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安区“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思路

2016-12-15黄志强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安区专业村一村一品

黄志强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361100)



同安区“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思路

黄志强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361100)

分析厦门市同安区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同安区一村一品发展的对策,包括搞好规划、开展认证、打造名品、培育主体。

一村一品;现状;思路

近年来,厦门市同安区着力实施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发展战略,以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壮大区域特色农业经济、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目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走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为主攻方向,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推动、示范带动,做大做强大棚蔬菜、亚热带水果生产与加工、莲花高山茶、苗木花卉、淡水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 发展现状

1.1 组织载体不断壮大

紧紧围绕本地骨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办好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目前厦门市同安区注册成立合作社608个,有成员17291个、注册资金9.45亿元。培育示范社36家,其中:省级示范社达17家,数量居全省各县(区)首位;市级示范社29家,数量居全市各区首位。在发展合作组织的同时,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共17家。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催生了一批专业村,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全区有“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其中洪塘镇郭山村、莲花镇军营村和上陵村、汀溪镇顶村村等4个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1.2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城郊平原片区,调整种植结构,建设特色蔬菜基地,大力发展优质蔬菜;沿海片区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半山丘陵地带,发挥传统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西北部山区改良传统品种,着力建设铁观音等优质茶叶基地。全区形成蔬菜6670 hm2、水果4002 hm2、茶叶1334 hm2的多元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果、菜、茶产业,以及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有所突破,乡村旅游业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1.3 品牌认证取得突破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狠抓品牌创建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打造名牌产品,带动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区专业村、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分别为37个、146个,其中获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有6个,郭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郭山”商标、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三秀山”商标、欣禾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欣鹭丰”商标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建设无公害种植业生产基地31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

1.4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以及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农民,依托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基地进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使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如明溪村菜农在专业合作社牵头下参与订单生产,蔬菜单位面积收益比以前翻了近一番;郭山村紫长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所在镇平均高30%左右。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一村一品”的发展已逐渐步入正轨,但部分干部群众对“一村一品”发展在促进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部分干部不够重视“一村一品”的建设工作,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阻碍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2 产业基础薄弱

根据调查分析,部分地区“一村一品”还处于初级生产环节,加工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很多产品仅限于简单包装层次,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且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规模优势不明显,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劳动力素质较低

目前农村地区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的劳动力大部分为妇女、儿童或年老体弱者,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比较滞后,经营管理和技术专业人员十分欠缺,导致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加大,“一村一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无法被引导带动,成为限制“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4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一村一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部、福建省每年都有针对“一村一品”的扶持项目,每个项目资金5万~20万元不等,但有的县(市)没有配套专项资金扶持“一村一品”项目。而且这些资金并不包括业务工作、技术培训等经费。

3 发展思路

3.1 搞好规划,走特色化之路

各镇(街)、场在区有关部门指导下,结合辖区各村实际,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引导农民群众挖掘优势、培育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十三五”期间,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要稳定在30个以上;“十三五”末,基本做到各村(不含村改居社区)有1个特色产品,增加两三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成西北部山区以特色水果、莲花高山茶、林下特色种植、山区度假养生圈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带,低山丘陵及沿海平原以温室大棚蔬菜、苗木花卉、亚热带水果、采摘体验为主导的高效园艺经济带。

3.2 开展认证,走标准化之路

指导各村加大“三品”认证力度,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安全性和高品质来提升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号召力。“十三五”期间,“三品”认证数量年增长10%以上;至“十三五”末,要实现“三品”产地认定及原料生产基地创建面积覆盖全区总耕地面积的40%~50%。

3.3 打造名品,走品牌化之路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指导专业村搞好商标注册,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大力打造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拳头产品。“十三五”末,莲花、汀溪、五显、洪塘等镇各培育形成两三个省级或市级著名商标或名牌农产品;大同、祥平、凤南等街(场)各培育一两个拳头产品。

3.4 培育主体,走规模化之路

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扶持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管人员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鼓励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4 主要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将“一村一品”发展纳入“党建富民强村”工程的重要内容,由区“党建富民强村”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部署,统筹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并监督政策措施、目标任务的落实。

4.2 实行专业村进入机制

建立完善一套“一村一品”专业村进入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按照农业部制订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通过村申报、镇审查推荐、区核准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以财政奖补、项目配套等方式有计划地给予资金扶持。

4.3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标准化技术、优质高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可持续发展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五新”成果向“一村一品”转化。按照产业特点和区域分布有计划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样板。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信息农业(含互联网+)为重点,全面提升“一村一品”的现代装备水平,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4.4 强化人才支撑

鼓励和吸引社会优秀企业家、大学毕业生到专业村、合作社兼职任职,引领合作社做大做强。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从事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能力为重点,采取区级出师资、编教材,镇、村组织培训的方式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使“一村一品”专业村每户都有1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明白人。鼓励各类农业专项人才到专业村、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帮扶服务,帮扶业绩与职称晋升挂钩。

4.5 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在培育主导产业和开发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培育竞争力较强的品牌。“一村一品”示范村不仅要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而且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推动“一村一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牌产品认证,注册“三品一标”,注入产品高品质理念,打造知名品牌、著名商标,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和扩大“一村一品”的内涵和知名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做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

4.6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扩大“一村一品”奖励基金规模,将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调整至300万~500万元。修订《同安区扶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以奖代补基金管理办法》,资金安排向符合条件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和捆绑,对农、林、水、扶贫、发改、财政、交通等部门的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一村一品”建设进行统筹,在区域化、规模化区域集中实施。

4.7 创优发展环境

农业、财政、发改、水利、科技、工商、税务、规划、国土、住建、交通、金融、电力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资金筹措、项目整合、税费优惠、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交通电力优先配套、符合农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在国家法令允许范围内“先行先试”,不断创优“一村一品”发展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黄金泽)

Current status and further developing idea for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in Tong’an District

HUANG Zhi-qiang

(Tong’an District Economic Management Center of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100)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in Tong’an Distric of Xiamen City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making a good plan, carrying out certification for products, creating brands, cultivating the main running body.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current situation; idea

2016-06-29

黄志强,男,1974年生,农经师。

10.13651/j.cnki.fjnykj.2016.08.025

猜你喜欢

同安区专业村一村一品
幸福教育启新智乐学行美待凤鸣
——厦门市同安区凤南中心小学简介(二)
幸福教育启新智 乐学行美待凤鸣
——厦门市同安区凤南中心小学简介(一)
同安区实验幼儿园结对帮扶的康乐县幼教事业
道德银行积分机制构建与学生德育教育——以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为例
工业型专业村集聚成因分析
——以巩义市回郭镇铝加工专业村为例
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木瓜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特色专业村营销问题探讨
农业专业村发展动力的理论探讨:基于分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