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嬗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研究

2016-12-14张游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批判现代学徒制范式

张游

【摘要】现代学徒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运用系统化理论,概述了现代学徒制的意涵及特征,总结了现有探索与试点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内涵;批判;反思;范式

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蓝图下,现代学徒制正炙手可热。2015年教育部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正式列入国家“本专科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由“理论范式”向“实践范式”全面转型,正式拉开了帷幕。

然而面对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推行,我国理论界和教育界决不可轻率的视之为“教学模式”的转型,单纯的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上加以响应与实践。本文认为,应运用系统化理论,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范式的维度加以研究,明确其真正的意涵及特征,总结现有探索与试点中发现的不足,反思其要素构成、模式路径等类型化范式,才能避免未来发展趋向上出现“名似而神散”、“名不符实更不符”等不足,真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产教融合、校企融合、职教融合”之路。

一、类型化:现代学徒制内涵再探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意涵

“现代学徒制”针对的是“传统学徒制”的复归与再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1]所谓传统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手工业时代,学徒们从进入师门到长大成人的饮食起居均在师傅家中,师徒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学徒制从家庭延伸至企业。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被指责存在剥削成分以及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和用人制度要求,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几乎已消失。然而,替代传统学徒制的现代高等教育由于知识传导上存在严重的非定向性与学术化,极易导致技艺、技能传承的精心化、精髓化、精致化不足,浅层化与模糊化现象严重。因此,呼唤传统学徒制与现代高等教育融合、嫁接,转型为现代学徒制就成为时代的呼唤。

本文综合相关文献,认为所谓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突出能力培养”的一种新型形式,通过学校、企业两大办学主体、教师、师傅两大教授主体间的联合传授,实现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1、适用范围:涵盖全形态高等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虽脱胎于职业需求,但绝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禁脔”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禁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构建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四大阶梯间的有序学历提升通道,因此,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题中应有之义。这表明,现代学徒制今后完全可以在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中推行。

2、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具有双重性。现代学徒制作为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师生制”相结合而成型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具有双重性。教育对象身份的双重性——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二是教育主体的双重性——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三是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企业的“育才”目标。

3、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做中学”。学生能够亲临企业并在“老师”指导下,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展开实战演练,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与反复操作,实现从“学生”到“学徒”的转变,并拥有“学徒”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不仅会操作,而且操作熟练,同时养成了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

二、批判与警醒:现代学徒制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企业和学校自发探索到国家层面的试点发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正在全国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开。然而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如:推进理念、社会认可、校企衔接、条块管理、风险防范等诸多问题,亟待从体制、机制等层面加以破解。

(一)推进理念:突出人才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对现代学徒制兴趣较大,并加大探索与试点的力度,但这种汹涌的热情表象下,也存在“热情有余”的现象,即过于突出学生所谓“专业技能、岗位实操、技术应用”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等支撑学生长效发展的内在素质重视不足,导致培养课程多是技术类科目,而经史子集等人文类课程不足,培养出的学生呈现“短期发展快,潜力挖掘慢;操作上手快、知识更新慢;技能经验丰富,理论总结不足”等发展特征。

(二)社会认可:缺乏大量后备人群的广泛承认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熏陶与影响,加之社会上“蓝领工人”普遍待遇低、工作苦、地位不高、晋升空间有限等现实性因素,导致80后、90后普遍在就业选择上倾向于“白领”型岗位,而不愿意学习焊工、钳工、车床工、修理工等技术类职业,导致现代学徒制所需要的大量后备学员严重不足,出现“宁愿工资低,竞相当白领;尽管工资高,脱下蓝灵袍,”的人才错位观。

(三)校企衔接:缺乏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

学校热,企业冷,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全面推开的一个困境。学徒们学生的身份,让企业有很大顾虑。学徒学生具有双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虽然政府提倡“招生即招工”的做法,但部分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与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相违背。所签合同如果触及法律底线,企业对此比较担心。加之,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普遍依赖“私人关系”、“友情交往”,缺乏可靠稳固的合作机制,一旦出现人事变动,则合作或中断、或终止,或纠纷不断。企业要追求效益,若学生待一两个月就离开,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秩序。刚开始学徒的学生和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只有在企业停留一定长的时间,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因此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学徒的时间。此外,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而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现代学徒制若要存活下来,必须要有全国统一的培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四)条块管理:缺乏统一的推进领导机构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经济制度,未来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势在必行,但由哪个主管机构统一主导,目前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当前部委间缺少深入合作,是开展学徒制遇到的最大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300所左右,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2]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如果仅靠教育部一部之力,现代学徒制势必难以实现,教育部、人社部甚至经济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五)风险防范: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现代学徒工日常横跨校园和企业两大场所,人身安全和管理如何划分,在校园和企业间存有争议。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及企业两个场所,既涉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涉及企业与临时性用工间的人事合同关系、雇佣劳动关系,而一旦当学生由学校刚进入企业,但尚未明确学徒的待遇、劳动人身保障等具体规定时,企业或学校各自应承担多大责任,就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关于此点,我国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中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可能会使现代学徒制面临巨大的人事纠纷、人身安全、劳动保障等法律风险。

三、反思与完善:现代学徒制未来构建的新范式

面对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多维主体要积极转变用人理念,大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学校和企业层面:探索“产学研”双向介入、联合培养

1、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利。校企合作需要法治化进行规范,因此应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监管范围、法律责任等,推动双方大力探索“校内设厂、场内设校、场校互设”等新型合作模式。

2、探索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探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推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开始,根据企业招工岗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共同进行招生面试。录取后,学校、企业、学生三维主体间,分别签订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管理协议等三份合同。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应教学模块。按岗设课,课程内容即是岗位工作内容,将教学地点设在企业,技能训练场所设在车间。借助行业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校企共同参与开发工学结合的具有理论、实践特色的校本教材。

(2)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分段跟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校教师完成,职业岗位实际操作和技能提高则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同承担。学校教师承担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学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在学生跟岗、顶岗过程中完成。

(3)分层教学,滚动式分班管理。根据课程性质,可在校内授课,也可在企业授课,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在工作中完成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工作。在班级管理机制上,实施滚动式管理,适者上劣者下,因材施教。

(4)专兼结合,教师、师傅双培养。学生在企业顶岗中,实施实践导师、专业导师、政治导师“三师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企业顶岗由企业专业带头人统筹负责,实践导师全程指导,签订导师带徒协议,进行周考核和实习期满考核,企业专业导师每周六为学生上理论课。培养方案可根据职业院校和本科学校的不同,采取差异化设置,具体来说:

第一,在职业院校: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也就是学生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进行,前三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基础技能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专业技能或实用技能培养为主。

第二,在本科院校:前2年主要在校内完成人文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国家、社会和行业对本科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考核合格的学生从第3年开始拜师成为学徒,同时与目标企业签约成为企业员工。第3、4年的教育培养实行“师傅”负责制,教学组织统分结合,学生根据培养计划交替在校内上课或在工厂实习,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考核。

(5)共同考核,突出技能水平。学生的成绩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学校负责理论层面的考核,包括专业能力闭卷考试、项目任务、现场面试等方式进行。而企业则负责岗位实操能力考核,以“任务通关”方式进行,并将企业师傅的教学效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带动企业师傅的积极性。最后,经过学徒制考核,学生需取得电子商务师、车床钳工、国家导游等任意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

3、大力推进“校企人才”互兼互聘制度。为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使校企无缝对接成为常态,要建立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互兼互聘制度。一方面,使企业成为学院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基地,能够支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专业课程可由公司高管、技术骨干在学院做兼职教师,兼职授课。另一方面,努力使学院成为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成为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加油站”。

(二)政府层面:出台系列保障措施

1、进一步扩大高校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力争到2020年,在全部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实现现代学徒制;在本科院校,遴选出100家现代学徒制本科院校试点单位。

2、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工待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由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协调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指导意见,并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落实。

(1)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工入学即成为企业准员工,并享受公司有关福利待遇。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被企业录用后,在校学习时间计入工龄,工龄工资由企业分批发放。企业学习期间较为优异的学生可获得“企业奖学金”,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1000元—1万元不等的资助或技术支持。

(2)明确规定,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工龄计算、考核定级、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分别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3)明确规定,将学徒工纳入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以减轻企业因学徒工工伤等意外伤害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4)政策上鼓励企业招收学徒工,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费、贷款支持等,打通学徒工培养的“出口关”。

3、政府主导,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技工教育集团改革试点。以行业为主线,以产业、专业、资本为纽带,以技工院校为载体,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断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

4、建立中职学校与技工院校同政策、同待遇、同发展的互通机制。落实“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代码、统一招生平台”政策。探索建立技工院校学历毕业文凭加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制度。国家在教育法的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院校序列,鼓励以“一校两牌”的方式,推进技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技师学院毕业文凭加高级工证书培养制度,打通学徒工“中专—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上升通道。

5、完善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教师聘用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以建设“双师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训实践能力,师资培训经费由同级财政拨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双向转换、双向流动的制度。

(三)社会、学徒工、用人单位:打造现代技工新思维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变革,也是人才观念的变革。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摒弃过去持有的对学徒工的“有色眼镜”,自动转变价值观、人才观、用人观。

第一,社会层面:转变“体力活”和“脑力活”对立的观点。在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者大有人在。技工,常常多因为从事体力劳动,而成为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事实上,随着自动化机器人的广泛普及,一些体力繁重的工作早已被机器所替代,实地检测和安全管理等岗位已经成为技工工作的重点平台。“体力活”正向“脑力活”过渡,家庭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弯。

第二,学徒工:追求“短平快”和“高精尖”的融合。工匠精神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技工绝非“万金油”,更需要埋下头来深耕细作。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技工缺口,一方面是对“技工”技能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对技工立足自身,挑战自我的无声期许。在技工中,很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成为了技工发展的重要壁垒。要实现破壁,学徒工唯有其自身加强学习,以韧性和恒心向“高精尖”转换,才能成为行业的“神话”。

第三,用人单位:要让“当工人”和“搞管理”得以兼容。技工的岗位多在生产一线,而一线往往成为众多“有色眼镜”的停留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晋升渠道狭窄。在工作中,要让拥有真本领的人不但能生存,更要在管理上实现自我认可。因此,社会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供过于求的劳动力自动投身到技工行业;而用人单位要为专业人才进入管理岗位开辟“绿色通道”,让复合型人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在“技工”岗位形成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高等教育由“理论范式”向“实践范式”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学校办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转型、校企融合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变革、风险防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认为只要严格遵循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范式,并由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持续发力,相信我国高校由“理论型大学”向“技术型大学”转变的宏伟愿景和伟大实践最终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智维.现代学徒制试点困境[J].民生周刊,2015-08-10。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研究”(编号:2015B054)。

2015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基于CDIO 的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编号:6010602019)。

猜你喜欢

批判现代学徒制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