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2016-12-10杨晨光

新闻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杨晨光

【摘 要】本文从普利策新闻奖近十二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入手,分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及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新闻专业主义

一、普利策新闻奖和新闻专业主义

普利策新闻奖于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而到了现在,巨大的影响力和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奖项。

普利策奖的评委会具有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多半来自学术界,且本身和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样一种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着根本的区别 。也正是“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新闻专业主义源于美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及黄色新闻的兴起,媒介的归属从一个权力中心转移到另一个权力中心。公众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媒介所拥有的特权是超乎想象的,但它却从不愿给公众任何承诺。商业化的运作,使得私人利益渐渐侵蚀公共生活。如果媒介不能为公众服务,这是不能接受的。社会责任论应运而生,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雏形。

新闻专业主义并无明确定义,它更像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实践规范。基于“为公众服务”这一信念,新闻专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信可以独立客观的报道新闻。它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我国学者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始于1999年,以学者郭镇之当年发表在《国际新闻界》的《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一文为标志,一时成为热点。同时,新闻专业主义也开始同我国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目前关于我国新闻媒体的专业主义的主流观点有:陆晔、潘忠党的“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控制模式”三层次论[1]、黄旦的“传播新闻、独立性质、自主发言、服务公众、自负盈亏、法律和道德自律”五层次论[2]、芮必峰的“一套基本信念、一套操作原则”双层论[3]等。若仅从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为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其特征主要有:客观与中立、新闻自由、媒介社会责任。

二、从普利策新闻奖看西方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一)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奖(Investigative Reporting)设立于1985年,是指利用长时间积累起来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的解释。调查性新闻并非始于80年代,它是20世纪初兴起的黑幕揭发传统的延续。将隐蔽的罪恶揭示出来,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正是调查性报道的主旨所在。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犯罪集团和腐败政客的活动等都是调查性新闻记者所关注的对象,而新闻记者们常常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调查过程。《华盛顿邮报》专职调查性报道记者萨里·霍威茨、斯科特·海厄姆和数据库主编萨拉·科恩因其对华盛顿特区在1993年到2000年间忽视儿童保健、造成229名儿童死亡的系列报道而获得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他们的报道促成了对该市儿童福利系统的检查。

“新闻记者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的这句名言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做了精准的注解。透过调查性报道,才更易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核和本质。

(二)2005-2016获奖的调查性报道

(三)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1、报道题材——独立性

从十二年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作品所涉及的报道题材来看,除2010年的关于新奥尔良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生死抉择这一作品外,所有作品全部为“揭丑”性报道。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是对政府、政客的批评,包括2005年的州长性侵幼女、2006年的国会腐败、2008年的某些法规上的不健全、2012年政府部门私自换药等等。在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独立性是基本前提,即不受政治权力左右。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新闻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媒体是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这就要求媒介必须完全独立,不受任何社会组织、个人的干涉。

此外,还可以看到,很多报道涉及公权部门,而这些报道恰是新闻专业主义中要求的独立性的代表。如2016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两家新闻机构的三位记者历时一年,揭露了佛罗里达州的精神病院因拨款缩减、政府失职而产生的混乱与灾难。

2005年的州长性侵案,时任俄勒冈州州长的Goldschmidt在被调查过程中,多次通过他的关系向记者所在媒体机构《威拉米特周报》施压,让调查变得困难重重,但成功见报意味着独立性的贯彻。

2、报道角度——中立性、客观性

在报道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时候,摒弃个人的意见、情感和观点,不偏不移的报道事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新闻是单纯的纪实,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的分开”。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客观的方式反映观点,即“用事实说话”。

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双方话语失衡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如果强调弱势群体的不幸,就会加大其与对方的对抗和误解,不仅于解决事情毫无帮助,还会助长弱势群体对对方的仇视。因此,在报道的角度上,尽量给双方平等发言的机会,而不是成为某一方的代言人。

3、报道效果——为公众服务

调查性报道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揭黑,而是通过揭露某一事实,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最终依靠舆论压力迫使问题得到解决。基于此,研究调查性报道,重点应落在报道效果上。

通过对近12年获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的考察,笔者发现除了3年(2009,2015,2016)的调查性报道难以了解到后续情况外,其余9年的调查性报道一经见报,对该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以2007为例,这年的调查性报道奖授予了《伯明翰新闻》的Brett Blackledge,表彰他所写的揭露阿拉巴马州大专教育中存在的腐败的系列报道。阿拉巴马州消防学院(Alabama Fire College)是一所二年制的大专,专门培养消防员和其他急救人员。联邦调查人员发现,这所学校中存在惊人的腐败,《伯明翰新闻》报道了这件事。在近半年里,《伯明翰新闻》相继发表了数十篇报道,对这起腐败事件紧追不放,并揭露出了更多的内幕。随着调查的深入,整个腐败事件越查越大,已经从单纯一所学校的问题,发展到政府、议会和司法系统中存在的腐败。阿拉巴马州的问题因此在全国被曝光,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彻底的调查和改革。

结语

有人表达对新闻专业主义式微的担忧,认为新媒体的崛起会解构新闻专业主义。但应看到的是,新媒体往往成为谣言的重灾区。与之相反的是,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的探索、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写作,依然在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而且,通过对获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的新闻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绝大多数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说明,新闻专业主义在今天,依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注释:

[1]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1).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
新记《大公报》:闪烁新闻专业主义光芒的中国近代报刊先行者
浅谈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浅谈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新闻报道应引入刑事证据规则规避法律风险
公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