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政治课堂中乐趣教学

2016-11-30李旭智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政治课素质目标

李旭智

【摘要】初中政治的课堂往往出现内容枯燥无味,容易陷入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失去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造成政治课教学死气沉沉、缺少活力,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政治课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政治课的学习充满动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学习政治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乐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88-01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部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

反思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我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随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对教学开始感到“雾里看花”,课堂上教师已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欲睡昏昏。考试开卷,明明书上有现成答案,可学生总是答非所问,气得教师七窍生烟。如此这般,教师们便对政治教学迷惘起来。可如今实行开卷考,再让学生背诵已然不成实际,学生不愿意了,背了价值也不大。于是,政治教学难了,抽象理论太枯燥了,且都在书上,学生不愿听“你”婆婆妈妈的解说,而教师不对理论进行解说,学生又难以领会。于是,政治教师开始头疼,学生学习态度变得无所谓。思索这一变化,实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过渡时期,学生不再应试了,而我们教师还存在应试的思想,于是教学严肃起来,课堂枯燥起来。如果我们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许我们的教学就会轻松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得从“乐”着手。就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现已明确公布,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有声有色地达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具体地讲,备课要使教学目标素质化,上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素质化的主渠道,要落实好教学目标素质化的要求,作业设置要反馈教学目标,考核要验收教学目标。

合理有序的课堂结构。这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应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没有达到把握教材,能驾驭教材的境地,教师盲目适从,难以进入角色,整堂课中运用的材料浅、简、多、偏,浮光掠影,缺乏时代气息,教学思路紊乱,教学结构松散;二是离开学生实际,过于追求说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使学生不达要领。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管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到听政治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还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落后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走出目前尴尬境地。这就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加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而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是影响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广大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根源,即内因。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最后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旨在通过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猜你喜欢

政治课素质目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