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特性与单元计划的形成

2016-12-01孙喜和陈昌福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性动作技能

孙喜和陈昌福

(1.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21004;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中学,315113)

运动特性与单元计划的形成

孙喜和1陈昌福2

(1.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21004;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中学,315113)

案例研析

编者按:教师的教学工作起于思,落于行,想明白了才能教清楚。单元教学设计这样的建构型思维体操,其实自一开始就决定了走进课堂实施教学的效果。为了让大家知道想什么,如何想,本期话题继续围绕“单元设计与构建”,邀请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孙喜和博士结合其多年的研究,带领全国一线教师针对“单元构建时运动特性的理解与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运动特性一词虽然在国内很少被关注,但在国外的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教学中却被广泛使用。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考虑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指导的条理性,就必须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所进行的学习内容的运动特性。本期文章凸显了理论与实践考证的结合,孙喜和博士在其文中针对运动特性的概念、运动要素特质的理解及单元构成的基本思路进行了阐述;一线教师孙立同老师以初中篮球单元构建为例,从篮球特性与篮球单元的理解、在学期单元中的演绎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大家更好地理解该如何去关注与依据运动特性来构建单元提供了参考。后续“案例研析”将继续就本系列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请各位教师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参与话题研讨网址:http:// bbs.jsports.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5)。

运动特性一词虽然在国内使用的频率不高,甚至很少被使用,但在国外的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教学中却被广泛使用。如,王晋教授认为“体育运动项目众多,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特性”[1],就直接提示了运动特性是一个项目区别于另一个项目的本质所在。如果对此认识不足的话,体育教学本身会失去意义,造成所“教”或所“学”的目标指向不清,最后形成为“教”而教或为“学”所学的运动学习假象,使得体育教学和运动学习偏离本来应该有的轨道,变成单纯的一个一个的“动作”教学。有关运动特性的运用,在日本也有成功的经验,制订单元计划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便是运动特性。究其原因,就是单元计划作为一个小的知识集合体,只是某项技能的部分反映,此部分的学习不应离开此项技能的本质属性,否则,将会背离项目的特征,最终偏离运动文化的传授(学习)这个主题。

本次讨论中出现的很多认识和观点,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如,许多教师都是基于百度上的词条来认识“运动特性”的,认为运动特性“指籍以完成同一水平的一个或几个运动动作的不同方法的非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运动和谐、运动表现力和运动作风三个方面”[2]的说法是对的,便加以引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不妥。从词条本身来看,其内在逻辑性本身就经不起推敲,词典对特性的解释是一种“特有的性质”,而词条却认为是“非本质属性”,这就构成逻辑错误,更为离谱的就是“运动和谐、运动表现力和运动作风”这种空穴来风的说法。另外,还有知识上的欠缺,理解不了、认识不清等现象的存在,这些情况都说明很多教师对运动本源的教学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为此,笔者基于运动特性是项目的本源性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单元构成时要思考的基本要素这样一个问题。

一、运动特性是什么

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运动特性做出准确的定义,但是一种“本质的属性”这一点却是比较一致的认识。上述王晋教授的表述是这样的,日本的教学指导用书也是这样的,但日本教学参考书的认识更为宽泛,分为“运动的一般特性”、“运动的根本特性”和“学习者认识的运动特性”等几种说法,运动的一般特性是指一类项目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运动的根本特性则是指一个项目区别于另一个项目的本质属性;学习者认识的运动特性则是学习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能力对所从事或者学习的项目的认识。从上面的定义或者认识来看,一个项目的本源性的特征就应该是这个项目的运动特性。在利用和分析时,又可以宽泛地从一般特性或者学习者的立场上加以分析,提炼出合适的特性来,为教学所用。

从一般属性来看,运动技能的分类等经常运用,如,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大肌肉群(参与技能操作的肌肉系统—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参与技能操作的肌肉系统—小肌肉群);连续动作技能(任意动作开始和结束。如,行走、游泳)-分立技能(指定动作开始和结束。如,按灯开关);开放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或操作中处于动态状态的人,比如传接球)-封闭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或操作中处于静态状态的人,如传接球)等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体育教师建立概念和把握一类动作技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并且随着对运动技能分类法的应用,呈现出越来越细的特征。如,球类项目又被分为攻击球门型(也称为直接身体对抗型,如,足球、篮球、橄榄球)、发球及往返攻击型(亦称为隔网类项目,如,乒乓球、网球、排球等)、攻防转换型(如,棒球、垒球、冰壶等)和击中目标型(如,保龄球、高尔夫、斯诺克等)。分类的细化,对于更好地学习运动,形成正迁移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学生经验的运动特性认识,则是兼顾人的感知觉本身及认识的差异性和学习特征等的不同,满足于个体化、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运动特性有所了解,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现有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后,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但是,从现有的材料来看,针对每个项目的特性分析却是很少见的。尽管每个项目都有其定义,但对于体育教师彻底地把握这个项目的属性和特征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田径项目众多,从田径的概念上去把握“接力”的特性,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针对田径项目的特性思考,就要从田径的整体性及各个项目的特征上来分别把握,形成统一思考。尝试性地去认识田径项目的特性的话,我们认为“田径项目的特性是对人类基本活动能力的极限追求”。我们知道,“走、跑、跳、投”等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恰恰是构成田径项目的田赛、径赛及它们进一步拆解、分化形成的障碍跑、接力跑、跨栏跑等项目的起点,而对更快、更高、更远的追求,又是田径项目所表现的独特特征,所以,才会有上述对田径项目的特性归纳。建立在此种概念基础上,再尝试对接力进行特性归纳时,我们认为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的特性应当是“高速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器物(接力棒)交接”。

当然,基于我们的能力问题,不可能对每一个项目的特性进行归纳,但是,可以通过尝试,深入了解运动特性,进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图1 运动要素构成图

二、运动要素特质的理解

运动学习是从一个一个的动作开始,到最后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单个动作、技术还是战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内容合理、教师经验和学生认感知这样的前提,对内容配置是否合理,也就是对内容的合理配置是单元构成的关键,如果单元内容配置不合理,整体的技能形成根本就不可能。笔者曾经在《单元构建的内容配布及整体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第5期)中对动作要素有过说明。为了更进一步地明确单元构建的知识聚类,笔者对运动要素构成圆盘图(见图1)作进一步解读,为读者提供更清晰的思路,也为把握运动特性提供一种认识方法。

1.有关构图的动作组合说明。构图的圆心部分是3种分类,有操作性动作、非操作性动作和移动性动作。内数第2层则是具体动作构成,如,移动性动作可以有走、跑、跳、快跑、追赶、躲闪、摆脱等动作,这些动作的呈现方式会是什么呢?也就是图的第3层的40多种组合。如,躲闪动作,可以是在公共空间的躲闪,也可以在个人空间中完成,可以是快速躲闪也可以是较慢的躲闪,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可以是1个人的也可以是2~3个人的。这样来看,动作本身的变换组合种类非常多,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到底如何把握,就与教师本身对这些动作如何理解和如何教学有关,更与学生的认识、经验和能力有关。需要对这些动作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和分类练习,才可能取得教学效果。因此,从基础动作构成来看,对动作的科学配置是单元构成时必须考虑核心要素。

2.动作本身的教学,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更高层次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才是教学要追求的目的。那么,第4层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运动表现形式的思考,如,运动的场景是什么?方向如何?高低如何、节奏如何?力量大小?是否流畅等诸多要素,相对于动作来说,更为复杂。教学中如何考虑这些要素,就是单元构成时必须明确的地方。如,弱对抗场景教学、强对抗场景教学、真实比赛场景等要素,在单元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为改变当前重动作结构教学,轻技能教学;重视形式上的教,忽视实质上的学;重理想化教学,轻实践教学结果提供了思路。

3.全面运动素养提高或者运动技能形成的思考。构图的第5层次是关系、身体和意识的思考,是整体运动观形成的基础。闭锁式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完全不一样。如,开放式技能在运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关系”要素,这样才可能明确自己在球场上的位置(我在哪儿),才可能看到对手(队友)们在球场的位置(对手、队友在哪儿),知道球在哪儿和球去哪儿这样的运动意识,也就是关系构成是意识形成的基础,没有关系构成,就不会形成意识。另外,即使是关系很清晰,意识也正确,那么剩下就要考虑身体的表现性(技术力),表现出来了,技术发挥就是正常的;表现不出来,就是失误,是技术表现错误。因此,单元构成时对于运动的关系、意识、技术、身体等的特别关注,才会形成真正的技能。

三、单元构成的基本思路

单元构成时到底怎样思考呢?我们以田径的4×100m接力跑为例来分析。

1.将特性定义(当然有归纳出来的更好,但很少)为“高速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器物(接力棒)交接”,那么,高速动态平衡和器物交换就是教学的关键点,单元构成的重难点也就在于解决如何达到高速动态平衡和平稳地进行接力棒的传递。

2.运动知识、规则、体能要求等的分析。如,跑第1棒、第2棒、第3棒和第4棒的距离、接力区、传接棒要求、预跑线与接力区的关系,每一棒选手的特点及体力等的了解,组队的原则与方法等,应该是单元构成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3.简单技术到复杂技术的学习原则与练习方法确定。接力中与此相关的是每个人的平跑成绩的测试、常态下的成绩发挥、两棒之间的最高速度计算、可利用的有效速度决定、练习结果的析出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要素。如,第1棒的最高速度是10m/s,第2棒的最高速度是9.6m/s,第2棒如何起跑、怎么起跑、跑多远等指标都应明确。加以合适的练习方法,教学就可能顺利地展开。

4.实际场景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条件,达到高速动态平衡和传接棒。这里并不是不重视传接棒的技术,而是要根据学习进展情况来决定。但课时不要过多。

5.相关类内容教学的灵活变通。如,迎面接力时,如何理解呢?虽然也叫接力,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如何思考呢?笔者认为是动静结合的恰当时机把握问题,依此展开思考,则单元构成就顺利了。

[1]王晋,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7:206.

[2]瘦猪待屠.运动特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qYFqUN7nrnO_-ydk9HWSU4j0fUgDrJUyxJrbZZyPsYkJcTIdxpDi GH0JmdywFuUkyQJI5g3tgEdcypzEN8NkN6CC9 13K-etMckX-Py1lZWxaaBEAagp21WwXWLi-Uv1.2009-12-30.

猜你喜欢

特性动作技能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拼技能,享丰收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