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卢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2016-11-30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警训部贵州贵阳55000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承特征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警训部,贵州 贵阳 550003

宋 斌

Song Bin



贵州“卢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研究目的

贵州“卢人”特指聚居于毕节地区大方、金沙、黔西三县的交界处的世居满族群体,其在保留母系满族原有习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体育文化是人们生活价值追求的载体和标志,毕节满人凭借在黔300多年的历史演变,鲜明的民族特性熏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胎育着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历史及民族人数的原因我们却对其关注甚少,导致其极具民族特性的体育文化在历史的年轮中被忽略淡化,在周边民族传统体育突显的情况下边缘化,因而对毕节满人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迫在眉睫。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毕节民族传统文化及人口普查、民族分布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20多篇、专著近10部,全面了解了各民族和母系满族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特别针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项目体系进行采集分析,为本课题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2.2田野调查法

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物象考证、实地座谈、交流论证等方式对毕节地区大方县的黄泥乡、金沙县的安洛乡、黔西县的金坡乡与新化乡等满人重居地进行实地调研,涉及住户300多户,调查人口800多人,收集项目30多种,项目类别5种。

2.3逻辑分析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因果判断、功能鉴赏、结果论证、归纳演绎等,对相关调研资料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贵州世居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特征

在入黔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民族源流、习性传承、文化演变等类别于其它民族,使其传统体育的特色传承和个性发展成为可能。

3.1.1特殊的历史物象深刻记载了其传统体育雏形。

毕节满人入黔后独创保留距今170多年历史的“花坟”极具参古价值,其墓身以“石雕”的形式记载有毕节满人远古的游猎射箭、芦笙歌舞、舞龙行舟、挑担走木、马上舞刀、嬉戏追逐等余暇体育活动场景,这些现存物象充分说明了贵州世居满族很久以前就是一个热爱生活,酷爱体育活动的民族,而且其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3.1.2特殊的入黔史实,延续了其英勇尚武、乐于活动、喜于娱乐的民族特性。

毕节满人是在清初康熙年间因平定明王朝残部反清势力和吴三桂叛清而分别两次入黔,战后定居黔西北乌蒙高原深处及安洛河流域的满族群体[1],其特殊的历史源流与“马背上民族”的美称,决定了其舞枪弄棒、善于骑射的民族习性,并且传承了母系满族能歌善舞,娱乐嬉戏的民风。

3.1.3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决定了其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发展。

贵州世居满族入黔后经历了经济发达、文化领先、隐姓埋名、逐步汉化、异族同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2],这种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既导致母系满族文化的嬗变,也造就了其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发展,同时还促进其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共性传承,使其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存状态与母系满族相比有着其自身的区域性特点。

3.2贵州世居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特征

相对“白山黑水”的满族重居地,毕节满人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孤舟,但它有着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背景,为其传统体育文化演变与传承提供了土壤。

3.2.1特殊的生活环境,为其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储备了氛围。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集”的特点,有“文化千岛”之称,各民族虽然有着自身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但他们能在共同的环境里和睦相处,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为毕节满人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发展、共性传承以及内涵演变提供了条件。

3.2.2特殊的民族属性,决定了其体育文化的独特发展。

毕节满人居住集中,属迁入民族,习俗突出,特征明显,决定了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类别固有。

3.2.3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承成为可能。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身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地带,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凉热同季,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

3.2.4毕节满人本土风俗习性的形成,促进了其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比如丧葬“做戛”仪式的“骑马转房,打黄牛蒙鼓、跳竹竿”等风俗;婚嫁风俗的“反马”、“抬轿”礼节;接亲、送亲的“丢五谷、满天星”等习俗;祭祀求雨的“玩柳龙”仪式;祭天的“立杆”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毕节满人特有的体育源头。

3.3贵州世居满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特征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调研,我们发现毕节满人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源流明显,特征突出,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前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近40种项目。

3.3.1以比拼速度、力量、技能为目的的竞技类项目。

历经的曲折与艰辛,造就了毕节满人勤劳勇敢、争强好斗的民族个性,在余暇经常进行较力较技活动,以求增强团结,提高身体活动能力。1.抢彩珠。它是以寻求吉利、增加喜庆的活动,来源于其“撒糖果、抢鞭炮、撒宝樑粑、满天星、撒谷豆”等习俗及“红珠”传说。活动方式是由抛珠人任意向空中抛珠,其余人根据彩珠的抛向奋力奔跑抢夺,得手后放入裤荷包,又进行第二颗的抛洒抢夺,依此类推,每次固定争抢八枚彩珠,以累计抢到多者为胜,可单次累计,也可多次累计。2.扯长毛。它是个人对抗项目,主要是比拼手臂力量。毕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盛产玉米,每到秋收旺季,毕节满人的孩童们喜欢用玉米壳扎成“长毛”互扔,以体现力大和促进乐趣。双方在规定的投掷距离相对站立后互扔,如扔出的长毛超出指定间距,对方就后退扔回,反之就跟进扔回,这样力大的就会把力小的逐渐“扯”远,力小的会因不服而加倍努力,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直至两人精疲力尽或地域长度受限才终止角逐。3.打毽子。毕节满人的打毽子是以手掌“打”毽,道具用包谷壳制作,形有“葫芦毽”和“毛葫芦毽”,“葫芦毽”实心呈椭圆形,“毛葫芦毽”呈球状松软型,均似鹅蛋大小。玩法有“逞长毛”和“丢过河毽”两种,均以团队赛制进行。“逞长毛”是靠击打长毛让对方溃败而夺取地盘的活动;而“丢过河毽”是双方在规定的各自区域内互相拍击,失败方供毽给对方每个队员“吃”的活动。4.锍锤与牵牛锤。两个都是以肉体直接对抗,达到磨练意志,增强感情和提高身体抗击力的活动。“锍锤”是双方以紧握的拳头直接相互碰击对抗,“牵牛锤”是双方以同边手互握,然后轮流以另一手握拳猛击对方身体躯干部位,你来我往,直至另一方溃败,其活动目的主要磨练意志,促进感情。另外,还有摔四马腰、扭扁担、牛打架、掰手劲、打鸡毛件、跳独脚、抵腰劲、飞机打架、赛马等都属竞技类项目。

3.3.2以娱乐健身为主的项目。

为追求休闲娱乐、庆祝丰收,毕节满人经常在余暇举行爽心促情的活动。1.戏轿。戏轿是以婚嫁中“抬轿”习俗与母系满族的秧歌舞结合的一种娱乐健身舞蹈。“轿”在中央“走”,秧歌围着“轿”在外围“扭”,也可“轿”在前面“行”,秧歌跟着“轿”在后面“闹”,动作简单滑稽,气氛活跃,深受中老年人喜爱,是毕节满人秋收农闲最喜欢举行的项目。2.戏水。由于居住于安洛河附近,毕节满人对水的酷爱尤为明显,夏天气温升高孩儿们便下河“戏水”。主要是在水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在与水、与人的嬉戏中获取乐趣。具体形式有打水仗、打水炮、钻眯子、踩水、打翻天凉、跳水、摆水、爬水等。3.抱鹅蛋。玩法是一人四肢撑地俯卧成鹅抱蛋之势,其身下地上放有6-8块手能拿走的石头,其它人从四周抢蛋,但“鹅”不让拿走,便设法用双脚甩或踢加以阻止,如拿到蛋没有被踢着,则抓“蛋”成功,抱的“蛋”就少一个,如被踢着“蛋”应放回“窝”中,直到把“蛋”按规定拿完,游戏结束。4.马马肩。就是一人骑坐在另一人的肩上进行各种嬉戏的身体活动,有单组玩耍,多组竞速、较力和舞蹈,具体形式有戏马、赛马、马舞三种。其中“戏马”是上下互相嬉闹逗乐,“赛马”必须两组以上才能竞速对抗,“马舞”却是多组进行的徒手或持械的舞蹈性项目。极具娱乐性的活动还有打秋千、打瞎猫、老鹰拿鸡、丢帕子等。

3.3.3以体现技巧和展示惊险的观赏性项目。

生活劳动、行为习惯是体育活动的原始形态,毕节满人入黔后有开垦荒地,砌石造土、垒坝筑田的经历,他们的一些余暇活动是以描绘生活、纪念先祖、延续风俗、体现民族个性而演变的。1.独木行。 独木行是对远古毕节满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表演者肩挑石担赤脚在悬空的独木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身体动作,以博喝彩的技巧性项目。2.竖花树。 是毕节满人在颁金节、春节以及七月七等节日举行的特殊民族风情活动。毕节满人有“祭天”与崇尚敬鸟习俗,加上受“禁婚”限制及苗族人“种花树”习俗的影响,“竖花树”成为青年人间联络情感的纽带与桥梁。活动形式是表演者以徒手的方式爬上立于地面高约5-6米左右的木杆,并在木杆顶端表演各种动作后取下悬挂的铜钱串反爬下杆,然后献给自己的意中人。据说此活动当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另外,猴子滚瓜、玩猴戏、舞灯狮、玩龙等也是技巧性极强的项目。

3.3.4以宗教信仰、祭祀活动为根源的项目。

生活风俗习性是传统体育项目产生的源流与雏形。比如“戏轿”项目来源于满族婚嫁的“抬轿”和“反马”习俗;“抢彩珠”来源于毕节满人婚嫁的“撒糖果”、“满天星”、“撒谷豆”和上樑仪式的“撒宝樑粑”以及节日喜庆的“抢花炮”等习俗;“马马肩”来源于丧葬“做戛”仪式的“回马转房”;“芦笙跳竹竿”来源于丧葬“做戛”仪式的“跳竹竿”;“竖花树”来源于母系满族的“祭天”习俗;“玩柳龙”来源于祭祀求雨习俗等等。1.玩柳龙。玩柳龙是毕节满人在夏季久旱无雨时节的一项祭祀求雨活动。“柳龙”实际上是由绳索捆上柳树条而成,因其形长蜿蜒如龙而得名。每当久旱无雨之时毕节满人便用肩扛着“柳龙”,前面由两人抬一只穿着衣服的活狗开路,到每家每户作仪式朝拜,每到之处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水使劲往“柳龙”

泼,扛龙的壮汉们便拼命舞动柳枝抵挡来水,形成一种龙雾烟雨之势,以祈求感动上天,直到舞完备水的所有人家,然后把柳龙和狗送归大河或龙潭再祷告一番,玩柳龙活动结束。每当“玩柳龙”仪式后,几天之内必下雨,所以毕节满人一直把它作为寻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来进行。2.芦笙跳竹竿。就是在吹芦笙的同时跳竹竿。它的独到之处是借助竹竿的运动节奏和芦笙的音乐节拍,合二为一,舞蹈音乐齐全,是庆祝丰收时青年男女们经常举行的活动。“跳竹竿”是毕节满人丧葬作戛仪式的祭祀程序,人们把周边苗族的芦笙舞与其结合起来,增添了无尽的快乐与喜气。

3.3.5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为目的的武术项目。

武术是毕节满人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入黔后为巩固地位和扩充地盘,他们一直延续舞枪弄棍、骑马射箭的习武风气。如:火焰刀、三星斗、板凳拳、木锏传统器械功夫是武林中少有的绝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贵州满族虽然总体人口少,但其进入贵州前的满族文化源头,进入贵州后受到贵州人文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影响,共同促成了贵州满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这种传统体育文化既部份相似于入关前的满族传统体育,又部分相似于贵州西部多个少数民族的部分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似多样,至今可收集的项目就达40种。

2.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较为深刻地改变着贵州满族聚居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条件,这种改变既是满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又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平台。

3.为促进贵州满族聚居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促进贵州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变革中,加强对贵州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贵州满族地区的大变革,服务于贵州满族人幸福快乐的价值目标,从而体现出其时代价值的研究,借助这种潜在价值的更高水平的实现,而促进贵州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4.2对贵州世居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活跃其社会效应,构建其完整传承体系,提高民族认同感是当务之急,结合目前其面临的特殊现状,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实现政府性传承。民宗、文广、学校、景区管委会、乡镇、村委等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重视其传承价值与社会效应,在理念上拓展其传承内涵与形式,在行动上积极组织、大力推广,充分发挥政府的传承引领作用。

2.竭力挖掘整理,采取系统性传承。应以母系满族的系统发展为导向,以借鉴当地周边民族成功经验为依托,以突出毕节满人本土化特色为突破,以打造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为目标。走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化的发展道路。

3.塑造传承力量,把握核心性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传承要依靠足够的载体,乡村长老、擅长者、爱好者是最活跃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把他们作为固定的传承团队,进行技术整合优化,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骨干作用。

4.发展民间娱乐项目,践行社会性传承。娱乐项目的优势是易于实现人们的认同效应,把校园、社区街道、村寨部落作为重点群体,全面策划,有序进行,竭力酝酿传承氛围与土壤。

5.开发项目竞技性,塑造竞技性传承。实现项目竞技性是扩大影响与规范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在细化规则、充实内涵、优化形式的基础上强化某些项目的竞技性,确定优势项目发展方向,创造传承契机。

6.发挥旅游互动,拓展价值性传承。积极与旅游景点挂钩,借助“百里杜鹃、满族第一村”等本地旅游境区发展的契机,形成配套的毕节满人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活动体验或竞赛,实现扩充旅游内涵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双重作用。

7.突出民族特色,倡导内涵性传承。竭力在体现毕节满人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修饰形态,包装内涵,映衬文化,走“内涵式”传承道路。

4.3结束语

毕节满人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魅力,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奇葩,由于受当前经济浪潮的冲击和现代人文意识的影响而逐渐淡化,有些项目相继失传,存在被周边民族边缘化的危机,我们应该竭力及时挖掘整理和规范传承,不仅能够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更能够丰富我省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黔西布依族仡佬族满族一百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09-210.

[2]李钢音.孤岛文化的固守与流变[J] 大家2012年10期,75.

[3]精国善.毕节地区志·民族志[M]方志出版社 2013 373-374.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警训部,贵州 贵阳550003

‘Lu People’ in Guizhou

宋斌

Song Bin

摘要:贵州世居满族凭借其在黔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固有,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延续与演变着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田野、逻辑等研究方法深刻再现了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人文及项目特征。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毕节满人;特征

Abstract:The Manchu people who have lived in Guizhou for generations took advantage of their inherent more than 300 year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distinctive nationality to continue and transform their precious sports cultural resources. The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humanistic and pr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with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survey and logical analysis.

Key words: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Manchu people in Bijie; characteristics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5.01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5-0011-3

作者简介:宋斌(1969-),男(侗族),贵州天柱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实践。

基金项目:省长基金课题(黔省专合自【2013】17号)

Department of Police Training, Guizhou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 Guiyang 550003, Guizhou, China.

猜你喜欢

传承特征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