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6-11-30朴东振朱哲罗俊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疗效

朴东振+朱哲+罗俊

【摘要】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即甲组与乙组,每组60例。甲组采取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乙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 甲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6.67%,低于乙组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效果剖为显著,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9..02

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属于脑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是病症是患者脑功能出现短暂性的缺失,使其脑血管发生病变,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短暂性供应不足所致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几率非常高[1]。患者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其病情十分急促、突然,且有反复无常的发作特点,在发病的时候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短暂性的语言障碍、一侧肢体发生麻木以及晕厥等等,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救治极有可能转化为脑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所以,探讨这类疾病的有效救治方法刻不容缓。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展开详细的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将其平均分作甲组与乙组,且每组各有60例。甲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70~36岁,平均年龄(52.6±2.5)岁。乙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9~34岁,平均年龄(52.0±2.4)岁。120例研究对象的选择均符合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发病次数均≥2次/d,同时,患者均为合并有其他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将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6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西药治疗,西药主要有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10910080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阿司匹林(国药准字 H20046739 淮南市科迪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为:1次/d,口服,100 mg/次;尼莫地平的使用方法为:3次/d,口服,30 mg/次。乙组60例患者则在甲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进行治疗,中医用药的处方包括了黄芪15 g、党参12 g、天麻12 g、云茯苓30 g、制白附子20 g、红花15 g、半夏10 g、丹参30 g、全蝎10 g、牙皂10 g、鸡血藤30 g、甘草6 g、水蛭粉(冲)6 g、川芎30 g。服药方式为水煎后分2次进行口服,水煎1剂/d。另外,甲组与乙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均配合降血糖、降压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一共分作三个级别,即临床治愈、好转以及无效。其中临床治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完全消失,且在半年以内无发作;好转的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减少;治疗无效的临床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减少,或者病情发展为脑梗死者[3]。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两组对象均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甲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好转26例,无效1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6.67%;乙组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5.0%,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甲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中,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这类疾病的疗效也不断受到人们关注。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就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为颈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地动脉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的缺血,进而引发的一种神经障碍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虽然发病的病程较为短暂,但是发病十分急促、突然,且极容易反复发作。中老年人发生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的原因较多,可能与患者伴有高脂血、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相关,患者发病之后不会遗留显著的后遗症,但是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救治,疾病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脑

血栓[4]。

在临床中,大多采取西药治疗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患者,但是治愈率比较低,根治效果较差,只可以对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以及扩张血进行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等。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单纯采取西药治疗的甲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偶有肾功能减退、恶心以及耳鸣、呕吐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弱。在中医学中,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病因主要为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两亏、肝阳上亢,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前兆范畴,患者由于脉络淤血而发生气虚、血瘀,导致血瘀将经络堵塞,最终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生逆乱,进而亏虚了患者的元气。所以,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治疗,应当重视化瘀通络和益气活血。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中医处方结合西药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中医药方中的各类药物均据别化瘀通络和益气活血之功效。比如:川芎、红花、水蛭粉据别活血化瘀、抗血栓形成等效果;甘草则具备益气祛痰之功效;方中的天麻可以达到平肝、潜阳的疗效,牙皂祛痰、丹参促进微循环改善,使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障碍等得到有效改善,最终促进机体纤维蛋白的溶解而降低了血粘滞度[5]。另外,中医药方中的制白附子还具备解毒散结、祛风痰的效果;全蝎则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鸡血藤通经活络、补血行血,据别降低血压之功效;而半夏则可以降逆止呕与消痞散结;黄芪益气固表,有降压的作用。所以,将上述诸药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患者血液粘滞性,对其血脂进行调节,使脑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等等。有临床研究资料提示,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而且还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加治疗的安全性[6]。在本研究中,乙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 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2):57-58.

[2] 张 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06):139-140.

[3] 李成男,荣根满.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195-196.

[4] 杨雅菁.奥扎格雷钠联合舒血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12):22-23.

[5] 赵志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8):51-52.

[6] 接忠民,李春颖.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5例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06):99-100.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提高中西医儿科教学效果的对策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