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发展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的启示

2016-11-30高琴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课程目标学校

高琴霞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有针对性、科学性,其目的旨在促进青少年积极正面成长。本文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提出的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为基础,具体阐释青少年在各个阶段所需的能力,并讨论课程改革对这些正面成长素养的落实建议。

【关键词】学校 课程目标 埃里克森 正面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36-01

在我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年龄大概在6-15岁之间。从心理学上来讲,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1.学龄期(6-12岁)小学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勤奋和自卑”的矛盾,如果学生的主动探究行为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学生很容易形成自主性,逐渐培养出自胜感和勤奋感,如果学生的行为遭到家长和老师的质疑,甚至是讽刺,学生在这一阶段就会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的心理。

2.青春期早期(12-15岁)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呈现出与学龄期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和在集体中的情感位置。如果能在集体中获得认同,就能向正面发展;如果没有获得认同感,就会出现角色混乱的危机。

综上,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学生所需要的基础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智育,更有德育、美育等多种形式。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石丹理在其主编的《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手册Ⅱ》中提出了青少年成长计划,并指出,青少年正面成长需要逐渐养成和具备15种能力和素养①,这对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有重大启示意义。对青少年产生正面影响的课程设置或教育目标设置都涵盖了这15种素养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如何将这15种能力在青少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中加以渗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看,学校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教育目标的设置来看,学校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学校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展开。

一、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和自卑”。正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勤奋而避免自卑,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同,让学生萌生出对自我的肯定,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教育态度上来说,认同参与者的正面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赏识教育,教师以信任、真爱和鼓励为前提,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赏识和赞扬,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从教育行为上来看,认同参与者要多角度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表扬;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小学课程单一,这一目标主要渗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主要为语文和思想品德等课程)或开展专题课程,通过两个步骤构建学生对正面行为的认同,进而从教师的认同发展到学生的认同②。此外,认同小学生的正面行为更要注重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正面贡献(日常生活中的助人为乐行为等)。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发展胜任感和勤奋感,让学生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

二、初中生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能正确树立正面身份的初中生通常能够顺利踏入成年期。有三个因素可以帮助初中生实现角色的同一性:

第一:提升自尊。应试教育背景下,针对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往往较为单一,主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却往往不能得到落实。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学习压力加大,往往在学校和家庭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学习成绩不稳定,很容易收获的是消极负面的评价,自尊心受挫;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过渡期:部分承袭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的同时部分拥有对成年人生活的渴望,想称为一个“小大人”。因此,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提升学生自尊,尤其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尊,开设特殊的课程能帮助学生度过“角色潜在混乱③”的时期。

第二:鼓励探索和投入。青少年需要接触不同机会和出境来考验他们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特定的活动和环境中确立自身的角色。学校应该在课堂之外提供足够的活动建设引导学生更深入和多角度评价自己的经历,建立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效力和能力。

第三:减少自我差距。

在寻群身份的过程中,青少年经常碰上自我之间的差距(理想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自己眼中的自我和别人眼中的自我)。这些自我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使得青少年在成长期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容易产生消极甚至是危险的情绪和行为(如厌学、轻生等)。

在此背景下,心理学课程或者一些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目前,在香港地区和国内部分田家炳中学已经开设了“共创成长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习得15种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感的提升、独特感的培养、联系感的方向感的习得和能力感的发掘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尊能力,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确立正面身份。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应该重视:

1.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可以搭建一个可供学生信赖、依靠和获得帮助的平台;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重点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的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订立目标,督促学生执行计划;

4.开设心理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疏导学生消极的情绪,帮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总之,基础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当前,学龄期和青春早期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和诸多社会问题。学校要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重审课程设置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契机,设置全面的课程来补充和完善当前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丹理,马庆强主编《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课程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P3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课程目标学校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
学校推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