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太极拳教学传承的文化思索

2016-11-30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台州太极太极拳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张 超

Zhang Chao



南太极拳教学传承的文化思索

1前言

武术,乃是华夏国粹,被称为国术。武术从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中走来,与世界任何武技不同,武术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但是,在当今奥林匹克理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体育大背景下,中华武术面临了巨大挑战: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一波三折,传统武术门可罗雀,舶来品技击术,一度在社会流行。武术的发展,似乎面临了技术的瓶颈。

中国台州,一个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海滨城市,山海和谐,文化荟萃。台州是改革开放的发祥地,是全国最具幸福指数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宜居城市。台州武术,从台州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其演绎流变,也映射了台州文明的人文化成。台州是太极拳架的发源地,台州尚武,自古有之,但是现在却日趋式微。和大部分城市一样,习练武术的要么是老年人公园慢吞吞打太极,要么是小孩子依葫芦画瓢练武术。武术的习练,没有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但是,在最近几年,台州武术家徐昌文大师创造的南太极拳,却犹如春风拂面,受到了各界人群的普遍欢迎,让台州人习练武术,再次蔚然成风。缘何南太极拳能让台州武术老树抽新芽?

2分析

2.1南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爬台州天台山的诗句。“台州海阔山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这是诗圣杜甫游台州的诗句。台州,古时属越地,就地理位置而言,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交通并不便利,而春夏之际,海上台风频发,气候十分暴烈。但是,山谷之民,石器所钟,水乡之民,舟楫为生。越族人素有的坚强聪颖,加上东晋永嘉南渡与宋代的靖康南渡,不少北方侨民迁徙聚族而居台州,移入了中原与齐鲁文化, “台州民性强悍,民不畏死”,(台州府志)“台州式的硬气”(鲁迅语)。台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成了台州人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尚武习武的传统民风。五百多年前,明朝大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创下了九战九捷的华夏历史上与外族战争从未有过的战绩。由台州义勇组成的戚家军战无不胜。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其中有拳经三十二篇,据台州地方武术家徐昌文考证,三十二拳经与台州地方流传的南拳十分相像,其中有二十九招,不仅动作同出一辙,连招式名称也完全一样。众所周知,太极拳由于其招式缓慢均匀,用力讲究柔顺练达而成为当今流传最广的拳术,而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根据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创造了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又演化出杨、武、吴、孙等各家太极而终成华夏武学奇葩。这一切,都与台州有关,我们是否可以去推证,台州是太极架势的最早发源地呢?《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式是否就是以台州南拳为基本的,或者说戚继光在著拳经三十二式时是否有台州民间拳师参与了编著,戚家军骁勇善战,战无不胜,这是否就是台州硬气的历史缘起呢?

2.2南太极拳的现状成因

“拳若流星,掌似霹雳”,“要把自己置身于战斗的场景”(蔡龙云语)。儒家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的入世进取精神在武术伏虎降龙的行拳走势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武术把“君子当宏毅”的儒家理性思辩用平民化的浅白言语准确地表达,最后落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命体验中。“师父请进门,修行在自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传统武术对其伦理道德的要求严之又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刚勇把教学传承演绎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太极思想深入人心。太极拳理讲究天人合一,人身是小太极,自然是大太极,两者须对应和谐,人应道法自然。南太极拳是台州武术的新发展,是台州武功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太极思想的新发展。南太极拳从台州南拳演化而来,技术动作既刚且柔,既有陈杨太极粘连捻随、势随气走的传统特点,又有台州南拳架势工整、进退有据的刚勇意蕴。南太极拳拳理讲究坚韧浑圆,坚是指身体内壮而坚;韧是指身体经络韧带犹如老树古藤,历百练而弥坚;浑是质朴刚强,柔顺又练达;圆是传统太极的一脉秉传,指阴阳和谐,顺应自然。南太极拳这种拳理反映在精神层面,就是指练拳做人需要内心笃定,坚强纯朴,厚道为人,圆融处事。而我们返观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是西风东渐,很多年轻人金钱至上,迷恋网游,强调自我,率性而为,生活毫不规律,少有早睡早起,有些甚至浑忘传统,工作学习没有责任心,对师长不尊重,儒家的风范尺度在我们很多人身上可谓微乎其微,迹尽于无,甚至连城市德育工作也往往依靠行政化推进。对于这种业已存在的现实状况,习练南太极拳,或许正是呼唤传统的灵丹妙药。

2.3南太极拳的文化功效

台州自古尚武,民风淳朴而又果敢,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台州人凡事敢为天下先,不仅成就了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企业,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的前头,民营经济非常发达,老板到处都是,一下子钱多起来,社会文化却没跟上,久而久之,享乐之分逐渐蔓延,酒店、KTV,夜生活成了城市新贵的喜好,城市文化开始变得物欲横流,早起练拳,没有了年轻人身影,甚至练拳也被社会普遍认为没有多大益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太极拳的创始者——台州国际文武学校的校长徐昌文大师,徐昌文先生一生初衷不改,一心一意办武校,二十多年辛苦耕耘,台州国际文武学校已经是全国第一流的武术学校,也是台州地方武术的最重要的传播基地,台州武校已经培养了数十万名武术人才,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国际公认的中国十佳民办学校等荣誉。徐昌文也成为了台州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目前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很多赚快钱、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企业都碰到了很大的挑战,而台州国际文武学校,一直稳中有升,已成为台州这块私营业主荟萃之地的佼佼者,徐昌文先生也给所有致力于教育产业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武术是华夏之国粹,武术是通过对自身的鞭挞以表达对和谐的诉求。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又物欲横流,人们在世俗江湖中打拼的久了,身体、心理备受压力,很多人会因此沉沦,甚而崩溃。武术的这种思维取向,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的康健、和谐、内省、刚强、超脱,是现代人久违了的精神品德。

3结论

3.1南太极拳是地方武功的集大成者

传统武术的演绎流变反映了地方文明的历史演变,戚家军的战无不胜,江南长城的历史由来,和合文明的源远流长,台州硬气的精神功效,这些都是中华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台州武术的文化基因。南太极拳的创始人——台州地方武术家徐昌文先生,一辈子浸淫台州武术痴心不改,真正是念念不忘。人生的感悟,生活的磨砺,都被徐昌文先生深刻地运用到对南太极拳拳理的解析中。坚韧浑圆,不仅是刚柔相济的南太极拳的技术特征,也是南太极拳拳理的精神旨归。南太极拳横空出世,很快受到台州各类人群的喜欢,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其坚韧浑圆的拳理相比传统太极注重道法自然的阴阳和谐更加顺应社会,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3.2太极拳也要与时俱进

在人民体育出版社86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中,讲到陈王廷以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创太极拳,后来发展到陈王吴武孙五家,后来的体育教材也一直沿用这种说法。徐昌文先生在其《南太极拳》绪论中写到太极拳也应该演化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太极拳来。太极拳也不应该就是五家所有,陈杨武吴孙各派太极,其实相互间渊源很深,但变化不大。1956年有国家体委发起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主要向各级学校推广,现在也已六十年了,当年的学生各方面素质如思想兴趣爱好都应该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24式太极拳一成不变直到现在,甚至连配乐带都没有改变。南太极拳是以台州南拳为根本演化而来的,具有南方拳种步伐稳健、动作工整、功架开展、刚劲有力技术特征,又有传统太极轻灵圆活、开阖有序、行云流水的行拳特点。可以说,从美学的角度,南太极拳更加具有康健积极的运动特点,也容易吸引年轻人。

3.3南太极拳是华夏文明崛起的良好表征

武术的刚勇在寻求力与美的同时,也彰显着一种对和谐文明的诉求。释家博大的胸怀,对个人生死、得失、荣辱等的超越;儒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践形尽性思想,道家恬淡从容的自然处反的方法论,在武术的技击理念中都能被一一体现。与传统太极不同,南太极拳从南拳演化而来的刚勇本色更符合华夏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内壮者言坚,外壮者言勇,坚韧浑圆的拳理就是要求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钢百炼不屈不饶。这正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表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日趋强盛,中华民族倡导的和谐理念需要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熟谙和合文化思想,源自太极拳发源地,在古老台州这块充满硬气的土地上横空出世的中华南太极拳, 必将为中华武术添一奇彩。

参考文献:

[1]参见台州文化史[M]. 台州市社科联台州文史研究资料 2010.

[2]戴国斌. 武术的文化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 2005.6.

[3]曾小月.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7 54.

[4]徐昌文.南太极拳(修订本)[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1.

[5]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8.

Cultural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and Inheritance of South Tai Chi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318000

张超

Zhang Chao

摘要:武术的传播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在奥林匹克体育盛行和华夏文化崛起的文化语境下,武术的传播范式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茫然与无序,主要表现在武术文化本位的缺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冲突。为了实现武术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文本以武术之乡——中国台州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台州武功的集大成者——南太极拳的发展演绎进行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对传统武术康健思想的分析而引发现代社会的普遍共鸣。研究认为,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武术文化建构乃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南太极拳 武术文化

Abstract:The spread of martial arts faces the choice of both direction and path.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popular Olympic sports and rising Chinese culture, the spread paradigm of martial arts shows vacancy and disorder in the sense of localization and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standard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modern spor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urn of martial arts from ‘nihility’ to ‘entity’, the paper takes Taizhou, the hometown martial art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Tai Chi, a synthesizer of Taizhou martial arts, to conduct a case analysis. The paper aims to arouse resonance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 analyzing the health ideas i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at began in the past, integrated in present time and directs to the future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South Tai Chi; martial arts culture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5.01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5-0033-2

作者简介:张超(1971-)男,浙江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武术传播。

基金项目:2015浙江省台州市哲社规划课题《“台州武功”的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318000, Zhejiang, China.

猜你喜欢

台州太极太极拳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太极马扎(三)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