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学校体卫工作能有何作为

2016-12-01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素养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健康中国:学校体卫工作能有何作为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编者按:曾几何时,学校体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而近年来则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参与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可以释放压力削减学生负面情绪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记忆力,这些无一不表明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意义。2016年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求树立“大健康”理念,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将进一步凸显学校体育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的重要性,并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此机遇下,探讨“大健康”理念下学校体育功能与定位、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策略、如何借助家庭与社区等社会力量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等问题将具有现实意义。本期本刊邀请相关媒体、教研员、学校管理者对于上述问题做了初步探讨,也欢迎大家继续对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稿、投稿。

在2016年8月19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一、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共分八篇二十九章。《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具体实现的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二、体育在健康中国有着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年8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对体育工作价值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自古以来体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人的身心健康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健康中国的“大健康”视野下,体育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有规划的定期参与体育锻炼是维护生命张力、降低慢病风险、对抗亚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持续不断的体育锻炼也是对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也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体育可以积极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强竞争、大压力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亚健康和生理疾病又十分普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水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体育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表现优异,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内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激发了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成为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投入的力度,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还开展了大量丰富且卓有成效的活动。无论是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还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复苏”,都展现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人群,青少年体育发展无疑对青少年体质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运动不足导致体质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青少年体质却并没有像经济发展一样向前,反而出现了持续30年不断下降的局面,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肥胖率不断上升,身体素质持续多年下降,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中小学生体质出现拐点的情况下,依然呈下降趋势。

长期追踪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形成,最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作为一个衡量体育锻炼的客观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缺乏身体活动”的标准,即运动不足。2010年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约30%的学校每周的体育课时不能达到3学时;初中阶段,约40%的学校每周体育课时不能开足3节;高中阶段仍有超过12%的学校,每周体育课时不能开足2节。

世界卫生组织“缺乏身体活动”标准对运动强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负荷(强度)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落实体育课的强度上总是差强人意。在一份反映体育课强度的问卷中,76%的中小学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强度不够。

2012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运动负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所有体育课,达到中等强度的运动持续时间,平均累计不足8分钟;达到高强度的运动持续时间,平均累计不足5分钟。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体育课对于促进学生体能而言,效果几乎为零。而在校外,“屏幕”时间越来越多:有近20.2%的中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近一个小时。“少动多静”的生活状态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

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运动不足让我国青少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从1985年到2010年间,连续25年下降,肥胖率持续走高,近视率居高不下。尽管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个别项目上有局部的改善,但总体下降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肺活量、耐力等问题尤其突出,甚至呈加剧趋势。

四、运动不足正威胁个人生活和国家安危

运动不足与青少年个体成长及其一生幸福有关。运动不足的青少年,首先会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以及健康状况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伴随其成长,运动不足将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30%的青少年会发展成肥胖者,成年以后成为肥胖者的几率是运动充足者的2倍;上学期间,每年缺勤的天数比平均值要多2天;整体健康状况变差;学业成绩比运动充足者差,考试分数降低,男生认为自己是差生的可能性要比运动充足儿童高出46%,女生延迟一年毕业的可能性要比运动充足者高出51%以上;工资收入,运动不足者要比运动充足者低;一生中,生病天数平均每年要比运动充足儿童多一周;每年有530万人因为运动不足而过早死亡。

与此相反,运动充足的青少年,从小健康、充满活力,并因此受益一生:发展成肥胖者的机会只有运动不足者的十分之一;在同样条件下,考试成绩可能提高40%;在一些国家,吸烟、吸毒等危险行为的几率将有所下降;考上大学的机会增加15%;一生的收入比别人多出7%~8%;患冠心病、糖尿病、癌症、中风的风险降低,医疗费用每年可以节省接近2万元;一生中生病的时间缩短,致残风险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可能增加5年。

运动不足与国家人力资本整体质量,乃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运动不足者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研究表明,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和抑郁症等都与运动不足有关。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

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会为运动不足导致的慢性病支付巨额的医疗经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1470亿美元,大致是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年度预算的2倍,预计2030年,损失将达到1917亿美元。据推算,我国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1400亿元,大致是我国政府当年度医疗保健总预算的三分之一,预计2030年,这项损失将达到4800亿元。

五、健康素养为健康中国奠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其中健康素质又是根本任务。

新一轮的高中体育课改革中,从三个维度描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有专家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力占到60%。

据了解,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不到10%。这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仍不足10人,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为此,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将提高到20%。

2008年,我国首次公布了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5~24岁青少年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6.3%。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密切相关,具备较低健康素养水平的儿童青少年更易发生吸烟等健康危险行为、其他问题行为(如侵犯他人、携带枪支)、肥胖等。

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将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界定了我们国家的公民应具备的66条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

《纲要》在第四章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并在第一节中要求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纲要》同时在第四章第二节中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有关专家指出,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健康教育。当前,我国的健康素养教育主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体现。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一是学科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专题讲座为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将全部有关内容纳入,因此在国家课程之外,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如艾滋病等专题健康教育。此外,还通过思想品德、生物课等开展渗透式的健康教育。二是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和课外的“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们学习、体验、获取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能力,养成健康习惯,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三是利用营养日、爱眼日、艾滋病日等经常性的宣传活动以及校园广播站、橱窗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努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些指标出现好转,这也为健康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随着健康中国的深入开展并落实为一种行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必将会发挥出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青少年运动素养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