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小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2016-12-12富宏博

奋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合江佳木斯市佳木斯

富宏博

“东北小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富宏博

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中,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等原因,佳木斯作为合江省省会为建设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取得东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为文艺运动新高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准备。人们称誉这一时期的佳木斯为“东北小延安”。

东北小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鉴于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把“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作为“目前全党全军的重要任务”。

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统一领导全东北的工作。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决定组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四个分局。松花江以北是北满地区,佳木斯市是合江省省会。党中央和中共中央东北局认为,合江省条件优越,背靠苏联,资源富庶,是个理想的战略后方。所以,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及方强、贺晋年、陈伯钧、陈郁、李范五、李延禄等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分五路大军汇聚佳木斯。

与此同时,党中央从革命战略全局出发,决定延安各大学、学院,各教育、文化、新闻机构,各文化艺术团体及萧军、吕骥、塞克、袁牧之、严文井、吴伯萧、华君武等600多位文化名人都迁离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办学和开辟根据地。东北医科大学、东北航空学校、总后汽车学校、东北供给(军需)学校、东北药科专科学校(延安红军军医学校)、东北邮电学校也都先后迁到佳木斯市。1946年初的佳木斯市,东北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所属的工厂、学校及相关单位都云集这里,为这片黑土地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同志到佳木斯检查指导工作时,在听取中共合江省委副书记李范五同志汇报后,情不自禁地称誉佳木斯为“东北的延安”。从此,“东北小延安”在整个东北传播开来。

东北小延安精神的特质及内涵

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合江军民在特殊的国际环境、特殊的战争环境、特殊的地域环境下形成了“东北小延安”精神,这就是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无私奉献的忘我品质。

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开创了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刚刚解放的合江省,土匪横行,社会不稳、民生凋敝。佳木斯地区活动着大大小小48股土匪武装,共2万余人。坚决彻底消灭土匪武装已成为当时合江省和佳木斯市革命斗争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以三江人民自治军为主的合江军区部队却只有1200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合江军区部队指战员发扬了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通过依兰整编、勃利整训,组织三道岗战役,奇袭谭家店,夜袭团山子,清剿道台桥土匪据点,共计歼灭土匪5000余人。1946年5月,英勇善战的“老八路”三五九旅部队来到合江,两支部队兵合一处,接连组织依南、依勃桦、绥鹤、宝清等大战役5次,小战斗200多次,总计消灭土匪6000余人,缴获火炮20余门,轻重机枪28挺,步枪30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汽车20辆,马200余匹,先后收复富锦、勃利、宝清等8座县城。经过两年的剿匪斗争,祸国殃民的土匪势力被彻底消灭,铁路、公路交通恢复,省内17座县城及战略要点全部收回。

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将经济落后的合江省建设成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大后方。中共合江省委、省政府成立后认真落实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在剿匪、建政的同时,把工作方针的重点放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上。制定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集中力量打击恶霸地主”的阶级政策。从1946年7月起,中共合江省委抽调1500名干部组成12个土改工作团,掀起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1947年9月,合江省给全省农民分地总计50多万垧,平均每个农民分得土地7~12亩,大多数贫雇农每家都分有1头牲畜,千百万农户获得翻身解放。同时,恢复城建、交通,支援前线,保证供给,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展以公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1948年,佳木斯市公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已有铁工、纺织、印刷、木业、被服、制药、粮食加工等16个行业59家,职工4000余人,拥有资金69067.4万元(东北流通券)。同时,积极扶持和发展私营经济,坚决执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实行“劳资合作分红制”。在公营经济带动下,机械制造、纺织、制材、粮食加工、轻工等14个行业,“合江工业”、印刷厂、制材厂、机修厂等都满负荷生产,呈现了百业俱兴,生产上升,市场繁荣,秩序安定景象。

无私奉献的忘我品质——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从1946年1月开始,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合江省政府和中共佳木斯市委、佳木斯市政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大力开展战勤工作,担负起为前线提供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重任。从城镇到农村,全力以赴劳军支前。自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合江省共出动战勤大车734辆、马2286匹、民工9638人。从1946年至1948年,合江省先后14次为前线募捐东北流通券45.68亿元,支援前线军粮3000万公斤,军鞋70万双,军衣35万套,柴草95万公斤……同时,佳木斯市以及合江省的广大青年还积极参战,1946年9月至1948年10月间,合江省参军入伍人数达6.2万人,平均每天向前线输送一个连的兵员。其中,有3.5万人参加到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兵团。合江省城乡到处出现母送儿、妹送兄、妻送郎,披红戴花送子弟兵上前线的动人场面。

东北小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北解放战争中,从延安迁来的文艺大军,通过深入火热的土改和剿匪、反奸清算、斗争生活,宣传“东北小延安”精神,把“东北小延安”精神融入文艺作品之中,使文艺与人民大众广泛结合,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给合江革命根据地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1946年刘白羽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通讯报道《奇迹的出现》一文,他感慨地说:“如果说革命自由文化的光芒来自那些地方,光线的来处却是佳木斯。”

新中国成立后,佳木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坚持弘扬“东北小延安”精神,凭着攻坚克难的斗志,创造了几个“全国第一”: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纸浆造纸企业——佳木斯造纸厂;国内最大的特种、防爆电机企业——佳木斯电机厂;国内技术设备最先进的甜菜制糖企业——友谊糖厂;国内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制造企业之一——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国内最大的煤矿掘进机制造企业——佳木斯煤矿机械厂。这些企业都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江地区和佳木斯市人民同前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一道艰苦奋斗,在千里亘古荒原上,开发建设“北大荒”,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达80%以上,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

改革开放以后,三江地区和佳木斯市人民叫响“让佳木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佳木斯”的口号,深化农业、国企、商贸等全方位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可以说,佳木斯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都与“东北小延安”精神的丰富滋养分不开。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此时,追忆解放战争时期合江省军民所秉持的“东北小延安”精神,就是要在新常态下,继续弘扬和传承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北小延安”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困难挑战,集中精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谱写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佳木斯市东北小延安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合江佳木斯市佳木斯
为孩子纺织幸福童年
——佳木斯市第六小学教育剪影
腾飞吧,合江
浅谈佳木斯站减速顶的应用、管理及设备的专业化维修
佳木斯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
佳木斯大學张莉莉水彩作品选登
佳木斯市连续四年荣膺“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合江
——我可爱的家乡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