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案例分析

2016-11-30孙治宇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面积公园生物

吴 瑶,孙治宇

(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案例分析

吴 瑶,2,孙治宇2*

(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本文在介绍了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拟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并以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通过生态环境状态监测和影响湿地状态因子监测,保护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以期为该公园的湿地生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湿地公园的生态监测提供参考。

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拉龙措

湿地作为水域与陆地的过渡性地带[1,2],在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洪抗灾、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一些水禽、越冬鸟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3~6]。然而,湿地也是最易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之一,主要表现在生态群落单一、物种数量减少、湿地面积萎缩、水资源污染等方面。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监测设施,评估湿地未来的变化趋势,是制定湿地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7~9]。

国内很多湿地已经开展了湿地生态监测,如青岛湖湿地设置的监测样线和样区,监测鸟类和普氏原羚及其栖息地的植被;洞庭湖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主要负责监测野生动植物的物种组成、生境、分布、数量等[10]。本文旨在介绍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中拟解决的问题、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最后,以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监测为例,探讨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体系。

1 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拟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对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类型、结构、数量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人类经济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控和测试,揭示湿地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为湿地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11~13]。监测目的不同,侧重方向也不同,有的侧重于珍稀动物监测、有的倾向于珍稀植物监测、有的偏向于湿地面积变化监测[14]。

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监测旨在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通过周期性的采集监测数据,评估该湿地公园湿地类型动态分布变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分布变化等。分析哪些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哪些区域对人为干扰最为敏感以及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 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系统,首先要构建一个合适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要求,生态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两大类:(1)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状态监测指标;(2)影响湿地状态因子的监测指标。理论上,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包括湿地基本特征、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地表水质、土壤条件、动植物及外来物种;影响湿地状态因子的监测指标包括渔业、牧业、旅游业、非法活动、污染物排放、湿地排水、湿地恢复和管理以及经济社会状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选取能较好反映湿地特征的指标,如在构建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因子的过程中,考虑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筛选出以下监测指标: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植物种类调查、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生态习性调查,主要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等(详见表1)。

表1 四川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的指标类型、监测因子、监测指标及获取途径

3 案例分析

3.1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状态监测指标

3.1.1 湿地基本特征监测

(1)湿地资源监测

为掌握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分别在每种湿地类型选择1处典型区域开展湿地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主要监测不同湿地类型面积、水量和生物物种的动态变化情况等。

(2)湿地类型及空间分布

按照《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的湿地分类系统,并结合3S技术和实地调查,该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各类湿地总面积12 548.20 hm2,湿地率为42.68%,其中,河流湿地总面积为490.84 hm2,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3.91%,包括446.56 hm2的永久性河流湿地和44.28 hm2的洪泛湿地;湖泊湿地总面积为599.06 hm2,约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4.77%,包括21.10 hm2的季节性淡水湖湿地和577.96 hm2的永久性淡水湖湿地;沼泽湿地总面积11 458.30 hm2,约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91.31%,包括6 138.99 hm2的草本沼泽湿地、5 318.31 hm2的灌丛沼泽湿地和1.00 hm2的地热湿地,其湿地类型和空间分布间如图1所示。

(3)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图1 资源分布现状图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T21010-2007)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同时结合3S技术和实地调查,将湿地公园土地分为以下几类:(1)林地:湿地公园内生长乔木、灌木的土地;(2)草地:湿地公园内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3)交通运输用地:指湿地公园内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内陆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等;(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湿地公园内的保护管理及宣教设施、服务设施和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6)其它土地:包括沼泽地、沙地和裸地等(详见图2和表2)。

图2 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2 湿地公园土地利用表

3.1.2 气象监测

对湿地公园进行气象监测,长期系统地收集湿地公园的气象数据,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主要记录温度、湿度、降雨、蒸发量等数据。

3.1.3 水文要素监测

(1)湿地水量和水质监测

在湿地公园杂拉曲河主河道及其两岸一级支流、拉龙措、相阳措和德玛很措等区域选择一些河流断面或湖泊进(出)水口,开展长期的湿地水质监测。系统了解和掌握湿地水量变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等数据,记录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情况,积累长期系列化基础数据,及时发现湿地生态系统出现恶化的信号,掌握湿地功能和未来变化趋势。

(2)湿地水文变化情况监测

监测湿地公园内水系在不同季节水文变化情况,包括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以及水位高低对周边动植物的影响等,进而了解湿地水文变化对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殖的影响。

3.1.4 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

(1)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

湿地公园内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1 651.26 hm2,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62%。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系统评价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演化趋势。具体监测内容包括小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地下水位变动情况、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分循环、能量平衡及森林碳汇等指标。

(2)草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

湿地公园内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8 562.90 hm2,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9.11%。草地是当地牧民夏季放牧的主要区域之一,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其它生态系统类型要大一些,因此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选择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环境条件相对一致,草地种类基本相同的区域作为长期监测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划分为放牧干扰严重区、一般区和无放牧区域3种类型,在不同区内分别布置20 m ×20 m的固定监测样方,每年分不同时段固定监测固定样方内小气候(光照、温度、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草本种类、组成比例、草本盖度、建群种高度、土壤pH值、草地生物量等指标,同时记录固定样方内发现的脊椎动物种类和数量。

(3)灌丛生态系统动态监测

湿地公园内灌丛生态系统总面积1 554.94 hm2,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29%。灌丛生态系统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觅食和躲避天敌的场所,是鸡形目鸟类、白唇鹿、马麝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主要包括香柏灌丛、北方雪层杜鹃灌丛、陇蜀杜鹃灌丛、小檗灌丛和金露梅灌丛等类型。在监测时根据灌丛的不同类型,设置20 m×20 m的固定监测样方,监测指标同草地生态系统监测。

(4)裸岩及流石滩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内裸岩及流石滩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 072.64 hm2,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7.25%。该生态系统保存着大量现代冰川,是湿地公园水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近年来湿地公园内冰川分布区域和面积也有所缩减。每年每个季度监测1次,固定监测冰川分布区的小气候(光照、温度、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冰川分布的最低海拔、冰川融水流量等数据。

(5)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监测

湿地公园内珍惜动植物繁多,特别应加强对以高寒水韭、黑颈鹤、黑鹳、白唇鹿和马麝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物种种群动态和迁徙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定点观测不同生态系统中珍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习性等,适时记录、统计数据、编制监测报告,为湿地公园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6)外来物种动态监测

在湿地公园内定期对外来物种进行抽样调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控,减少有害物种带来的生态危害。

3.2 影响湿地状态因子的监测指标

3.2.1 旅游业监测

经计算,公园日游客容量为493人次,年适游天数约为120 d,年游客容量为5.92万人·a-1。游客出游时间以5月~10月较为集中,7月和8月份是最佳时间,大众游客十分集中,11月至翌年4月气候严寒,游客稀少,淡旺季特质非常鲜明。考虑到这些特性,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各监测1次,主要调查游客数量、文化背景、主要景点停留时间等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差异;抽样调查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噪音污染、垃圾数量、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情况,总结湿地公园旅游业运行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

3.2.2 牧业监测

湿地公园内,玛德柯中下游右岸主山脊至山脚之间的区域、相阳柯中下游右岸一重山脊以下至山脚间的绝大部分区域是齐日科联合组牧民每年采集虫草和放牧的主要区域,区内现有两处夏季牧场,放牧时间为每年的5月底~7月初,采挖虫草时间与放牧活动时间一致。据调查统计,2014年以来,在湿地公园内放牧和采集虫草的牧民有22户,放牧的牲畜均为牦牛,约有1 600多头,平均每公顷草地0.19头牦牛。该区目前生态环境保存尚且较好,没有遭到较大的破坏,但从长远保护的角度出发,规划该区采取隔年轮牧和隔年采挖虫草的保护措施,使该区各类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更好地修养生息和恢复。

3.2.3 非法活动监测

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加强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采挖草皮、非法捕猎、围垦等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

3.2.4 社会经济情况监测

通过当地牧民群众、政府合作,每年统计湿地公园周边社区人口、文化程度、牲畜种类和数量,以及社区牧民的收入等数据,掌握湿地公园周边的人口变动情况,为社区共管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的意义

建立详细的、能够体现湿地公园特色的生态监测体系,掌握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是构建湿地公园必要的组成部分[15]。此外,合理规范监测方法,加强管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湿地监测方案,最终才能形成成熟的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方案[16]。

[1] Applied wetlan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CRC Press,2000.

[2] 贾忠华,罗纨,王文焰.对湿地定义和湿地水文特征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1(6):117~120.

[3] Woodward R T,Wui Y S.The economic value ofwetland services: a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57~270.

[4] 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23(4):47~51.

[5] Denny P.Wetlands Ecologyand Management[J].Biodiversity and wetlands.1994,3,55~61.

[6] 蒋明康,周泽江.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79~84.

[7] 赵魁义,何舜平,李伟.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659~667.

[8] 马克平.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J].生物多样性,2011,19(2):125~126.

[9] Pereira H M,Ferrier S,WaltersM,etal.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J].Science,2013,339(6117):277~278.

[10] 王朝晖,彭友林,徐兆林,等.西洞庭湖湿地越冬期野生植物多样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55~960.

[11]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2] McDonald T L.Review of environmentalmonitoringmethods:survey designs[J].Environmental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3,85(3):277~292.

[13] 陈圣宾,蒋高明,高吉喜,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10):5123~5132.

[14] 万宏伟,潘庆民,白永飞.中国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J].生物多样性,2013,21(6):639~650.

[15] Halse SA,Cale D J,Jasinska E J,et al.Monitoring change in aquatic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sample size,faunal elements and analyticalmethods[J].Aquatic Ecology,2002,36(3):395~410.

[16] 吴燕平,阳文静.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以北美大湖湿地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5,23(4):527~535.

Ecological M onitoring Index System and Cas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W etland Park

WU Yao1,2SUN Zhi-yu2*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2.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Chengdu 610081,China)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ecologicalmonitoring in the NationalWetland Park.An analysis wasmade of the index system and technologicalmethod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ecologicalmonitor,and at the same time,taking Lalongcuo NationalWetland Park,Baiyu,Sichuan as an example,researcheswere conduct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monitoring and its impacton wetland condition fac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wetland park'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methods for the park ecologicalmonitoring,and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wetland parks in ecologicalmonitoring.

Wetland park,Ecologicalmonitoring,Index system,Ecologicalmethod,Lalongcuo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4.015

X83

A

1003-5508(2016)04-0069-05

2016-05-16

吴 瑶(1991-),女,四川广安人,硕士,主要从事植物与生态研究,E-mail:1048180790@qq.com。

孙治宇(1975-),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研究。

猜你喜欢

总面积公园生物
生物多样性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在公园里玩
第12话 完美生物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