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外国寻找灵感
——论当代诗词题材与表现的拓宽

2016-12-05金中

心潮诗词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夜曲外国文学外国

金中

向外国寻找灵感
——论当代诗词题材与表现的拓宽

金中

如果承认文艺作品应是社会生活全面切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意:在当今这样一个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诗词作者有必要将视野拓宽至外国。

当代诗词目前这方面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对域外风光名胜的描写和国际时事的吟咏上。诗词作者或通过亲身游历,或通过电视新闻报导获悉其内容。可以说都表现的是现代的外国题材。

其实,对于从外国获取创作灵感并不止于这些。首先,在题材上可以就外国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歌咏;其次,在表现上可以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本文拟就此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论述。这是因为关于这些方面的开拓似乎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引用的作品较少。以自己的诗作为例证说明,虽然其本身成功与否尚有待广大读者的评判,但至少我可以非常明确地“招供”出这些灵感的具体出处,以及作品产生的步骤。

首先是以外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的尝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即位后终身未嫁,在位四十五年间使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可谓一代明主。据说其临终之际呼唤着从前所恋男友的名字。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有诗意,作了这首《咏伊丽莎白一世》:

果断拼将处女身,枭雄一代壮英伦。

可怜粉帐弥留际,频唤当年旧恋人。

德国诗人海涅晚年在法国身患绝症,穷困潦倒,由无神论者转向为天主教徒。这首《咏海涅》对此进行了咏叹:

青春寰宇耀光芒,文笔才情柔复刚。

漫谱蔷薇百合颂,高呼革命自由章。

梦飞汉堡摇篮地,病卧巴黎墓穴床。

无奈皈依天主去,诗人老境太凄凉。

《圣经》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取之无尽的艺术宝藏。

他乡奴役终年苦,犹太谁人主?归途千险赖英雄,早在神明当日预言中。 茫茫红海飞惊浪,此景心头上:春风吹过约旦河,耶路撒冷圣殿祷还歌。

这首《虞美人·咏摩西》取材于《旧约·出埃及记》所述摩西带领众犹太人离开埃及返回迦南的故事。

《咏海涅》中“百合”的“合”字根据其现代普通话第二声发音作为平声字使用。“汉堡”、“巴黎”两个外来语地名符合格律。《虞美人·咏摩西》中“约旦”的“旦”字、“耶路撒冷”的“撒冷”二字当平而仄。笔者另有《试论外来语的入诗问题》一文,要旨是:外来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运用在诗词中能为作品增色,处理巧妙能完全符合格律。不过有时也实在难免会有出格情况,对此似应允许一定通融。

隐隐苍凉赞美诗,教堂尖塔暮钟迟。

残霞天际鲜如血,还似耶稣受难时。

这首《梦幻》完全是我脑海中的想象,以耶稣受难为背景。

我从旧约《创世记》所述上帝耶和华趁亚当熟睡之机取其肋骨造夏娃的情节中产生灵感,得了“梦里居然余肋骨,化兹俏丽眼中人”之句,结合伊甸园的故事,构成了这首《前缘》:

凝情相注触前尘,厮守原初忆尚真:

顶礼耶和神帝相,流连伊甸果园春。

采他青翠宽柔叶,遮你白皙赤裸身。

梦里居然余肋骨,化兹俏丽眼中人!

一般来说灵感的产生、文学作品的出现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实本身。如以上所引诗例的创作源泉,均为外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传说。还有一种是来自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是一种继承性很强的文化现象,任何诗人作家都不可能不注意到前人的作品。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过这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再创作。想一想从《诗经》、《楚辞》至汉魏六朝诗再到唐诗宋词的发展,其中多少字句和意象等都是继承了前代。外国文学作品中相互影响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中国新诗的产生及发展,外国诗歌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郭沫若之于惠特曼、冰心之于泰戈尔等。

中国的传统诗词由于自身积淀深厚,在世界诗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基本上只是在其内部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一千年来传统的抒情方式及表现手法已不觉新鲜,现已不能全面切实地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极有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到目前为止,当代诗词创作还基本限于仅把一些外国的新词新事写进作品而已,尚未达到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外国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国粹”传统诗词,也绝不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有必要向外国文学开放,吸收其养分。

外国文学往往是了解外国历史和文化风情的重要窗口。

冬天!……农夫兴高采烈地

乘着雪橇初试刚积雪的道路,

他的马儿一边嗅着雪,

一边欢快地跑着碎步。

全速前进的篷橇飞驰着,

把一片松软的积雪犁开,

车夫坐在雪橇的驭座上,

穿着皮袄,扎着红腰带。

(《叶普盖尼·奥涅金》冯春译)

普希金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特有的冬季风情。出于对它的憧憬,我作了这首《读普希金》:

蜗庐闲诵普君诗,盛夏汗流如雨时。

安得身乘雪橇马,奔驰旷野俄罗斯!

下面这首《巴比伦河边犹太人歌》取自《圣经》题材。公元前六世纪,耶路撒冷为迦勒底王国所陷,犹太人尽被掳至巴比伦。

黯然垂泪异邦河,国破伤心旧恨多。

清玉诗琴悬柳树,孤高只奏自由歌。

转结句的直接出处则是拜伦的诗句:

On the willow that harp is suspended,

Oh Salem!its sound should be free.

(BYTHERIVEROFBABYLONWESET DOWN AND WEPT)

竖琴悬挂于柳树之上,

哦,撒冷!其歌声当为自由之音。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边哭泣》)

(注:本文以下所引用英、日诗均为笔者自译)

而拜伦这首诗又来自于旧约《诗篇》第137篇《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

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笔者目前从事日本的和歌研究。和歌是以日语57577音形式表现的日本传统诗,虽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学的很多影响,但其精神底蕴还是与中国诗词有异。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作品由于注入了近代精神,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缤纷绚烂的世界。

君かへす朝の敷石さくさくと雪よ林檎の香のごとく降れ

清晨,

送你回去的石子路

沙沙作响。

雪花呦!

如苹果的芬芳般下吧!

这是日本近代杰出诗人北原白秋在飞雪的清晨与其情侣分别时所作。日文中“さくさく”一词,既指踏雪而行的沙沙声,也能产生嚼苹果时清脆口感的联想。苹果在西方文学中常作为性爱之象征。这首诗作的下句“雪花呦!如苹果的芬芳般下吧!”真是奇拔,简直如同表演语言魔术一般。我以格律诗句将之表达为“为君愿乞纷飞雪,犹带芳馨苹果香”。取其纯洁与浪漫,将题目设定为《初恋》,在前文中进行铺陈,构成了这首七律:“窈窕音容浅淡妆,柔情似水觉清凉。触肤胸底敲金鼓,分手心头奏乐章。滚滚江河双乳燕,茫茫天地一迷羊。为君愿乞纷飞雪,犹带芳馨苹果香。”

いつまでも日日は続くと思ひゐて君に未完の言葉告げ来つ

我想无论到什么时候,

日子

都将持续,

于是向你来诉说

那未完的话语。

笔者从日本当代年轻和歌作者横山未来子的这一作品中得到触发,产生了“时光宇宙都无尽,爱意对君歌不完”的诗句。以之为抒情高潮构思了这首《爱意》:

翘盼佳期眼欲穿,相思潮海涨漫漫。

临风倩影柔杨柳,着雨芳容艳牡丹。

一体兼萦真善美,双生共度乐哀欢。

时光宇宙都无尽,爱意对君歌不完。

其中“一体兼萦真善美”之句,则来自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5首中的:

Fair,kind,and true,have often lived alone,

Which three till now never kept seat in one.

美、善、真往往各茕居一方,

至今朝这三者终永聚一堂。

通过与外国文学相比较可知,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爱情作品多表现忧愁伤感的情调,缺少明亮色彩,蕴藉含蓄有余而热烈欢快不足。从外国文学中能吸收具有现代精神气韵的爱情表现。

以上所举为笔者受外国诗歌影响的例子,以下再举从外国歌曲中获得灵感的诗例。一般来言,大众歌曲的歌词同诗歌相比属于亚流文学,整体上有庸俗浅薄的一面。不过其中也确实有一些好作品,本身就是一首平白易懂的优美抒情诗,抓住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拥有广泛的爱好者。我们对于大众流行歌曲不能一概嗤之以鼻,不妨从中获取参考,对于当代诗词的创新也许会起到积极作用。李白的诗作就从六朝民歌中吸收过不少养分。

日本当代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歌手佐田雅志(さだまさし),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大量清新优美的抒情歌。笔者尤为喜欢其《歌紡ぎの小夜曲(纺歌者之小夜曲)》之作,全篇翻译如下:

我愿把爱的歌曲 献给那心上的人儿

献给那位疲倦得 忘却了笑容的人儿

要是小夜曲 能像小鸟那样飞翔

愿它从月圆的窗前 飞入你的梦乡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单相思

编织成一首菲薄的歌曲

愿你在明天清晨 重新焕发起生机

我愿把爱情的梦想 传给那心上的人儿

告诉她经受创伤 越能变得坚强

要是小夜曲 能像吉他一般歌唱

请你来到月圆的窗前 为我聆听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单相思

今天又来编织成歌曲

愿这首小夜曲 能有一天传到你的胸房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思念

每天都来编织成歌曲

愿这首小夜曲 能有一天安睡在你的胸房

在这首歌曲的影响启发下,我作了《抒情小夜曲》一诗:

清辉窗下盈盈女,遥寄深情深几许!柔如细柳醉东风,浓于芳草吸春雨。欲将此意对伊传,奈何难吐为言语。唯做孜孜一纺工,织我相思千万缕。协奏融圆吉他声,合作清凉小夜曲。愿此歌声达彼心,再萦皓月弥天宇!

中间部分基本是将原歌词表达的意思进行了敷衍。“织我相思千万缕”的“思”字谐音“丝”,这一双关手法在六朝民歌中常见,同“纺工”的关联更为密切。

日本有位极红的女歌手宇多田光,年轻一代无人不知。其代表歌《Automatic(不知不觉)》中有如下歌词:

It’s Automatic

側にいるだけで体中が熱くなってくる

这是不知不觉,

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全身就感到发热。

我觉得这个意思很有激情,从中得了“瞬间何故胸潮沸?缘自伊人到近旁”之句。设定为情侣约会的场景,构思了这首《DATE》(注:date,英文口语中“约会”之意):

跋涉相思路漫长,将迎幽会美辰光。

看钟疑惑千分过,搔首踟蹰四面张。

炽燥田原接甘雨,冰严林莽沐骄阳。

瞬间何故胸潮沸?缘自伊人到近旁。

笔者阅读当代诗词作品,常在钦佩作者中国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也不免生出其精神气质依旧过于传统之慨。构成其作品的文学背景,似乎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东西。当然作者绝非没有接触过外国文学,只是这些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在其诗词创作中。

对于开拓当代诗词,将题材扩展到外国,以及从外国文学中获得表现上的参考和启迪,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是我们受惠于时代之处,这些内容肯定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是绝对没有的。

当代诗词作者首先在思想上应该承认所有的国家都是地球大家族的成员,外国同中国一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素材。应了解外国的地理历史和风土文化,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实外语能力。因为诗歌作品,一经翻译往往只剩下干瘪的意思,其韵味只有在原文中才能充分体会得到。其次在创作时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这些外国的养分活用在诗词中,以写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全新作品为目标而努力。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全日本汉诗联盟驻中国代表)

责任编辑:姚泉名

猜你喜欢

小夜曲外国文学外国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陈学冬《小夜曲》最新海报曝光
外国公益广告
春语:青稞入土(外一首)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