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2016-12-12李萍刘加贺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当代青年

李萍+刘加贺

摘 要:社会责任品格是人类最美最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在责任意识的驱使下,通过责任情感的作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善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品格的一代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大战略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迫切性;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形成重在建设,需要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战略

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品格是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说:“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求加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责任。”;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重申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把“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民族的光荣属于青年。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在内的责任品格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科学对策。

一、社会责任品格是崇高的思想品德

社会责任品格是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责任是人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职责。社会责任品格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它不只是一种道德情感,而且是科学认知和实际行动。它包括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是在责任意识驱使下,通过道德责任情感的作用,自觉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行动。

社会责任感是人的社会性体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却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生活在世界上,活动在人们中间,就有一定的责任。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情感和行为就形成于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具体认知和行为之中。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只要他有选择行为的能力和自由,只要他接受自然的赐予、社会的认可,责任意识就会由然而生,就会有一种道德情感的力量,支配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什么。爱因斯坦说过:“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由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社会责任品格是人的崇高品德,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社会责任品格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主体自已主观能动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没有教育,没有教育的启发、引导、转化,就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苦乐观,社会责任品格就难以形成。从这个意义上,青少年的良好社会责任品格有赖于教育。因为“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生物,他能够成为人,但不能成为完备的人,完备的人需要造就出来”,“完备的人”,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有计划、有目的塑造培养出来的。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首先是因为社会责任品格本身的价值。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属于动力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精神动力。高度的责任感,能聚求真、求是、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义、求荣的人文精神和求新、求奇的创新精神于一身,是人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严格地说,人的社会行为只有当他出于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时,才会有意义,才能创造人生价值。西方有位学者说:“责任心是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感,生活就有了真正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他人的关怀,这就是爱,这就是主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起点正是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有无责任感,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不论对社会、对人生都是重要的,有了它,就能主动地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就能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就能忘我工作。相反,如果责任感缺失,人就会自私自利,就很难有所作为,难以承担社会和家庭赋予的重任。

当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品格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众所周知,受国际大气候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代青年生活在世界上,自然会受到各种社会生活的影响。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和学校责任感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当代青年中很多人理想淡漠、道德滑坡、荣辱混淆、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现象,出现很多带有倾向性的、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智力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有了长足发展的同时,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象他们前辈那样关心政治,富有政治热情,对政治有些漠然,有些麻木,不关心、不过问;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越来越多地追求自我、崇尚自由,主张利己;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很多青年学生陷入心理困惑,而不能自醒。解决青年成长发展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教育,因为教育能整合社会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力量,也能激发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我选择的科学性。正象美国时代周刊载文说:“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决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在给年轻一代传授技术信息的同时,决不应该忘记,还应该教育他们成为有高贵思想的、诚实而敢说真话的男女;在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决不应忘了,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这里讲的“思想价值”、“高贵思想”和“高贵人格品性”,就内涵着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人这些思想、品性的形成、发展需要教育。

三、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的时代要求

青年的社会责任品格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不只是情感的表现,而且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关系的科学的认知、深厚的情感和自觉行为的统一;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同其他品德素质一样也是分层次的,有崇高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要求,也有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的要求,这为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首先,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从道德认知入手,即培养青年的责任意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支配人行为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动机,一种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机;自觉的动机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动机所产生的社会行为是积极的、自觉的、持久的;不自觉的、盲目的动机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做基础的,因此它形不成正确的理智,由此产生的行为也是盲目的,更不能产生有利于社会的持久的行为。在当代中国,人们对社会生活规范的认识和认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形成崇高责任品格的思想基础。所以,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最为基本的要求是使青年懂得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应该使青年懂得:自已是社会造就的,个人服务社会是应该的、应份的;使青年在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目的与手段、索取与奉献、自由与纪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促使责任意识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强化人的责任意识,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就有了思想认知基础。

第二,青年社会责任品格培养要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情感的发展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事物的爱憎的体验,表现为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以及亲情、友情、爱情,也包括对生命、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怀与爱护。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健康的情感包括对祖国、人民、集体的热爱,对真善美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对危害社会、人民的恶势力和腐败现象的憎恨。情感是行为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媒介。有爱就会有责任,有爱才会有责任。它是认识的产物,又是继续深化认识事物的条件。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在社会上爱同事,爱自己身边的人,象雷锋那样关心他人,为他人做好事。要培养青年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三,着力培养青年的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意识、责任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检验责任意识、责任情感的客观标准,也是责任心理发展的归宿。青年社会责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要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并把这种认识通过情感、信念等因素的作用,转化成相应的责任行为的过程。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切忌知多行少、知行脱节。人的品德从知到行是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是外化、内化和深化过程的统一。一定要使青年人懂得知行统一的道理,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在党中央非常重视抓落实,重视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真正的学习好,真正的贯彻落实,按照要求去做。一个人有无责任感,不光是看你说得怎样,而更重要的是看你做得如何,看你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好事。一个人的责任行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为社会服务也是具体的,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有责任感的表现,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服务,也是为社会服务。

四、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要强调方法的时效性和科学化

青年社会责任品行的培养属于育人范畴,应该深入探索青年的心理特点和素质发展规律,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遵循规律,增强教育实效性和科学化。科学的实效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富有教育积极性,要求影响青年成长社会环境具有愉悦性,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具有真理性,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学性,同时也要求青年自身学习成长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以上几个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要素体系,要根据要求逐项落实到位。当前,最重要的是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体现青年成长要求,为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把诸如网络、影视和社会各种公益活动纳入青年教育中,使教育更具有渗透性和感染力。于此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群体,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他们学业、就业、创业、婚姻、家庭以及弱势群体的帮助问题,把依靠青年和为了青年,把教育引导青年和关心尊重青年很科学地结合起来。

人的能动性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在动力。没有人自觉的愿望和能动的努力,外部的教育不会发生作用。所以,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在重视环境优化、方法科学的同时,要研究青年自我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有利于激发青年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长效社会机制。这种激励青年成长进步的社会机制包括目标激励机制,即引导青年树立理想、明确成才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目标;示范机制,即让青年有榜样可学,让真正的榜样成为青年成长的动力;竞争机制,即开展创先争优、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活动;强化机制,即有各种社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做保证,导向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社会都要有要求,奖励有为者,而对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社会行为应予道德谴责。

当代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曾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因此,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今日之青年,更应注重培育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

参考文献 :

[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科教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贵仁主编《教师道德概论》.大连海大出版社1993年版.

[3][英]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作者简介:李萍(1963-),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加贺(1990-5),男,辽宁沈阳人,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当代青年
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青年公益实践活动
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青年公益活动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