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集体”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

2016-11-28焦旭伟

职业·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焦旭伟

摘 要:工匠精神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培养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但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单方使然,需要多方配合。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教育概念,对于构建多方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教师集体的要义出发,探讨了技工院校基于教师集体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集体 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要从学校抓起,而非到了企业才培养。技工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业、行为素质上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抗教育性”,为此培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构建多方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培养困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个零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执著专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创新进取。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2.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1)学生特殊性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在经过普通教育层层筛选之后,怀着迫不得已的心情来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如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由此,功能性教师集体的建立也十分艰巨,需要从学校层面,合理安排,统筹协调。

(2)教师素养高低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面对如此艰巨的德育任务,建成功能良好的教师集体非常困难。学校应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相对全面、系统的培训。

(3)班主任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任务的长期性。我国现行班主任制,是建国初脱胎于原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实际上,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已经同它最初发生的那种制度渐行渐远。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主任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有别于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者,易产生包办班级学生德育的误解,又代替学生组织包办班务,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的特殊经验形式。这样的班主任制度,如何能够构建功能性的教师集体呢?

二、教师集体要义

所谓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定:以往教育书籍往往把教师看成了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怎会有真正的教育过程。由此,他确立了教师集体的价值观念和思路。

第一,教师不是个体,应属于“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学生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教师集体不是随意组合起来的,而是要合理地、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即使有的教师个人能力较弱,一旦形成合理配置的教师集体,那么能力较弱的教师,其作用未必比其他的优秀教师小。

第二,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首先,构建教师集体,不是为了单独培养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其次,仅凭单个教师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集体,只有诉诸教师集体才可实现。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

第三,教师集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即集体有着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第四,教师集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作用和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上。在教师集体中,新教师能够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得自身快速成长起来。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集体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实践效果却不理想,关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教师集体的探究较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往往事倍功半。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他们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往往忙于琐碎事务,分身无术。教师集体的构建有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提高德育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班主任从德育“无底洞”中解脱出来。

1.“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师集体

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大多是“一师多生”。班主任独自承担着学生的教育职责。在许多技工院校,班主任制度甚至被简化为班主任包办班务制,即由班主任包办了许许多多本应由任课教师或学生承担的或分担的班务。

任课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边缘人,游离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之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素养等限制,很多班主任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纪律管理上,每天被班级琐碎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多样性指导,更无法结合专业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多种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过程,还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技工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师集体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即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联系4~5名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互相合作,相互配合。首先,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德育导师和学生间加强沟通,让学生认同、欣赏、敬重自己的导师。其次,尊重德育导师,让他们获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再次,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之间要多沟通,相关支持,共同成长。

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不存在无教育性教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班主任—专职学生工作者”教师集体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都设有专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校级有学生处,各系有学生工作部(简称学工部),班级有班主任。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组成功能性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不是简单教师的群体,是相互配合,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体。它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组成方式。

(1)以违纪学生帮教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违纪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以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系学工部、班主任形成的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很好地、系统地教育学生,效果较好。

首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发现疑似问题会及时与系学工部、班主任沟通,关注学生,预防问题的发生。再次,班主任会和问题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心理咨询室的集体辅导及个人辅导。最后,系学工部会组织针对问题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矫治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学校的工作由校学生处下达到系学工部,然后再传达给班主任或班级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由系学工部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组成教师集体,配合得当,强化落实管理规定,培养良好的班级班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

(3)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集体。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活动促转变”,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系学工部有专门负责学生活动的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与其组成良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开展学生喜欢、适合学生的活动。

专业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并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生集体,这本身具有教育作用。在这期间“教师集体—学生干部集体”和“班级学生干部集体—系学生干部集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集体的价值之一是对学生集体的作用。

3.教师集体-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强调,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任何德育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在学生集体中,而非松散的学生群体中,才能切实达到德育目标。在教师集体构建中,要注重学生集体的建设。现实德育工作中,仅凭个别教师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如: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系学生干部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系专职学生工作者配合;整个学校学生集体的建设,需要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四、小结

作为技工院校,德育任务更为紧迫,如何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班级教师集体的建设成为“全员”德育的基础性工程,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让班主任从繁琐的德育“无底洞”中解放出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当前,国家强调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中,培养技工院校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师集体去系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科研,2007(1).

[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2(4).

[4]陈桂生.聚焦班主任[M].北京:教师科学出版社,2012(1).

[5]何康,潘晓.关于班级教师集体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8).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