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庙会的功能分析
——以石城县罗陂村为例

2016-11-27陈春梅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石城江东庙会

陈春梅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民俗庙会的功能分析
——以石城县罗陂村为例

陈春梅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石城庙会——游神具有南方庙会的共同特征,更具当地的独特风貌,体现着人们的虔诚和敬畏。它在当地发挥着交流、文化、教育、传承扩布与经济功能,意义重大,更具有更深层次的经济价值功能——旅游开发价值通过实地调查亲身感受当地庙会韵味。本文针对这项资源极其开发做一简单初探。

石城县;游神;功能;旅游功能

庙会,作为社会风俗的一种,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社会风俗又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汉族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石城的“游神”有着传统民间庙会的共性及其特有的个性。本文是在大家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从笔者的亲身体验与认识为出发点,通过对家乡的庙会民俗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再现石城罗陂村的“游神”活动,并分析它在当地所具有的功能。

1 历史记忆的概况

1.1 追溯记忆

石城县是江西省赣州市的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而罗陂村隶属于石城县中部的屏山镇,位于西部,与宁都县的固村镇相距不远。此习俗是盛行于明末清初,但是这个时间并没有史料明确记载,翻阅《石城县志》也是无果而终,不过有一些近百岁的老人家告诉我们,大概是从明朝开始有了这个节俗。

1.2 逆境中成长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石城县也受到“废四旧”的影响,许多庙宇、菩萨被摧毁,庙会活动也是处于沉寂状态。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石城县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此时一些对之前的庙会仪式、活动有所了解的村中长者,本着对尊祖的虔诚崇拜,渐渐的开始组织一些有着同样心理的老一辈,在各村筹集资金兴建庙宇、修缮菩萨神像,庙会再一次被唤醒,随即在各村被人们所熟悉并盛行,现在的石城县估计没有人不知什么叫“菩萨游神”的了。

2 石城“游神”古风浓

2.1 虔诚的敬畏

石城屏山镇的许多农村都有庙会,叫“菩萨出巡”或“游神”,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罗陂村,主要供奉的是关公项羽。罗陂村位于屏山镇西北部,西北山岗连绵,东南地势稍低。村部驻大石咀,距屏山圩镇4公里。东连新坊村,南接新富村,西毗宁都县固村镇,北临固村镇中旻村。既封闭又开放,青山的呵护,使它保留了较纯粹的客家习俗。菩萨游神,是当地的一个传统祭祀节日,也是庙会的一个形式。“游神”,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把神请出庙宇游走在民间,让其能够将福祉普照到每个角落。

作为庙会活动中的重要场所,也是罗坡村所游之神栖息之地——江东庙,兴建于1958年,被毁于破四旧时,重建于04年。由本村的村民及邻村的一些行善人士捐资建成的,本村资金的筹集主要是根据每户人家按人头交一定数额的钱,多寡全凭个人自愿。江东庙坐落在与外界联系的蜿蜒小路的尽头,里面供奉着节日的主角——江东佛祖。江东庙的神台中央摆放着威武的楚霸王项羽坐姿塑像,除此之外,江东庙里供奉的佛像还有华光菩萨、财神菩萨、吉祥菩萨及游七郎菩萨,分别矗立两旁,大门和柱头上的楹联诠释了供奉江东各神灵和游神的意义:“行善儆邪由来果报昭彰勿违天道,安民清孽自是神恩浩荡咸仰江东”、“神光永耀千年享祀配春秋,庙貌重新百姓殷实沾福德”、“福荫罗溪水秀山明百姓合尊恩泽力,骄可败名谦能励志须知进庙便思神”。

2.2 历史记忆的再现

每年的正月初七、初八两天为罗陂村村民进行游神的日子,在正式举行仪式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笔者在采访村中溪背组的一位八旬长着陈爷爷①得知,作为活动的负责人,他每年在头年腊月就要组织其他老者负责人一起开会商量具体事宜:在头年十二月底就组织村民们凑好钱,以每家10元为标准,愿者可多出;选好活动仪式队队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抬菩萨者10人,需要有良好家族史的中年人及以上,乐队一支,举旗子、凉伞等的小孩十几名,搬印章、笔架、香炉的成年人几位,还要专门负责做饭、杀鸡、放三边炮的人员),为沾佛祖更多的福祉大多数人是自愿参加的,当然现在也有少许的工钱;此外,还需提前拟定好菩萨游行路线,按照共同享有江东庙的本村各个小组及邻村的一些组按最佳路线进行,线路一般有两条,通过“扔篙”决定走东线或者西线。(“扔篙”有三种结果:正、阴、阳中选择)。

正式“游神”的前一日下午,要进行“请菩萨下殿”仪式,即村中长者们要用热水、新毛巾、香皂帮神像洗澡、换衣戴袍,同时配有敲锣打鼓、放三边炮、杀鸡等祭祀仪式。这其中的撞钟和打鼓有一定的讲究:每天早上7点、下午6点各打12下,如果当年闰月就改为敲打13下。次日,游神正式开始,当天早上8点之前全体工作人员按原来定好的岗位各就其职。欢乐的锣鼓敲起来了,悠扬的唢呐吹起来了,热烈的鞭炮响起来了,由乡人扮演的八仙和封王臣在武圣庙登场了:拄着拐杖的铁拐李、摇着芭蕉扇的汉钟离、骑着纸叠驴的张果老、提着花篮的蓝采和、握着莲花的何仙姑、提着长剑的吕洞宾、横吹笛子的韩湘子、捧着玉版的曹国舅,还有一个身着长袍、头戴官帽的封王臣。他们先向江东庙的诸神祭拜,口里念念有词。

然后,乡人小心翼翼地把华光菩萨、江东菩萨、财神菩萨和吉祥菩萨抱上四个轿子,留有游七郎在庙中镇守。三声震天铳响,诸神游村祈福队伍出发了。前导的是10多个小孩举着五颜六色的旗帜,亦有人奉刀在前,霸王正坐居中(霸王前还有人打着一把凉伞),早前应该有八仙和封王臣紧随,乐队和提着茶篮灯的善男信女殿后,浩浩荡荡的祈福游行开始了。

队伍先到村尾的社公——土地神前祭拜。隐约听到的祝词是:“八仙下山来,鲜花满地开。福山对福海,福寿万万年。”然后按照拟好的路线依次到村里的各个祠堂、厅堂朝拜,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杀鸡上香,集体拜年,缅怀祖宗,祈佑平安,祝愿福寿,祈祷丰收。每家每户都提前准备好了迎接神像的物品(或是肉丸、鱼丸、鸡鸭、米酒和蜡烛、鞭炮等),在听到鞭炮声在不远处响起时就捧上丰盛的供品在家门口或厅堂等候着,一见队伍出现就燃鞭炮、杀鸡欢迎。每户都点上蜡烛、焚香对佛祖进行敬拜,并心中祈祷自己所想,在每个厅堂或祠堂停留的时间都有规定,在仪式完后队伍开始在一片铳声、鞭炮声中离去,此起彼伏,锣鼓声在村中回荡,彩旗在村里飘扬。在游行的队伍中,有个老奶奶手里拿着一盘由大米和红色碎纸混成的“花米”,从菩萨进店至离开,一直在不停的抛洒着,至于这项举动的具体意义村中没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我想这应该和祈福离不开关系的。以前仪队中还有怀抱一个橡皮做的非常逼真的襁褓中的婴儿,这是在为后代健康成长、子孙发达祈福,现在“婴儿”都是留在庙中受人供奉。两天后待各屋场游完后,各神像都在硝烟和喧闹中回到庙中,放回神殿。

在村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家户户设宴,非常热闹,一个小村庄,所有老人小孩都从走出家门来迎接和欢送游神仪队,可见游神节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分量。村里人热情好客,就是陌生人路过,也会被邀请入席,即使是喝上一杯酒或茶水,素有“前客让后客”之说。餐桌上少不了肉丸、鱼丸、“棋子块”和其他小菜来招待客人。

同年三月份,具体的时间每年也有可能不同而定,在江东庙前搭建戏台,古装采茶戏鸣锣上演,演出队伍大多是从宁都等县请来的专业唱戏团,演出的剧目有《桃园结义》《刘备招亲》《玉堂春》等,看戏的队伍人山人海,演出一直持续半个月左右。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痴醉,不知东方之既白。据传旧时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这古老的习俗,传至今日已稍渐减弱,只是回想这淳淳古风扑面,引人触发思古之幽情,感慨家园乡土之美好。当然换而代之是现代商业化的面貌,庙会唱戏的期间,周边临近的一些商贩就会车载商品来此售卖,各种客家小吃,小玩艺,采茶戏唱碟等琳琅满目。

3 仪式的意义分析

3.1 特征

以罗陂村游神为代表的石城庙会是在当地经济、文化演变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即整合性、地域性、神圣性与凡俗性。石城县人具有赣南客家人所共有的民族文化特征,自然其庙会也融合了赣南地区对神灵崇拜的敬畏心理和祭祀形式,反映了赣南民间社会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农村市场的内在逻辑。在整合共同要素的基础上,石城庙会又有其特有的地域性。

3.2 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的功能比较齐全的庙会,其最初的功能是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人和经济的功能”②。石城县庙会是形成于客家文化背景下的清代赣南庙会市场发展中的一支地域之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石城庙会的功能也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交流功能、文娱功能、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

(1)交流功能。庙会的首要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在庙会的整个过程中,加强了罗陂村村民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人们要商讨庙会的各种事项、筹款、仪式的进行,并且邻村村民或其他地方的一些亲戚朋友也会加入到活动中来,这些无疑都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形式。

(2)文娱功能。庙会是民间文化的集结地,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结合体。其文娱功能是庙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庙会期间,众人祭祀、上香,并进行交易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它不但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

(3)传承扩布功能。传承,指的是将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学问、艺术、精神等传授与继承,有所承才能传。扩布,即扩散分布,通过人们的某些行为将某对象扩大其分布范围。罗陂村庙会形成于明末清初,但是中断了一段时间,后期重新被人们拾起并发展,在庙会中虽然主持活动的是老一辈,但是小孩时常也会成为仪式队伍的一员,以致许多年轻人的或者小孩对当地的传统庙会都有所闻、有所了解。可知庙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扩散不容小觑

(4)教育功能。“庙会的隐功能即潜在功能,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它会成为人们宣泄情感、获得精神慰藉的方式。”③菩萨游神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也是宗教崇拜的演变结果,人们利用它来表达某种情感,寻找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平衡,利于维持社会稳定。菩萨游神不仅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更是起到了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人们都有感触说自从菩萨游神这项活动的再次兴起这几年,有关偷盗等犯罪事件在周边村里明显更少出现。

(5)经济功能。在人们积极加入到庙会中并实践着其交流与文娱功能时,随着人们之间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需要,庙会的经济功能也应运而生。供奉神像的寺庙需要人看管,此外,庙会需要聘请表演工作者或当地的仪仗乐队,这些都是经济形式的体现。最后,在整个盛会中尤其是唱戏阶段,许多周边的小商贾纷纷前来销售经营,村民们大人、小孩自是不禁加入到各种商品交换中,商贾云集的场面无不热闹。

4 小结

作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庙会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在中国社会,它一直以来都是集群性的人神交流场所,是民众表达自己思想意愿的公共场合,更是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其特征和发挥着各种功能。石城庙会尤其是以罗陂村的“游神”独具特色。它以江东庙为依托,在每年的特定日期举行,融祭祀神灵、娱乐身心、交流传播于一体的集会,民俗事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涉及到民众的经济生活、休闲生活和艺术文化生活,满足了村民们的多种需求,对民众的生活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加强了村民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也是人们借以进行交流、对美好愿望祈求的心灵寄托,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生活中一些不满或是罪恶感的感情宣泄的工具。罗陂村的游神在传承古人文化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只是在不断改进创新的同时对原本文化会有所丢失,这也是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庙会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罗陂村乃至石城其他等地的而言,如何保护与传承庙会的本真文化才是主要的,并且如何运用其民俗文化资源在造福于民众的同时还能够发扬其精髓。对它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式,或开发成旅游项目,或申请非遗,究其根本就是要保正它在开发利用中不失本真,这也是当地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共同需要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 陈爷爷,男,80岁,罗陂村长者,年轻时担任过罗陂村村干部,现是江东庙庙会的主要理事

② 刘晓春.非狂欢的庙会[J]民俗研究,2003,(1)

③ 李永菊 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6)

[1] 高有鹏、孟芳.简论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6)

[2]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三联书店,2002年版

[3] 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4] 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 刘锡诚 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流变.[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6] 吴孟显.清至明国晋南庙会市场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8(3)

[7] 刘克祥.近代农村庙会及功能与作用[J]近代史学刊 2001年00期

[8] 尹桂霞.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庙会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 2013.(10)

[9] 赖盛庭.秋溪传统信仰调查[J]赣南庙会与民俗 1998(12)

陈春梅(198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社会学硕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方向:民俗旅游。

C912.2

A

1672-5832(2016)09-0280-02

猜你喜欢

石城江东庙会
耿直的唐云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仙女
吴堡石城札记
石城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