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科学教育观”

2016-12-06周明茹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教育观直觉学历

周明茹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我的“科学教育观”

周明茹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本文基于《直言教育》这本书探讨我国的科学教育,并且结合国内科学教育实例,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科学教育发展背景,同时剖析产生问题原因,通过借鉴他国的科学教育,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和对教育实践等方面思考,提出适用于我国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教育;创新;自然教育

1 自然教育观

“如果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地下会变成什么样呢?恐怕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生物吧,或许只有在太阳光中才会存在人类这样的生活”。作者现身说法,以从小爱观察昆虫,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告知我们要去主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而每当我看见埋头苦读的学生,多希望他们能抽出一点时间推开大门,双脚迈出房间,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自然的美好啊!看看我们学生的现况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如今的学生每天被繁重的作业而心力交瘁,似乎亲近自然是件奢侈的事情,而我却认为从自然界中我们会收获更多知识,并且是怀着一颗好奇而愉悦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

在实习阶段,我曾带着小学的孩子在户外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观察课,带着他们给小鸟安家、听大自然一切生物的声音、观察每个孩子感兴趣的昆虫、收集落叶并发挥想象把落叶拼成各种图案等等,孩子们玩的忘记了时间。或许有的家长反对觉得孩子不务正业,那他们就错了,孩子通过这节课不仅了解昆虫的基本构造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孩子甚至回家都在对自己喜爱的昆虫恋恋不忘,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日久弥新的,相信以后他们会对生物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因为他们所见的昆虫不再是书本上那些老套、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图片,而是展现的活生生的实物,这更具诱惑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孩子是更多的感官知觉参与到记忆中去,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加有效。

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不能让孩子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学校有了更多的户外体验课,随着国外教育思想的传播,家长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了,不过我们也要批判接受这些国外教育理念,就像户外体验课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老师采用引导方式让孩子从玩乐中学习。

总结我的自然教育观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永远怀着一颗好奇心在自然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2 学问的创造

说起创造,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似乎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如何进行学问的创造?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收效甚微。而作者以自己发表理论和自身的学问创造之路,给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议。

第一:创造的前提是“学”和“思”的有机结合,我国古人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学”即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作为科学工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因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存在微妙的关系,或许在某一天你现在学得的知识会对你以后的研究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我所学的心理学,在选择课题时我们要阅读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类知识,这样你的课题内容才更加丰富而有意义。有的科学家也许发现了某种物质,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去描述它,或许某一天在某类学科中会发现有更好描述这种想象的词语,这即是知识的通达。“思”即学会去思考并问“为什么”,上文我也提到过,我们在做研究时除了阅读大量书籍,对有价值的文章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而要认真思索,即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文章中的观点,作为研究人员思路不能跟着作者走,要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找出其漏洞和不足,这种能力需要我们逐渐培养起来。以上是我自己在选择课题时的真实感悟。“学”和“思”关系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缺失哪一个轮子,车子都无法平衡的行驶。

第二:“科学直觉”在创造中的作用。什么是科学直觉?作者认为是“不依赖逻辑推理的思维”,而我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就如格式塔心理学之父韦特海默提出的创造性思维:“传统逻辑处理问题相当严密,但是常令人厌倦、空洞、枯燥乏味,如果用这种方式描述常常不尽人意,我们有一系列运算过程,但是内部那些创造性、有生命的力量常消失不见,这就是科学直觉”。作者认为它是创造的本质所在。我们科学家做学问、选择课题并不是完全按照逻辑思维进行的,在众多的课题中进行寻找中有些是科学直觉在引导着我们发现新事物和确定新课题,就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也许会觉得这就同灵感是一样的。那如何才能培养科学直觉,作者认为源于幼年时与自然的接触,是从自然经验积累所培养出的想象力,让他创造“前线轨道理论”,我认为除了童年的经历,还有就是对知识不断的积累,当达到某种程度,钻研到某种境界,科学直觉也会在我们脑中突然产生甚至对人类产生不朽贡献。作者在文章也多次强调创造的重要性,也许做学问,搞研究需要创造思维,然而我认为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多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观察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心理学中认为,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最佳期,如果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就像一扇窗户,若尘封已久,等到想打开时却打不开了。创造性思维同样如此,如幼年时不培养那么这扇窗户以后用时就很难打开了。

3 推翻学历社会

对于正在经历“学历”社会的中国,而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在接受着高等教育,那么像我们这些亲历者如何看待学历社会呢?从福井谦一的文章中我找到答案,即使不全面,但我觉得很贴近中国并适用于中国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的大一统、封建统治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于我们脑海中,这就形成我们的民族特性:“逃避责任”的风气,即尽可能不明确地表露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原因就是要逃避表达自己、评价别人所引起的责任,而我们需要像欧美国家学习,能毫不隐晦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学历社会就在这种民族特性基础上悄然形成:“大家不敢担负起评价别人的责任,因此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也就是谁都不敢去反对的完美借口,学历社会就这样形成了”。作者认为日本的这种国民特性需要改变,那中国何尝不是呢?

科学研究需要独到的见解才可以发展,作为学生我们要为自己能发表独到见解而自豪,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若还是这种“逃避责任”,那科学就无法进步发展。就以我自己来说,以前上高中时是老师“一言堂”,等到大学时学生已经没有提出独到意见的习惯,似乎变得麻木,觉得老师说的和我没有关系,他说了算。这样的不良习惯需要转变,老师更要鼓励学生去说,去评价。这只是我从它产生的原因之一进行阐述,还有制度原因即企业在录用学生时以学校的排名、优劣为标准,这在我国显而易见,你要想进入理想的岗位,不管你能力多高,没有达到学历要求你依旧在门槛之外,如只要“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等等,也许学历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中心。是社会本身催生了学历社会,要想改变必须从社会本身和国民特性两方面着手,尤其是对学历认知的转变。

纵观本书,我选择的是对我来说有切身体会的几点进行阐述,虽然书中内容看上去比较分散,但作者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下一代年轻的科学家进行谆谆教诲,并对日本的教育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刚开始是怀着学习日本教育制度的心态学习这本书的,但看完后感到即使日本的科技如此发达,依旧时刻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缺陷,就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但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相信福井谦一提出的培养科学人才的方式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结语

总结了几点关于年轻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正处在研一的我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是开阔的视野,多读多思,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是尊重与敬畏自然,不管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其创造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直觉即预见性,于理性研究中使感性来引导方向,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多年学习经验积累。四是对社会提出要求,希望能给年轻人犯错的机会,对他们多些包容。五是多进行交流,思想灵感的火花往往在碰撞中产生,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

[1] 福井谦一.直言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8.

周明茹(199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G40—02

A

1672-5832(2016)04-0256-02

猜你喜欢

教育观直觉学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