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有效课堂的基石

2016-12-01富文琴

教师·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预习有效课堂差异

富文琴

摘 要: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我们的预习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预习环节的活动是低效的。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做好课前预习,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差异;预习;有效课堂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准备策略。课前预习到位、充分,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使有效教学得到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预习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其表现如下:①操作性不强,一视同仁,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②陈旧的预习方式不能跟上孩子个性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步伐;③缺乏预习方法指导和评价激励,影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如果课前预习工作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为学生与教师携手进入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一张有效的通行证。

一、分层布置任务,明确预习目的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是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有效学习的氛围中呢?笔者认为,可从预习环节入手,以预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使学生树立明确的预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学生“想学”“要学”和“自己主动去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自己去探索,为进入课堂学习架设兴趣的桥梁,因为,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草草预习没有任何目的,即使进行了所谓的预习,也是无效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任务,做到了心中有数地去预习,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知识就能事半功倍。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度也该有所不同。

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家里没有电脑,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比较困难;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主动预习课文和生字词,但依赖于《课课通》;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预习任务,并能查阅课外资料。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订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画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的要求。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第二个层次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第一个层次学生能力低的弱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层次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笔者还要求学生把预习所获也写在课本上,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了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去弄懂。这样,学生在上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去思考解决自己难以弄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这样,听课就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而预习的每个要求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考虑差异性,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

中年级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那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也需要合理地调配,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自觉的心理去预习,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投入对新课内容的预习中,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学生对于当天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常常需要经过晚上一至两个小时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理解、消化、吸收,而学生要达到吸收的过程,不外乎是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这几种途径来实施。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晚上的语数外三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还是挺多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布置去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预习往往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笔者采取了分时段的预习时间,从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知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以收到预习成效,所以下午再让出十分钟,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课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不同的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翻阅工具书,查阅词语的意思;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借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愉悦的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三、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作业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预习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养质疑的能力,是个很重要的工作。开始指导这类预习时,工作要细致。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知道先从生字新词中想想有无不理解、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要说说词语意思,如果认为不明白就要将不明白的画出来;其次可读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自己是否明白,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句子和课文,也要边读边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考考自己,逐步提高自己质疑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以下三种方法正在尝试中:

1.提示式预习

这种预习是在老师作必要的提示指点后,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预习题中设置坡度,降低难度。比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的练习中有一项: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这个单元我就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预习,教会孩子如何分段以及概括段意。这样学生读课文时就有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样的提示较明确,有助于促进学生增加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2.解疑式预习

这种预习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试着解决。在这里,设计问题要注意到学生学习课文“尝试了解”的特点,最好是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即可回答。比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九色鹿》这些故事型的课文时,学生仅局限了解故事内容,对人物特点、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或知识很难理解,于是可布置这样的预习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呢?找出有关的语句。

(2)从作者描述的事情中你看出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样的预习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是切实可行的。

3.思考练习题式预习

学生情况不同,预习关注的内容不同,预习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设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了字、词、句、篇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课后字词作为预习重点,认真预习课后练习第一题“用钢笔描红”即可。基础尚可的学生,则按照课后练习进行思考,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深入思考,并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应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小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在“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四、利用预习检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中年级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后,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五、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中年级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运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猜你喜欢

预习有效课堂差异
相似与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