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生态圈”理念在民俗体育研究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2016-11-30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5期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王育林,李金龙

Wang Yulin, Li Jinlong



论“文化生态圈”理念在民俗体育研究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前言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发表了《文化变迁论》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正式诞生。在《论文化生态圈与文化安全》一文中,文小勇认为:文化生态圈就是指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人群或人类社会在共有的宗教、心理、信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作为有生命的文化共同体,自然有其固有的生存辩证法则。笔者将这个理念作为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2007年《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王俊奇提出:民俗体育要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非易事,首先要为该学科搭起理论框架,更要廓清学科的概念。就目前来看,对民俗体育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是把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误认为是两个概念,另一方面把民族学与民俗学混为一谈,甚至以民族学来包办民俗学。也就是说目前在民俗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来争鸣和思辨,借以丰富民俗体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而在方法论这方面,研究者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思维或是经验的判断来静态性的描述民俗体育项目,把民俗体育项目与社会发展变化相割裂开来;在应用研究即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单纯做一些个案的研究资料,而不分辩与其他不同地区的相关性与不同性,这些研究并不能为民俗体育理论整体的研究更进一步提供支持。笔者通过参阅前人的各种研究提出一点建议:将“文化生态圈”理念及其所包含的方法论作为民俗体育研究的指导方法论,用它为民俗体育的研究指明方向。

1文化生态圈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往往也是统治阶级的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以民俗为突出代表)等多重文化因素交叉融汇、互为依存,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生态系统”——即“文化生态圈”,民族学研究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整体文化(大文化圈),而民俗学研究的是民众的、最低层的、原生态的文化(小文化圈)。同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体育文化,而民俗体育文化指的是民众(民间)的、原生态的体育文化。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包括民俗体育文化,但民俗体育文化却不能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马球、五禽戏、易经筋等传统体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文化或精英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导文化,而民间(民俗)文化则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因子和基础文化,它是政治、法律、宗教、伦理、艺术等制度和经典文化的原生体。然而儒家、道家思想,莫不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也传承捉着几千年的封建糟粕和陈规陋俗”。换句话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是主体文化,但它是源于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文化虽然不见经传、不登大雅之堂,但它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和文化基础。

人类这种不同的文化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文化网络可以看作是类似生物界的复杂生态圈,这是对人类整体文化的一种新理解,其关键在于:如何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理解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那就是借助物种生态圈的辩证法则来认识这种复杂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化生态圈就是指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人群或人类社会在共有的宗教、心理、信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15]

从生态学家的观点看,体育文化生态圈即指某种体育文化存在的区域,它是有确定的边界、确定的生命周期、确定的层次、一定时间界限、一定结构的小型社会。美国学者Thitulerd M在其著作《文化生态学》中指出,所谓文化生态圈是对某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的形象比喻和内在界定。

文化生态圈作为有生命的文化共同体,自然有其固有的生存辩证法则。即为其方法论和理念的具体内容。

1.1文化基因与文化生长基

任何一种存在过的文化都可以视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可能,无论是什么大小强弱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基因。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语言和传统习俗都是独特的,就如民俗体育虽然是民间基层生活而形成的,但是蕴含的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是唯一,独特的,它留给后人对祖先生活状态、信仰、生活习俗的回忆。在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生活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是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育的本来基因和生长的固有根基。

1.2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

在文化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些不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和趋势的文化会慢慢没落甚至消亡,这就是文化在发展中的选择过程,在同一时间轴内,符合历史的文化在此时也被创造出来。如在民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蹴鞠,投壶等一些古代很流行的民俗体育由于在民间的土壤缺乏,又被外来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等所替代。

1.3文化适应与文化进化

文化的变迁随着文化生态圈的演绎一直在进行,当一种新的文化从其他区域传播进来时,在当地土壤的培育以及在本质状态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民俗体育的发展就产生了文化适应与文化进化,比如现今舞狮舞龙等在现今的社会中已然不是为了求雨而代表了新的含义:喜庆,欢乐等的寓意,一些原本只是在传统大型节日表演的如威风锣鼓,扭秧歌等也在一些喜庆娱乐的场合出现为其助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趋异原则”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来图景,即生物结构变异越大,生物个体总量越丰富,生命总量就也越大。这样的适应和进化都是对生态文化圈繁荣和前进的风向标。

1.4世界文化多样性“同一”

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毫无偏见地进入每一个世界来充分了解每一种文化。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现状。也就是说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我们需要结合文化本身的存在土壤及其生长环境来了解的。

2文化生态圈能指导和解决民俗体育三方面的问题

根据文化生态圈的概念以及文化生态圈的法则,综合民俗体育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文化生态圈理念在解决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边缘甚至消亡、发展趋势和保护等方面可以做出很好的解决。

2.1民俗体育其中的文化变迁随周围环境(人文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变迁

民俗体育项目发展到现今,很多项目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组织形式、项目所用器具和服装、表演所象征的文化以及表演的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什么契机、发生变化后对原来民俗体育项目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在文化生态圈的理念指导下取得进展。

文化生态圈理念下对民俗体育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法。在《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一文中,涂传飞就对当地涂村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观察和调研。舞龙活动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民俗体育活动,十分具有标志性。舞龙在汉代就有文献记载: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可见舞龙刚开始时是为了祈雨和祭祀龙王,期望得到风调雨顺的年景。而现在舞龙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宣泄欢乐的情绪。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人们为了热闹和喜庆也开始请舞龙表演来助兴,而非原来的只是为了祭祀或是特定的节日才会出现的民俗与体育项目。这是大的方面具体到不同的地方,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这些又导致舞龙出现了不同的变异。如果说原先舞龙代表的含义由祈雨和祭祀变成了喜庆和欢乐的文化变迁可以由中国以前是农业型的国家正在向工业型国家转变的话,那这些南北、地区及城乡的不同就得借助于文化生态圈这个系统的理念来指导。研究这些相同和不同就需要了解到:(1)当地的宗教信仰的变化:以前是封建迷信占主流地位,认为龙决定是否风调雨顺到现在科学占主流,在干旱的时候人们可以人工降雨,在阴雨连绵时一定程度内人们又可以将积雨云驱散;(2)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心理发生的变化:以前人们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低级农业社会,更多的只能期望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就可以丰衣足食,所以舞龙更多的是代表人们的期盼和对龙王的祭祀,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行业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农业不再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自然对其他方面如精神文化的满足有了更高的要求,舞龙自然也就寄托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诉求和喜悦之心的流露。(3)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也是文化变迁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舞龙活动受到当地的“势力派”的监督,如涂村的头家和村里的长老来组织和监督,人们也把这项活动当成一种神圣的祭祀,参与的人也十分有成就感。而现在由于工业的兴起,乡镇、村庄等的人们开始把这项活动当成消遣和娱乐,对其态度也是天差地别。更多的地方,舞龙这项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开始变得单薄,人们喜欢看但是并不是有很多的人想参与其中,导致很多地方没有人员而开展不起来。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生态圈层里发生的,以文化生态圈的理念去观察和解析就会得到最具体和真实的解答。

2.2民俗体育的边缘化和消亡

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文化生态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文化生态圈内,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消失,与自然界一个物种的灭亡是同样的道理,具有等同的价值。人们现在关于民俗体育关注最多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无疑占有很大的份额,她是民族个性及审美习惯的显现。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口传身教得以延续,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因而也更脆弱。我国自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6年11月文化部颁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5月又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了法律、政府、博物馆、教育保护等在内的一整套保护体系,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了有法可依的高度。至今我国认定了3批、1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居世界第一,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层出不穷,在这些文化中有封建迷信的神鬼论,也有多姿多彩的民间社火文化,然而随着现今社会网络文化及价值观的改变,一些文化形式已经开始边缘化和消亡。在2014年杨志芳《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中作者指出这些列入非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遗产”的内在经济价值被发掘,纳入文化产业体系;一种是这种文化形式已消失,由民间或个人自发保护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最后一种就是“遗产”尚未发现其内在产业价值,其周边的环境对该文化形式的支撑严重缺失,该文化形式在可见的时间内就有明显消失的迹象。可见文化形式的保护以及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只是有法可依就可以防止其边缘化甚至消亡。

从文化生态圈的理念角度来看,主要是这种文化形式周边的环境即宗教信仰的变化、文化主体人的心理变化、社会习俗、价值观的影响和变化已经不适应这种文化形式的存在或是只能迫使其发生变化改变成为另一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就像在民间社火演出时,民俗体育“二鬼摔跤”的表演者指出,由于二鬼摔跤的家传性和操作难度、技艺难度等的影响,二鬼摔跤这项很有趣味及观赏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已经改变,内容较以前更为简单,演出难度降低,由在一米见方的小圆桌上表演到现在社火时在平坦的大路上表演。演出器具等的制作也没有原来的手艺,逐渐失传。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而不只是政府号召,投入资金就足够的。民俗体育文化主要还是依赖于人的文化,在当地的文化生态圈层中,政府制度只是其中之一,民间的社会习俗的支持,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人们对于这种文化形式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文化生态圈理念中所独有的整体观和基本法则能包含和解释的。

2.3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保护

民俗体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视程度逐渐变高,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这种文化形式的保护决心和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分析,当这项民俗体育的内容与当今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相接近时,这项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就会被发掘出它的内在经济价值,期发展趋势就是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比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在国家将端午节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后,人们对端午节划龙舟已经认为是一种社会习俗,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逐渐开发出国际龙舟邀请赛这样的大型赛事,来促进龙舟的广泛传播和被全世界人们所认可,而舞龙舞狮等的民俗体育项目则代表国家的象征,尤其是在国外的华侨将其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将舞龙舞狮广泛的传播到全世界,壮大了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而当某项民俗体育项目与当今社会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心理需求不相符合时,则会被边缘化,例如在云南经济日报2014年的刊登文为《谈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指出如斗牛、纳西东巴舞等由于与当今人们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被认为是对动物的残忍、东巴是宗教神职人员,是封建迷信等的理由,逐渐被人们放弃和边缘化。

所以在对民俗体育保护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时,文化生态圈理念可以很好的解决:在生态圈中,任何人和生物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都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关系网、环境与之适应,当脱离这样的环境时,这种物种就会逐渐消失甚至灭绝。所以在保护民俗体育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圈养”和“放生”是需要相结合的。创造一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圈养”,培养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将此项民俗体育项目的资料等的保存于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这项民俗体育。但是同时看其在与当今社会融合时是否有新的文化形式出现,如果产生的民俗体育项目可以保留原来的文化,同时又适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就可以提前预防和保护这项民俗体育项目。这样多管齐下,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宝贵的文化形式的流失,保存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同时,文化生态圈理论一些问题的解决上也存在有缺陷

3.1无法解决民俗体育本身的理论的问题

民俗体育从提出这个概念至今,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农村体育”“群众体育”等的界限和分辨就不清楚,再加之体育本身理论并不完善,在界定民俗体育时候就显得比较模糊,含糊不清:比如一些民间活动扭秧歌、划旱船等是属于民间艺术还是民俗体育,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在民俗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王铁新、常乃军在2009年《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中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文中也阐述了民俗体育存在的比较现实的问题:理论研究较应用研究相比缺少,对应用的研究或是实际具体项目的细致研究多,而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薄弱,构建民俗体育学科困难重重;研究人员的单一性和区域的不平衡性,多数研究都比较集中,只对较为熟悉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研究,而忽视那些需要被发掘和整理的濒临消失的民俗体育项目;定性描述较多,定量分析少,缺乏质性研究,我们民俗体育的研究不能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具体科学的数据来支撑,这方面是社会人文类体育所欠缺的;缺乏对已有民俗体育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大都自说自话,没有综合性的对比分析和总结,导致很多珍贵的资料在一次发表以后就搁置一旁造成浪费。文化生态圈理念对于民俗体育本身理论的研究所能起到的作用堪忧,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运用文化生态圈这种综合学科的研究理论来指导一个不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不够的。

3.2研究范围过广,内容繁琐(涉及宗教、信仰、心理、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其中一些方面非量化),需要蹲点时间长

文化生态圈理念在研究民俗体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它的理念和规范应该研究那些影响民俗体育产生、发展、变迁和消亡的因素类型。文化生态圈理念是从文化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来共同分析问题,在生态学的角度下,田野调查法、质性研究是其必需的研究方法,而在于民俗体育而言,由于民俗体育多数存在的圈子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的乡村,所以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对研究人员的毅力、综合知识、研究经费、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在田野调查时,如何融入却不破坏当地的文化生态圈层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总的来说,研究是个艰难的任务,如何在长时间的考察中仍能保持积极和热情是最重要的,这样研究才可以真实、完整和可信,所以需要提高我们研究人员的素质,来更好的为构建完整的民俗体育学科体系服务。

3.3文化生态圈理念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指导,在民俗体育研究的细节上的指导欠缺

文化生态圈理念及其包含的法则,只是一种宏观的意识状态,为民俗体育的研究指明方向,那么它对于细节的掌控就肯定不是那么的如意。在民俗体育研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依据程式化的去套用文化生态圈的理论知识,在它大体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实际的判断。如关于民俗体育的传承问题的研究,传承的人是主体,如何让民俗体育的文化保留下去,并且生生不息,那就得关注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传承人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传承人的信仰和心理,传承人周围其他文化的干扰等。这些只是大体的方向,若是要真心实意的去做去完成,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出量化的东西,使其数据化,能够说服得了别人。在研究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时,文化生态圈理念指导应该根据这种文化形态的存在环境和变迁来判断,如端午龙舟赛,我们将其竞技化,在大赛中有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参加比赛,一方面广泛的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在龙舟这项运动本身发生了一些不同的文化变迁,西方体育多数竞技体育的理念占主导,会规定一些龙舟赛的具体细节规则,使原来祭祀的项目突破了很多限制,在讲究方面肯定有所不同,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

4结语

民俗体育的研究现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关注度和一定的进展,可是在构建和完善民俗体育理论体系还有很大的缺口值得去研究.在研究民俗体育的应用和现状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人去涉足,但是在民俗体育自身理论和发展规律等的研究方面却很少有人探讨。借助文化生态圈的理论,以独特的生态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民俗体育的内涵,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通过研究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即:宗教、信仰、心理、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从而能全面的整体的分析民俗体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虽然以文化生态圈理论来指导民俗体育的研究仍有瑕疵,但是其主体的方向和方法是正确的。最为重要的田野调查工作需要有对民俗体育极大热情和兴趣的研究人员去实地践行,这样才能为民俗体育的研究体系建立和完善产生实质性的进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小勇.文化生态圈与文化安全[J].思想战线,2002,4(28):93-97.

[2]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论述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43):16-22.

[3]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0):133-139.

[4]柯玲,邵荣.中国民俗体育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31):760-762.

[5]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7(30):81-96.

[6]杨志芳.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J].学术交流,2014,4(4):204-207.

[7]张华影.文化生态视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变迁与应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2):140-143.

[8]任锋.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武术多元化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39):43-45.

[9]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16-20.

[10]刘亚.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时代特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22):37-40.

[11]陈帅,陈钢,陈璐.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核心社会结构形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46):53-56.

[12][美]J.H.斯图尔德,玉文华.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民族译丛,1988,6(6):27-32.

[13]崔昆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44):58-64.

[14]谈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N]云南经济日报,2014,12,29.

On the Theoretical Role of ‘Cultural Ecological Circle’ Concept in Folk Sports Research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王育林,李金龙

Wang Yulin, Li Jinlong

摘要:文章通过对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指出文化生态圈理念在民俗体育研究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文化生态圈理念可以在民俗体育研究中的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民俗体育的边缘化和消亡、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和保护等方面有良好的适配性;但在完善民俗体育本身理论的研究方面、对民俗体育实地研究的操作难度和复杂程度的要求较高、民俗体育研究的细节上的指导欠缺等方面没有成熟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生态圈”;民俗体育研究;理论指导作用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folk sports research.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role of cultural ecological circle in folk sports research as follows: cultural ecological circle has good suitability in aspects of culture change, marginalization and demis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tection of folk sports in folk sports research; however in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theory of folk sports, the requirement for field survey is hard to implement and becomes rather complex; there lacks mature methods to guide the details of folk sports research.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ical circle"; folk sports research; role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5.055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5-0117-4

第一作者简介:王育林(1991-),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