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专业村发展动力的理论探讨:基于分工的角度

2010-08-12石大立汤钦乐叶玉琴

南方农村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工动力

石大立+汤钦乐+叶玉琴

摘 要:中国许多农业专业村立足当地自然、人文优势,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农业专业村的发展动力和生成机理,为制定促进专业村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村;“一村一品”;动力;分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5-0021-03

农业专业村的内涵就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当地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通过集聚规模优势,延伸产业链,树立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被称为“一村一品”经济。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村的发展动力和生成机理,为制定促进专业村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一、专业村发展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日本,由于城市发展很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失去活力。在这种背景下,任职日本大分县的平松守彦发现农村各地地理条件差异大,为了挖掘和盘活各地的经济潜力和生产活力,他在大分县发起了后来席卷全球的“一村一品”运动。该运动的基本理念是“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锐意创新,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他强调,要引导农村居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本地的闪光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生产具有本地特色、令人感到自豪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不断走向国内外市场。目前,“一村一品”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发展农村经济和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一村一品”经验,各地积极实践,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农民充分发挥本地区域优势、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在各地涌现出一批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于一体的专业村和专业镇。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分工经济是专业村生成和发展的动力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分工也是一种制度,分工的发展不仅包括了生产要素配比(技术)的变化,而且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和各经济主体间相互交换关系(制度)的变化。由于分工以交换和协作为条件,必然带来交易费用。分工越发达,社会由此付出的交易费用就会越高。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生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如何选择交换方式以节省交易费用,已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探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罗必良,2002)。人们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必须对经济组织一体化程度做出判断,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组织形式。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内的个人之间分工,个人分工之间的协调是在企业这样的科层组织里领导者的命令、指挥下进行的,由此增加的组织管理成本小于通过市场关系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社会内部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和专业化。这时,分工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市场进行,而且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小于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产生的组织管理成本。除了企业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的极端形式之外,存在着一片中间地带。各种中间性组织的存在,使分工协作的途径更多样化,促进了分工的不断深化。

(二)专业村生成的动力:分工经济

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是一种生产方式,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生产活动可以被分解为许多最基本的单位,这些基本单位被称为不同职能的操作,即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不可再分了。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是集中于更少的职能操作上。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来源于专业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其经济性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济性和间接经济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个看似弱小的农户、农业企业结成了许多庞大的农业分工网络,形成了农业专业村或专业镇。同时,专业市场与之相伴而生,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来自它们灵活运用了各种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报酬递增为生产经营者向某地聚集提供了动力与激励。因此说,分工经济是专业村生成的动力。

(三)专业村是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单个区域的角度来看,它表现为地区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一部分零部件。它实际上是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最大化利润,根据各地区自己的优势进行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由于各地区都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全社会就形成一个专业化体系。

专业村一般是起源于本地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如土地、自然资源和气候等地理因素;交通、劳动力等区位因素;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技术、传统等)或要素比例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外生比较优势是专业村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报酬递增则是一种内生比较优势,它是专业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专业村是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的结合形式。

三、专业村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中间性组织

(一)分工深化受制于交易费用

分工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生产效率,然而它为什么没有无止境地提高呢?这是由于分工深化受制于交易效率。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包含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工和专业化越发展,越是缩小了生产的自然对象的范围,人们也就越要扩大与他人交换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就加深了。

人对自然的活动称之为生产活动,人与人的经济活动称之为交易活动。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一样,都是要使用和耗费资源的,但是交易活动也有与生产活动不同的特点。由于交易活动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理性的,而且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易时会相互博弈,因而,交易活动比生产活动更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了减少交易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就产生了规制不同的交易方式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效率。人们如同一直努力追求生产效率提高一样,也在一直努力改良和选择制度或制度安排,以提高交易效率。人们在选择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时,就要进行权衡,使得提高专业化程度所节省的生产费用大于或等于所引起的相应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否则人们就缺乏提高分工水平的激励。

(二)专业村中农业经营集中布局可以提高交易效率

如果每人喜好多样化消费和专业化生产(因为多样化消费意味着高效用,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则一个人在其他所有人都选择自给自足时是无法专业化的,因为他卖不出他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也就无法买到他要的其他专业产品。每个人对专业化水平的选择不但影响他自己的生产率,而且影响其他人产品的市场,影响他人是否能专业化,从而影响他人的生产率,这被称为网络效应。分工的网络效应反映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地区专业化程度也是相互影响的,相互提供了市场,使买卖分别实现。所以产业地理集中的前提是地区分工,只有这样,才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

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相互关系。地理集中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由于旅行的距离缩短,从而使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的分工水平和生产力也大大提高,这就是聚集效益。在市场竞争中,人们尽量减少交易费用,集中交易地点自发形成,中心地的形成又促进分工的深化。

从分工的角度来说,专业村的生成机理是:分工深化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分工水平要受到交易费用的限制。反过来说,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分工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一产业的集中布局,分工网络集中布局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可以使相关的交易集中进行,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专业村就是人们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演进过程中,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使交易场所集中布局,进行集中交易而内生的经济组织形式。它可以看成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性组织。

综上所述,专业村是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结果,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是农业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不断发展、分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专业村区域分工和农业相关主体集聚使大量交易集中进行成为必要并有可能。它是节省交易费用的中间性经济组织。以上理论分析给专业村发展的启示是:专业村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使各种先进、实用的生产要素进行集聚;另一方面,需要就近培育专业市场使农产品、加工品和生产资料交易低成本完成。

参考文献:

[1]罗必良,李孔岳,吴忠培.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16-118.

[2]秦富,张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肖训生)

猜你喜欢

分工动力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阳光动力
动力船
动力的源泉
最佳动力奖 名爵MG3SW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