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体育研究述评*

2016-11-28秦尉富李志清

体育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中村体育研究

秦尉富李志清

(1.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城中村体育研究述评*

秦尉富1李志清2

(1.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对城中村体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中村体育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对城中村体育的研究处于探索时期,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基础研究薄弱,应用性研究过少,地域不均衡性问题突出,建议借鉴农村体育研究经验,拓展思路,加大基础研究,把城中村研究融入社会发展大背景中,突出研究的应用性,为城中村民生服务。

农村体育;城中村体育;述评

城中村为大众熟知,多因 “城中村问题”,以往城中村研究多针对城中村问题、改造为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及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的发展背景下,近十年来,城中村体育得到一些关注,也积累了一些成果,但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随着习近平主席2015年12月发表了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及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对于城中村改造思路和建设要求,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势必会引起城中村研究的热潮,城中村体育研究亦迎来了“春天”,本课题对城中村体育现有成果从数量、研究时间、领域、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力求发现其中的成绩和不足。

1 城中村体育研究综述

1.1 论文发表数量及时间

城中村体育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发表的时间是反映该领域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受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网索引到城中村体育相关研究论文共42篇,其中9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成果发表的时间上看,二十一世纪前人们对城中村的研究多在改造、城中村问题等领域,并无体育相关成果。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发展,城中村数量迅速增长,城中村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与城中村相关的各领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体育领域也是如此, 2004年有了第一篇关于城中村体育的研究成果,2010年后的研究成果达到了40篇。虽然从无到有的12年间,只有42篇研究论文,并没有像一些新事物研究成果呈数以百倍的增加,但随着党中央相关决策的深化实施及城中村研究的深入发酵,城中村体育研究将受到持续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优秀的成果涌现。

1.2 第一作者年龄、职称及所属机构

从第一作者年龄分布看,45-50岁年龄段的有 6人,40-44岁年龄段的有4人,35-39岁年龄段的有10人,26-34年龄段的有18人;从职称上看,教授有3人,副教授有9人,讲师有10人,助教2人,在读研究生有12人,中级教师2人;从研究者所属机构来看,研究者均来自学校,来自中专和中学的各一人,剩余36人均来自高校,其中包括13所师范院校,5所体院和20所综合院校,可见,研究队伍以年富力强、高学历高职称的高校青壮年教师为主,高校在城中村体育研究中已先拔头筹,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所尚未有关于城中村体育的成果,说明了作为专门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研究所对于城中村体育问题尚未关注。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类别

城中村体育研究采用的方法较多,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地访谈、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为主,整理中发现,城中村体育研究多以现状为内容或作为研究基础开展,故大多研究成果均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或实地访谈法开展研究,个案研究的成果极少,缺少真正扎根到实地研究的成果,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看,对城中村体育的现有研究成果多以反映现状、现象和表层的基础研究为主,具体、实地、深层次的应用研究过少。

1.4 研究涉及区域

城中村体育研究多以现状作为研究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区域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古城及现代化大城市为主,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太原、福州等城市,而西北、西南地区研究成果较少,东北地区尚无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潜在原因主要有:①地域环境特色,华中、华东、华北地区多以平原地带为主,为我国大城市集中地区,人口密集,为城中村密集地域,而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西南地区多为高原盆地或丘陵地区,城市依地势建设带有地域特色,较少出现城中村此类问题;②研究地域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多以大城市为主,经济发达往往意味着城市化程度高,决定了城中村的数量,数量决定了问题的突出性,进而提升了受重视程度,而像西北及东北地区城市化程度较低,城中村数量少,受重视程度自然相对就低。

1.5 主要研究领域与代表性观点

(1)关于城中村体育基本概念

城中村体育作为近十年来的新事物,城中村体育的概念定位是研究的基石,但统计发现涉及到城中村体育概念的研究论文只有1篇。反映出对于城中村体育的研究严密性、系统性有待加强。秦尉富[1]认为“城中村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下位概念,城中村体育系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没有或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庄进行的,以村民(含本地村民及外来人口)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村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对一事物概念的定义,不同研究方向将会有不同的定义诠释,城中村体育的概念需如农村体育、农民体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还需要后人的持续努力。

(2)关于城中村改造中的体育研究

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关注的城市问题也是城中村研究中的侧重点,城中村始终离不开改造的宿命,结合改造主题的体育研究不应忽视。解奎龙,肖素霞[2]认为“城中村的体育文化生活将在城中村城市化方面扮演着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街区的组织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丰富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为城中村真正融入现代化大都市”。杨爱华[3]认为“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一片片的村落被一栋栋的高楼所取代,使得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过去的片区生活荡然无存。在原有的居住环境下,村民在自己院子里便能开展体育活动,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使得这种锻炼受到限制”。

(3)关于城中村体育文化的研究

城中村是农村,但其身处城市之中,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城市社区,它由传统村落演变而成,又受城市文化辐射,它是新型农村,其自身的文化亦带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体育文化亦如此。刘娜,姜同仁[4]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影响因素,已经从传统村落群居人文环境的单一化局面,产生新的延伸,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肖素霞,解奎龙[5]认为“影响广州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的3个主因子分别为支持因子、文化传统因子和收入及态度因子”。

(4)关于城中村特殊人群体育研究

城中村居住群体复杂,每一个群体参与体育或与体育的联系面都不一样,每一个群体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都很高。现有研究成果多针对研究妇女和儿童群体。如“城中村”妇女的工作时间长、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参与率和体育消费较低,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设施的投入要求不高”[6];“恶劣的卫生条件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是弱化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消极环境因子;游戏与运动设施、水景、树木花卉、软质铺装及座椅,构成促进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积极环境因子”[7]。

(5)关于城中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城中村体育现状的研究占了成果中约三分之一比重,对于城中村体育的现状所有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现状不乐观,亟待改善。

对体育人口的研究集中于城中村体育人口的数量,绝大多数研究城中村体育人口所占比例较小,如“城中村体育人口比例占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人口不到10%”[1];“说明体育人口的比例在失地农民较低,但参与体育活动的失地农民居多,只要合理的引导,失地农民应是我国体育人口比例扩大的一个良好群体”[8]。

对城中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研究也不少,主要针对场地设施现状和村民选择运动场地设施的研究,如“城中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地点选择倾向公共空间,选择场所有街头巷尾、广场、公园、健身路径、树林、公共体育场馆、泳池、自然水域等等”[9];“西安市城中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相对于需求而言,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居民体育活动和健身的需要”[10]。

对于体育消费也是现状调查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如“城中村”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消费投资均偏低,以50元—100元的年消费水平占绝大多数”[11];“城中村居民的年体育消费额度为0元人数最多,有92人,占比为46%;其次是年体育消费额度在50元以下的,有59人,占比为29.5%;有22人的年体育消费额度为51-100元,占比为11%;有17人的年体育消费额度为101~150元”[12]。

对城中村体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机制、经费、场地设施及参与者层面,如 “缺少体育活动场所和相应的活动器材,缺乏有组织的协调管理和体育活动辅导”[12];“组织管理不到位,政府对村民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没有针对城中村体育活动的专项拨款,政府宣传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体育意识严重缺乏,小农思想泛滥,思想禁锢,体育消费水平低,没有形成花钱买健康的观念”[13];

对城中村体育发展建议和策略的研究,主要从管理,经费及村民三大方面入手,如 “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资金,改善城中村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问题,要规划好、完善好各种体育设施建设问题,特别要加强城中村居民活动集中点的场地器材建设”[14];“政府相关部门要借助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和帮助城中村居民向市民转变,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体育观念、培养自主体育意识,为城中村居民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建立有效机制”[15]。

2 评价

2.1 城中村体育研究方兴未艾,研究队伍有待壮大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城中村的数量突增,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体育也受到了学界的初步关注,近十年多的成果,可以说是对城中村体育的先锋摸索。随着国家持续对城中村问题的关注,城中村体育研究的热潮也会来到,可以说城中村体育的研究刚刚兴起,方兴未艾,另外,目前,研究成果所辐射地域范围过小,不足全国三分之一,且研究者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所和社会上的其他的力量尚未动员起来,研究队伍需要逐渐形成逐渐壮大。

2.2 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深度宽度有待拓展

从研究成果使用的研究方法看,研究的方法较单一,缺少实地调查法和个案调查法,没有真正扎根到城中村进行深入探究,造成大部分的研究只是“浅尝即止”,并没有对于城中村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各种原因深入探究,凸显出研究的深度有限;再者,从研究成果主题和内容来看,针对现状的研究过多,内容广度有限,只是从体育层面研究体育,没有“跳出体育看体育”,应着手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角度出发,拓展思维,丰富思路,选取更有意义更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

2.3 研究区域过于集中,呈现不均衡性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地区或大城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中小城市城中村体育的研究受关注程度较低,呈现不均衡的状态,研究的成果代表性受到地域局限,未能很好把我国各地区的城中村体育展现出来,况且城中村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城市问题,地域、民族性、城市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程度、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会造就不一样的城中村,不一样的城中村体育状况,城中村体育研究如需要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就需要打破这个地域局限。

2.4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比例失衡

从现有城中村体育的成果来看,基础研究过多,而对于城中村体育的概念、范畴界定、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发展的规律缺乏足够重视和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热衷于现状的调查和宏观发展对策的研究,习惯利用问卷调查几个体育活动的因素、问题或者原因,习惯性地以现代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标准去评判城中村的体育发展的状况,并在此的基础上给出发展对策与建议。脱离了城中村体育实况发展去给建议,属于为了建议而建议,造成了建议和对策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性低的问题。

3 建议

3.1 城中村体育研究应置身社会发展大背景中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事关城市健康发展的大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任何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都应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于民生,对于城中村体育的研究更应如此,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乘国家政策的东风,置身于助力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从实际出来,以融合城中村改造,助力城市健康发展,改善城中村体育现状,造福村民民生为研究出发点,切忌空谈,突出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

3.2 加强基础理论,壮大研究团队

加强基础理论建设,重视城中村体育基本概念的研究,对于农村体育、失地农民体育、村改居社区体育和城中村体育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夯实城中村体育相关基础理论,为长远的研究提供支撑;逐渐壮大研究团队,高校的研究者应抓住研究机遇,形成研究团队,高校间的研究者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寻求合作,增加纵横向甚至对比研究,高校寻求与体科所及其他研究力量寻求合作,找寻研究突破口,建立研究新高地。

3.3 借鉴前人研究,多学科综合开展研究

城中村体育属于新事物,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理论和方法完全谈不上成熟,只有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成果,避免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城中村体育属于农村体育范畴,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对于城中村体育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农村体育的研究思路、经验和方法,其中最为宝贵的经验当属运用多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城中村体育的研究可效仿前人,借此拓展研究的思路,扩大研究地域辐射范围,逐渐深化城中村体育研究。

[1]秦尉富.广西城中村体育现状及其问题、对策研究—以南宁、桂林、北海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1,07:5-25.

[2]解奎龙,肖素霞.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体育文化现状与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17.

[3]杨爱华,李英,尹智涛.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体育的状况及发展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11,30(6):94.

[4]刘娜,姜同仁.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4,13(2):135.

[5]肖素霞,解奎龙.影响广州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32(3):42.

[6]喻丙梅,周传志.漳州市“城中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2):53.

[7]王冬,韩西丽.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大有庄、骚子营邻里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8(5):841.

[8]王可,王岐富.城镇化语境下“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3):6.

[9]王全军.中原经济区城市“城中村”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研究——以周口市为例[J].体育科技,2015,36(3):67.

[10]雷敏,张鲲,郑传锋等.我国“城中村”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1):951.

[11]白磊.武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5):183.

[12]王梁超.西安市“城中村”社区群体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45.

[13]张晶晶.武汉市“城中村”体育活动研究——以永丰乡12个村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25.

[14]林方满.和谐社会视阈下福州市城中村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06:40.

[15]王飞雄,张鲲,陈珂.西安市城中村居民体育健身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3):51.

Research Review on Urban Village Sports

QIN Weifu, etal.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535000, Guangxi, China)

2012年钦州学院科研项目(2012XJKY–36B)。

秦尉富(1985-),广西北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城中村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