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2016-12-12李子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教育基础

李子云

摘 要: 我国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存在外部有利条件保障和内在需求动力,在政府和高职院校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在满足区域产业价值诉求的前提条件下,双方在人才培养、生产与应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关键词: 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基础;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5-0009-04

进入“十三五”,我国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粗放型、散乱型向创新型、集约型转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入其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及技术和管理升级,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但当前存在诸多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因素:一是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融合度更高,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二是我国产业大都处于低端,产业能耗值大,结构又不合理,与世界产业发展协同能力差;三是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是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是系统在外部参量驱动及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方式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使系统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1+1>2的协同效应[1]。

自“2011计划”提出后,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逐步深化,出现数量不菲的论文和专著,其中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高职教育的理念逐级被高职院校接受,整合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要素与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与路径做一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开展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一、 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基础

(一)协同创新的外部有利条件

1.行政隶属关系有利于开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元主体打破各自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要素的活力而开展深度融合[2]。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有打破壁垒的天然优势,高职院校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主办,隶属关系为各级厅、局、委,相应的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也是各级厅、局、委。区域产业部门也是各级厅、局、委管辖,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有并行关系。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职责是协同各种要素发展社会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实现这些职责,各级政府有意愿和行为能力协同行政隶属范围的要素产生交集,使各要素主体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发挥最大效益,这种行政隶属关系有利于开展协同创新。

2.“城镇化”的国家战略有利于开展协同创新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本届政府实施的一项战略。“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进城,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城镇化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产业技术工人,满足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随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土地厂房价格等上涨,迫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生产方式和技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变,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或招聘技术技能人才,这为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提供了的契机。

3.“双创”活动蓬勃发展有利于开展协同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活动激发了高职院校学子参与的热情,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资源、信息、资本的整合与运行平台,“双创”变得艰难,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基本上是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的“双低”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羸弱,企业的发展乏力。“草根”双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协同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如建立校内校外“双创”培育基地(创客空间、模拟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培养“双创”人才,以实现成功的愿望。

(二)协同创新的内在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与“职业”双重属性,“高等”是层次属性,“职业”是类型属性,其中“职业”具有跨界特征,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是其本质要求。首先,从培养目标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区域产业培养服务、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培养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然诉求;其次,从生存发展看,高职教育是普及教育、就业教育,生源危机、生存危机、人才质量、社会声誉使得高职教育失去了光环和吸引力,学生的选择变得理性和多样。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就像德国的应用技术学院一样办出特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稳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从区域产业看,区域产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存在必然性。一是区域产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和研发,改善产品,创新产品,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管理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二是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可以为自己建立稳定的人才进口通道,缩短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期,减少再次培训和管理的成本;三是高职院校全方位对接并服务于区域产业,对接产业设置专业,提升传统专业,设置新兴专业,建设品牌专业,保持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实现对产业的贡献力和品牌效应,高职院校必然会赢得产业关注和支持。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满足双方内在需求,促进双方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实现路径

(一)政策建议

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内外基础具备,然而协同创新的现实状况是:产教冷热不均,院校热产业冷,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商业机密严的产业表现得冷漠。究其原因,产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价值诉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产业首要目标和价值观,也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尊重产业的价值追求,为了持续发展,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该调研产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3]。

1.政府层面

政府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实践中更可有所作为,政府在满足产业价值主张的同时,更应该引导产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的顶层设计起着关键作用,制定、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文本明确规定产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1996年颁布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企业办职业教育缺乏强制约束力,这也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积极性的原因。随后各级政府颁布配套的系列文件,都是指导性文件,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也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惩措施和补偿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应及早出台详细可操作性的政策来规范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强化监督和管理。在精神层面,企业承担职业教育部分的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政府给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荣誉和地位,企业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地位,也树立了正面的、积极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树立品牌效应起到重要的放大作用。在物质层面,政府制定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土地厂房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保障产业的物质利益的价值诉求,夯实产业持久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基础。

2.学校层面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制定鼓励和奖励制度,支持教师与产业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在产生社会技术服务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和高职院校的声誉。二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与学生学业成绩挂钩的制度,促进教风与学风根本性的好转。三是建立补偿制度,比如学生在企业实习和科研院所参与科研获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校可以在社会服务收入中按比例补充给企业,体现企业的价值。

(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在于强化操作性和应用性实践技能的掌握,弱化系统性和学科性的理论知识学习。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4],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如用数学、公式图表、手势语、语音等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言述心里又清楚的知识。隐性知识又分为技能和认知两种形态,技能形态的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方面的知识,认知形态的隐性知识是指直觉、感悟、洞察、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和个体性特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实践技能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即使将技能解构为步骤,学生也无法完全领会和熟练应用,只有采取“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建构显性理论知识和隐性实践技能知识学习,教学过程就是在课堂学完必要的显性理论知识后,再到企业的生产或应用现场学习实践技能的隐性知识,或者在企业或学校生产或应用现场将显性理论知识和隐性实践技能知识融为一体教学。观察和模仿“师傅”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动作反复操作直到娴熟,体验操作过程中动作的组合,并总结技巧,总结出技巧才能达到娴熟,这一过程具有默会性和个体性特征,同时在企业或学校生产或应用现场体察感悟产业文化中的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以及体会标准意识和规范意识,学习“师傅”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认真、踏实、正确、吃苦的工作态度,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要求的无缝对接,缩短技术技能人才转化为员工的适应期,以节约人才培养的成本,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利益最大化。

(三)生产与应用层面的协同创新

知识经济特征就是科技创新导致新旧产业更替加快,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是以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为前提,两者的协同创新的开展首先是构建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人才和资源相互交流共享的平台,人才交流的平台以生产与应用为目的,可从如下方面构建:

(1)企业利用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快的优势,提供培训员工技能和新知识的继续教育服务。高职院校教师为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流程改进、营销策划、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全职到企业锻炼,以项目为载体参与产业的技术研发,达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拓展教师社会技术服务能力,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企业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可以增加挑选未来员工的几率,学生变成员工,身份的转换对企业认同度、归属感和忠诚度很快内化完成,降低了企业招聘员工的难度和培训的成本。

(3)高职院校大力聘用企业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传、帮、带的师傅作用,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生产或实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办学实际问题,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起到关键指导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育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高职教育根植于产业,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业文化素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要求,是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实然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及城市条件差的家庭,对产业文化缺乏感知和体验,高职教育有责任通过校园文化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诚信守时、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尊重劳动、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为区域产业不仅具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又具有产业素养的产业大军。产教协同育人可以通过渗透、嵌入和熏陶等方式将产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5],具体做法:一是产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产教双方要平衡两种文化,寻找相同的文化价值基础,实现两种文化的协同创新,比如,对学生不能只进行技能培训,而应该有校园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把产业文化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之一,使教师了解产业文化,理解产业文化,并能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渗透产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四是通过养成教育嵌入产业文化的敬业爱岗、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尊重劳动、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使学生逐渐建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五是组织学生参观产业博物馆、产业园、生产流水线,邀请产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开展讲座,介绍产业文化,通过体验和熏陶,感受产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是产教双方建立长期稳定实质融合的机制保障及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8.

[2]陈 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3]李玉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互融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20-24.

[4]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5]祝 蕾,任君庆.高职院校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81-84.

Abstract: Fundament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economic form in our country, which provide favorabl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he power of internal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effectiv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jointly develop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prerequisite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value dem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be achieved in talent cultivation,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gional industr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oundation;path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高职教育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