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十针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2016-12-16杨志军安俊丽刘莉宁程永波贾小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功能性障碍疗效

杨志军,王 京,安俊丽,刘莉宁,程永波,贾小红

(邯郸明仁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6)



老十针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杨志军,王 京,安俊丽,刘莉宁,程永波,贾小红△

(邯郸明仁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6)

目的:探讨“老十针”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0月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老十针”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餐后腹胀、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倦怠乏力、食少纳差、大便稀塘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G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愈显率为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P<0.05)。结论:“老十针”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较常规疗法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具较高的安全性。

老十针;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障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以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体征,大部分的患者伴有失眠、焦虑等功能性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或者精神社会因素等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症最为常见的就是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大量的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睡眠质量下降或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异常,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多潘立酮或者西沙比利等促进胃肠动力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中医学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为胃脘痛,将失眠归属为不寐,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失调造成[2]。我院采用了老十针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0月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试验组50例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2~65岁,平均(42.1±13.9)岁,病程9个月~3年,平均(19.6±10.3)个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湿热滞胃型25例、脾胃气虚型16例、肝气犯胃型9例,平均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14.62±3.58)分。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9~64岁,平均(40.8±15.1)岁,病程12个月~5年,平均(23.6±15.7)个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湿热滞胃型20例、脾胃气虚型18例、肝气犯胃型12例,平均PSQI评分(14.57±3.39)分。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参考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诊断标准[3],睡眠障碍患者的PSQI评分≥8分;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湿热滞胃型、脾胃气虚型、肝气犯胃型;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疼痛、上腹灼烧感等;患者的临床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患者年龄范围18~65岁;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意识、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溃疡、肿瘤的患者;近15天内服用促消化药物、镇静药物的患者;伴有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一般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调整饮食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同时给予口服伊托必利(深圳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0010186)50 mg/次,3次/天,餐前30 min服用,同时给予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氟哌噻吨0.5 mg和美利曲辛10 mg、20片/盒;进口药注册证号,H20080175)1片/次,2次/天,早晨和中午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老十针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仰卧,局部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毫针行提插、捻转手法,频率在60~90次/min,幅度在0.3~0.5 cm,取穴中脘、上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内关、百会、神庭、印堂,进行辨证取穴,肝气郁滞加太冲;肝气犯胃加公孙;脾胃虚弱加关元;湿热瘀滞加阴陵泉。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5天后停2天,连续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餐后早饱、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倦怠乏力、食少纳差、大便稀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给予0分、2分、4分、6分。

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分,该量表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总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差异。

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100%。无效:疗效指数<26%;好转:疗效指数26%~50%;显效:疗效指数51%~85%;治愈:疗效指数>85%[4-6]。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餐后早饱、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倦怠乏力、食少纳差、大便稀塘等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餐后早饱、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倦怠乏力、食少纳差、大便稀塘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AS水平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G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AS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愈显率为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P<0.05),见表4。

2.5 不良反应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所有患者均坚持完成治疗。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消化不良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现代人群压力的增加,本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占到了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1/3以上,长期的腹痛、腹胀等不舒适严重的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睡眠障碍属于消化不良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7]。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属于“胃脘痛”,脾胃受纳水谷,长期的暴饮暴食、失去节制造成了饮食停滞于中焦,阻滞了中焦气机,久积成病,中医学者认为脾虚是发病基础,肝郁是发病条件,胃气不降则是引发临床症状发生的关键,因此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是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以脾胃虚弱为本,肝郁气滞为标[8];而中医认为睡眠障碍属于“不寐”“失眠”等病,各种原因影响了卫气正常运行,卫气不能入阴分,形成了阴气虚,阴虚则无法敛阳,因此不能闭目安眠;肝脏主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脏受邪影响了藏血功能,血液运行受影响,营卫无法正常循行,出现不得安卧、不得卧,因此肝郁引发了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内扰,神魂不安,出现了不寐;此外心乃一身君主,具有主宰五脏六腑等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一旦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会出现精神恍惚、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夜间无法入睡、睡后容易梦扰不安等体征[9]。现代学者[10]研究认为睡眠障碍会增加胃肠溃疡等疾病发病率,有8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精神抑郁、焦虑和神经质体征,这种状况下胃运动功能和分泌功能减弱甚至停止,肠蠕动呈现了抑制的状态,两者互为因果,一旦脾胃失去运化,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脑神失常,出现了失眠和胃肠功能障碍相互伴发。

目前临床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尚无有效手段,西医主要采取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安眠药物、缓解焦虑药物等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一般[11];传统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对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效果显著[12]。我院采用已故中医针灸大师王乐亭总结的老十针针灸方法治疗本病,效果显著,通过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进行针刺治疗,整个针刺方案具有疏肝解郁、宽中调气、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消积理气的功效。上脘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本草纲目》记载:“卒心痛不可忍,刺上脘八分,先补后泻”;中脘属于胃募、腑之会,具有健脾和胃、降逆导滞和中、理气止痛化痰之功;下脘又称幽门,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气海,属任脉,盲之原穴,在下腹部,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等,具有强壮作用[13];天枢属于足阳明胃经穴,大肠经的募穴,可疏调胃肠气机、健脾化湿,《玉龙歌》云:“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瘥。”《针灸大成》云:“膝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内关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主治胃、心、胸病症,可沟通三焦,起到畅通三焦、调和脾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宁心安神作用;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是胃经之合穴及下合穴[14],足三里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理气消胀、调和气血、行气止痛、化积导滞,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要穴,《针灸甲乙经》云:“肠中寒胀满善嗜,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诸穴合用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调腑气、升降气机的作用,使患者脏腑、气血趋于调和,经络、阴阳恢复平衡[15]。

本研究对比了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和睡眠障碍积分变化情况,采用老十针治疗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体征和睡眠障碍症状。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浓度进行比较,采用老十针针刺治疗组激素浓度降低较对照组明显,而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老十针治疗方案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十针”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较常规疗法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 孙小娟,贾林,王胜炳,等.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行为学特征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5):463-466

[2] 古巧燕,张军.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J].胃肠病学,2015(7):417-420

[3]YUJiao,LIUShi,FangXiu-cai,etal.GastrointestinalsymptomsandassociatedfactorsinChinesepatientswithfunctionaldyspepsia[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3,19(32):5357-5364

[4] 孙晓秀.达立通颗粒治疗1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69-270

[5] 吴静.莫沙必利结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6,6(2):60-62

[6] 朱丽明.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治策略[J].中华消化杂志,2015(9):585-587

[7] 沈金花,洪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胃促生长素水平与焦虑抑郁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944-991

[8]NGathaiyaGR,LockeM,CamilleriCD,etal.Novelassociationswithdyspepsia:acommunity-basedstudyoffamilialaggregation,sleepdysfunctionandsomatization[J].GastrointestinalMotilitySociety,2009,21(9):922-969

[9] 周海霞.黛力新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59

[10] 赵佳钧,李宏宇,姚辉,等. 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胃管反流病、功能性肠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的现况调查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5):4936-4939

[11] 尹杰.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474-478

[12] 胡俊霞,冯毅,王桂玲.“王氏老十针”对中风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69-70

[13] 周定波,王华.“老十针”配合擦法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2):69-70

[14] 魏嘉,孙敬青.王乐亭“老十针”临床应用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5,34(4):336-338

[15] 马云翔.“老十针”治疗失眠症43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3):67-68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编号:2013312。

杨志军(1979-),男,主治中医师,从事针灸及中药治疗疑难杂症。

△通讯作者:贾小红(1968-),女,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专业工作。

R246.1

A

1005-0779(2016)11-0023-03

2016-04-15

猜你喜欢

功能性障碍疗效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