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谈大卫·里恩的导演创作

2016-12-16常荣

电影评介 2016年20期
关键词:劳伦斯史诗阿拉伯

常荣

大卫·里恩无疑是后古典电影时代的佼佼者,其不仅是电影全盛时段中的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的集大成者,而且亦是古典法则与现代技法的集大成者。在世界电影史上极少有这样一位导演,终其一生仅仅执导了16部影片,但是,这些影片却获得了多达56次的奥斯卡提名,更夺得了27项奥斯卡金像大奖,大卫·里恩也因如此辉煌的创作业绩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为显赫的奥斯卡“专业户”。其导演创作业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样的创作成绩却偏偏集中在一位帅气且兼具明星气质的导演身上,大卫·里恩这位由电影创作基层崛起的天才,以其独特的英式幽默与英式理性批判,用其史诗般的镜语美学为观众诠解着人生、艺术、历史、战争。

一、 大卫·里恩史诗视角的外在表象

(一)华丽的镜语视觉

在大卫·里恩的成长道路上,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巨匠等的杰作,以及英国传世的伟大典籍等文学源泉伴其一路走来,为大卫·里恩提供了最佳的文学沃土的先天修养,同时,由于大卫·里恩由最初级的工作一步步登上导演的圣坛,因此,影视艺术又为其事业成功提供了全方位的、扎实的后天滋养。这种先天修养与后天滋养潜移默化为导演所必要的创造华丽镜语视觉的宝贵的第六感,而这种第六感也是许多史诗级宏片巨制的成功所完全无法复制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即便是在同一处取景地,不同的导演之间所创造出来的镜语视觉也会大相径庭。《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在人物、色彩、构图、视角、明暗等许多方面都创造出了大师级的华丽镜语视觉,例如,与戎装上阵所映衬着的蓝天白云在主角亮色而其他士兵暗色的点缀之下,不仅华丽而且尤具史诗意象。

(二)纯粹的镜语美感

华丽的镜语视觉为影片提供了基于镜头语言技巧的美的理性,而纯粹的镜语美感则为镜头语言提供了基于场景视觉的感性的美的即视感,纯粹的镜语美感实则来源于导演对于人与自然的趣味与灵感。大卫·里恩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所借由其镜语视境表达的诸多场景,恰与法国著名先锋派理论家、影视艺术先驱者,路易·德吕克所一再强调的崇尚自然、沉浸自然、发现自然、再造自然等理念若合符节,即以自然之眼观物,由自然光效之中撷取自然的伦勃朗光,以壮丽的自然烘托壮丽的场景,以壮美的人物与景物的水乳交融来渲染壮美的豪情。这是一种由浓郁艺术感性直觉所传达出来的纯粹的视觉美感,简言之,无论是华丽的镜语视觉也好,抑或是纯粹的镜语美感也罢,其实这些都来源于导演对于镜头灵性的无差别化的第六感。[1]

(三)绮丽的视觉奇观

华丽的镜语视觉与纯粹的镜语美感,为大卫·里恩营造了影片中的史诗视觉的外在表象,同时,更以镜语视像营造出了绮丽的视觉奇观。绮丽的视觉奇观提供了艺术氛围与艺术风格基调,为艺术情绪提供了最佳的视觉酝酿。视觉奇观需以雕琢与打磨式的创造方能完成,大卫·里恩在视觉奇观的打造方面对于艺术氛围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显然更加考究,其擅长以景别的剧烈扩张所形成的满满的张力诠释影像叙事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浩瀚的沙漠与壮美的戈壁为大卫·里恩提供了尽情展现其史诗风格范式以得天独厚的空间。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影片中,大卫·里恩以其宏大气度与华丽视觉,建构起了无与伦比的基于纯粹视觉美感的奇观。大卫·里恩借由其镜语视觉所表达的恰是上帝造物所一手创设的视觉奇观,只是要由大卫·里恩以其独具的慧眼与妙手将其定格并撷取呈现出来。[2]

二、 大卫·里恩史诗视角的内在底蕴

(一)名著依托的人文主义情怀

虽然就影视艺术而言视觉效果为先,几乎所有导演都是视觉动物,但是,在视觉的外在表象之外,谈论大卫·里恩导演的创作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就是其内在底蕴。而大卫·里恩恰因其内在底蕴而被学界尊奉为“人文主义大师”。透过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杰作的恢弘气势,对其进行深剖析,我们便可以看到其中所蕴涵着的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而这份深沉厚重的人文主义情怀显然来自于原著的依托。大卫·里恩在这部影片中既为男主人公赋予了勇毅坚强的品格,又为其赋予了大公无私的节操,同时,更为其赋予了一种博爱的情怀,一个外国人能够以其赤子之心将自己融入到阿拉伯世界的族群之中,为阿拉伯人的解放事业不惜与自己的母国英殖民帝国而战,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该是何等博爱的人文情怀。

(二)影像至上的灵性展现

影像至上是几乎所有优秀导演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同时,影像也是观众所能接触到的一部影片的几乎全部内容,围绕影像的表演、场面调度、摄影、剪辑、后期制作等等全部在影像至上的原则下亦步亦趋。《阿拉伯的劳伦斯》也不例外,这部影片为导演大卫·里恩提供了一次将其一生所挚爱的沙漠风光在影片中展现的机会,大卫·里恩以纪录片风格式的photogenie学派式的灵性展现一幅幅无与伦比的令观众如临其境的沙漠风光,那种以临场感所营造的由眼前到天边的广袤无垠的漫漫黄沙,以及在太阳灸烤下升腾着的热气,与沙漠中活动中的一个个小黑点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沙海中的跃动旋律、曲线、色彩,这些旋律、曲线、色彩淡淡而来,袅袅而去,成为了大卫·里恩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一道永远也不会褪色的浓墨壮彩。

(三)史诗风骨的力量

恰如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所言,拍摄一部世界名著要么拍摄出陌生感,要么拍摄出其对世界的影响力,舍此而外别无他途,纵观大卫·里恩的后期作品,我们看到,《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大卫·里恩倾注了其全副的冷峻洞察力,运用了其全副的深沉的揶揄技巧,通过对于陌生国度的普通大众的普世价值的无尽关怀,而获得了一种“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史诗风骨。[3]《阿拉伯的劳伦斯》如果换一个导演的话,可能会变成照本宣科式的原著再现,而大卫·里恩的难能可贵之处恰在于其以陌生性进行了一种由原著内在底蕴所支撑的视觉原创,让观众能够在即便阅读过原著后仍能感受到导演以镜语美学所创造的那种陌生感。同时,大卫·里恩更由其所创造的史诗风骨的视境之中为观众建构了夺人心魄的由视觉而思维的影响力。

三、 大卫·里恩史诗视角的意象升华

(一)人物与风光的意象化升华

必须承认,大卫·里恩的导演作品的巨大成功之中,既包含了导演本人的艺术化创作,同时,也与原著的优秀文本意象有着不容割舍的血脉联系,大卫·里恩在承袭前人作品中的优秀文学艺术基因的基础上,更从对前人优秀作品进行了就其文学艺术精髓的最为充分的吸吮。在此基础之上,才得以创造出了夺人心魄的恢弘意象。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人物划着的火柴迸发的火焰意象,当火焰燃向指端,一抹晨曦在沙漠的天际线上喷薄欲出,艳红的霞光沿着沙的曲线婉转到眼前,放眼望去大漠彼端两粒黑影蠕行于广漠尽头的地平线上,一瞬间绽现海市蜃楼,人物由海市蜃楼中出现,这就是大卫·里恩带给观众的人物与风光的意象,擦着的火柴燃向指端象征着男主人公与祖国之间即将进行的为了阿拉伯人民而进行的对抗,海市蜃楼象征着男主人公命运的终局,而由海市蜃楼中走出的人物则象征着一个现代中华的诞生。

(二)文本意象的文学性升华

大卫·里恩作品之中的文学骨架支撑下的史实与史诗恰是其作品强烈的感染力的来源,大卫·里恩作品中的更深层次的感染力显然来源于文学原著中的精神动力。文学原著以及文学经典的潜移默化影响,显然是其影视作品终极魅力的不竭源泉。文学中所承载着的精神,绝非一种刻板式的传承,更非一种文本式的语意的传递,文学中所承载着的精神必须透过拟真现实与还原现实的过程,从而以影视艺术手段所创造的诸多意象方能得以更趋完美地加以表达,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影视艺术实质上是文学艺术中的文本意象的一种艺术延展,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之中的文本意象的一种更加具象化、形象化、立体化、艺术化的扩充。大卫·里恩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作品中针对其中的文本意象进行了依其文学性的蔓延,从而为这部文学作品的意象升华与极致挥发提供了强大的视觉基础。

(三)意象升华与精神的极致挥发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大卫·里恩更将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以镜语美学的画面与震撼心灵的镜语视觉对原著中的文本意象进行了最大化的意识升华与近乎极致的精神挥发。[4]这部杰出作品不仅带给了观众以慑人魂魄的观赏性,同时,更赋予了观众一种“由景入情、由情沉浸”的以感性所引导,以理性所牵系,而营造的情景交融与情理交融式的深度沉浸的视觉体验。大卫·里恩以其独特的导演创作手法,运用绘画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以视觉意象交织成了其《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杰出作品的终极主题,这部杰出作品的终极主题不仅涉及了战争中的血与火,而且更涉及了由血与火的意象升华而成的普世价值的博爱的人性。大卫·里恩由正是由陌生化表达开始,由内而外地以意象升华形成了大卫·里恩式的历史叙事的史诗表达。

结语

《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在影迷的票选中胜出,成为影史上最优秀也最完美的史诗级巨制。《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大卫·里恩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史诗级大片,这部史诗巨制波澜壮阔,场景宏大庄严,表现出了一种世界影史中少有的庙堂威仪,以其慑人气魄的、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对观众形成了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大卫·里恩的全部导演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均为文学作品改编,《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杰作亦不例外,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文学成就了大卫·里恩还是大卫·里恩以影视艺术将文学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实,本片只是史实与史诗在大卫·里恩神奇的执导之手里的一次偶然的风云际会而已。

猜你喜欢

劳伦斯史诗阿拉伯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2013史诗之战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史诗表演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人和自然的“神圣统一体”——论D·H·劳伦斯后期的泛神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