望烦恼烟消云散,实乃人生之佳境也。其三,效法水无私奉献的大德。水能涤荡人世间的污泥浊水,给万物创造一个清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所谓牺牲自己,造福世人。其四,还应效法水的博大包容。“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9]水总是敞开胸襟对来者不拒,最终大浪淘沙,过滤、净化掉各种污秽杂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得其宜。

(3)践行“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方式。在老子的视野中,道的主要特征就是朴。道性至简至朴,天然无雕琢。贪图享乐是违反道的行为,不能长生久视。人间许多罪恶的根源在贪求。过度享乐不利于身心健康,圣人所不为。清心寡欲使人格高洁,令人振奋,催人进取。老子主张践行“为腹不为目” 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生活要超脱一些,以基本需要为度。要把握好度,过度会使人迷茫,损伤天性,不能返归大道。

(4)“报怨以德”。[1]293老子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1]340奚侗解释说:“圣人与而不取,故虽执左契,而无所责于人也。”[8]194圣人只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即使处于优势地位也不会苛求于人。圣人是美德的化身,报怨以德是一种优雅大度,高深的涵养,崇高的人格,超越了人类狭隘、偏私与争斗的劣根性,能够化解怨恨,消解纷争,历来为中国人民所称道,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折服,人性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将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冲决人性丑恶束缚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还有许多。例如,“致虚极,守静篤”,[1]121“与善仁”,“言善信”,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等等。

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老子的人性论与佛家似有些许相通之处。例如,老子认为,原本的人性就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只是由于尚贤、贵难得之货、求强求壮等原因,使得人心发狂。只有减损欲望,抱朴守真,知雄守雌才能使人性复归婴儿。佛家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10]162“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使”。[10]289对于自蔽的本性,“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10]291佛道两家都追求心的解脱。禅宗讲的解脱的境界就是心的开悟,[11]六祖惠能讲顿悟成佛。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121这里的意思也是回归到原本的心性。佛道两家都对贪欲等扰乱心性的妄见深恶痛绝。佛家以戒律的修持方法达到定慧之境,[12]老子则主张通过“为道”的途径实现无为。这说明人类的智慧可以互通互补。

三、老子对人性批判的意义

人性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常讲常新。老子的人性论是我国人性理论宝库中的重要源头活水。老子从道的本质出发,对照人性做出了极具哲理的探析与思考,阐释了深刻、精辟的原理,人们能够从中悟出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当今的人生实践也很有教益。他对人性堕落的分析与揭示细致入微,直指要害,其危害性令人触目惊心,能够促人猛醒。对于他的分析与揭示,人们应该在心灵深处进行认真地参悟,悟透其中蕴含的人生真谛,并作深沉的反省与自问,领会其对当代人生的参考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获取利益而倾尽全部心血,为了名利不惜勾心斗角,搞得寝食难安。像这样生活是否值得,人们在获取了一些名利时是否失去了应该珍视的东西。人生的内涵是绚丽多彩的,不应该只剩下单一、苍白与庸俗的名与利。人生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不应该只局限于物质需求,而应该谋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谋求人的尊严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人们的眼中只看到名利,那么,人类真的要堕落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了,人性就会蜕变为兽性。老子提出的复归本初人性之道就是修道、悟道和守道。从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上说,他论述的道,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可能包含有规律、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意思。复归本初人性要研修理解好规律、法律和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如明镜,行不离道。悟好规律、法律和道德,增强防范意识,经得起形形色色的诱惑,不迷失前进方向。守好规律、法律与道德,行为要自觉,始终坚守这个底线不动摇。复归本初人性的基本前提是心地无私,主要途径是贵柔处弱,似水人生,名利面前不逞强、不斗狠、不痴迷、不偏执,心神淡定,波澜不惊。人们还应该具有大地一般的心胸,只是永远默默无闻地付出,没有回报的欲念,更没有怨言。难能可贵的是,老子从天道与人道对比的维度(“天之道,损有余者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334)来论证人道违背天道,愤怒指责制造了这一罪恶的统治者是公然劫贫济富、践踏人性的强盗头子,其行为加剧了不公乃至社会对立,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导火索,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字字珠玑,酣畅淋漓,抒发了人民心中的积怨,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和强烈的批判性,诚为千古警世名言,对今天的社会政治建设或许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

[3] 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 王世舜,王翠叶 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392.

[5] 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修订版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50.

[6] 袁愈荌译,唐莫尧注.诗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9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

[8] 奚侗.集解老子[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译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7:224.

[10] 鸠摩罗什译注.大藏经[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1.

[11]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N].光明日报,2014-08-26(16).

[12] 陆航.戒律与清规:佛教中国化之流衍——访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20(A5).

【责任编辑 王 坤】

Comments on Human Nature by Laozi

Li Yanfang,Song Hui

(BasicTeachingDepartmentofBozh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The manifestation and harms of degeneration of human nature are analyzed:seeking after comfort,personal fame and gains are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degeneration of human nature.Greed is reflection of crazy human nature.Ambition leads to death.Hurting and imposing on others are shortage of human nature.Flippancy is morbidity of human nature.Pursuit of pleasure harms the rest of life.Giving up halfway often spoils the situation.Craving for greatness and success brings about no success.Despotic rule and tyranny are the peak of evil human nature.The deep reason of human nature degeneration is deviation from basic principle of non-action.The ways of turning back to human nature are suggested as non-action,cultivating oneself,enlightenment of truth,and observing Tao.At the end,the meaning of Laozi’s comments on human nature is demonstrated.

Laozi;Human nature;Degeneration;Comment;Tao

B223.5

A

1009-5101(2016)06-0041-05

2016-06-25

李艳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研究;宋辉,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亳州 236800)

猜你喜欢

名利圣人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看破名利爱名利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