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问题研究

2016-11-27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5期
关键词:湖北战略生态

廖 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问题研究

廖 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已满十年,十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构建初见成效。在中部崛起战略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湖北应通过加快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开放合作水平,加大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早日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和任务。

中部崛起;湖北;跨越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继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有助于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4月下发以来,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已满十年,在中部崛起战略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湖北应当进行认真总结,加紧谋划,早日完成“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成效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590亿元,在全国位次排名仅为第12名。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调动一切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08年、2012年,湖北GDP先后跨上1万亿、2万亿两个大台阶,2015年更是达到29550亿元,是2005年前的近4.5倍,在全国的位次排名也提升到第8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部前列,其中人均GDP、财政收入等指标稳居中部第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湖北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全省经济结构实现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5:42.8:40.7变为2015年的11.2:45.7:43.1。食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机械、纺织、钢铁、建材、电力、有色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比重达91%。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千亿产业已达17个。同时,加快集成电路、北斗导航、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5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29亿元,是2010年的2.9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7%。

创新驱动加快实施。湖北是科教大省,省内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研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截止到2015年,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02个(国家级46个)。“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创新湖北”作为“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先后出台了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70%”政策、《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科技十条”)、《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新九条”)等一系列政策,先后制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与收益分配实施细则》等配套实施细则,通过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为“创新湖北”建设进一步扫清障碍。通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各类创新研发活动、促进产学研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卫星导航、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基材料、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业、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湖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保持稳定水平。通过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保护力度逐年提升,总体水质保持在良好水平。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主要废气污染物排放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废气治理效果较为明显。通过制定《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786元增长到2015年的27051元,农民纯收入由2005年的3099元增长到2015年的1184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减小。同时,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支出成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最重要部分。仅2015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就达到74.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实现全省同步建立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等一系列专业指导,鼓励居民自主创业等,推动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覆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开展定点扶贫、精准扶贫等,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通过开展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切实改善民众住房条件。

(二)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存在的问题

创新发展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湖北是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有大学生数量逾百万,高校100多所,科研人员30多万,其中两院院士共有63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之首,但未能将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期以来,大量创新型成果和人才流往外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力不强。虽然与其他内陆省份比,湖北专利申请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等优势比较明显,但跟沿海等发达省份相比,则较为落后,与湖北科教大省的身份极为不称,科教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增强。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一主两副”战略,即以武汉为中心,以襄阳、宜昌为副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省基本形成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和襄十随城市群竞相发展的格局。虽然宜昌、襄樊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区域影响力不断加大,但“一圈独大”“一城独大”的现象长期存在。宜昌市和襄阳市这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与武汉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同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够,话语权不足,其他市州发展则相对滞后,全省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开放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湖北开放发展既受自身区位等先天条件的限制,也受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思想解放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外开放水平不够,贸易依存度较低,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总体偏小。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战略的正式实施,湖北开放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开发发展水平必能得到提升。

二、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形势分析

(一)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机遇

一是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相继出台,湖北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叠加优势明显,有助于湖北加快崛起。二是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快速发展壮大,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多。不同地区间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不断增多、领域更加深入。既有国内地区间合作,也有跨国间合作。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有助于湖北站在更高的平台,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国际产能大合作。当前,世界经济进入阵痛期,为早日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合作日益频繁。借助“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战略,湖北能更好地加入国际产能大合作的浪潮中去,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快速崛起。

(二)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国内,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调结构、去产能、稳增长的任务依然繁重。在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断放缓,后继乏力,造成大众消费需求的减弱,我国出口速度的放缓,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速度的增长。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对湖北省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二是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积累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同时由于生态保护建设的相对滞后,环境承载能力接近和超过上限,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以调和,环境风险日益增高。三是地区间竞争的加剧。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为保持甚至提高地区竞争实力,实现提档进位,各地都在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经济,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地区间竞争。

三、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建设,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逐步建成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支持宜昌、襄阳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扩大影响力,分别成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黄石、荆州、十堰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发挥“一主两副多极”的带动作用,推进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建设,不断增强地区影响力,形成扩散效应。

(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合理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各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创新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湖北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推广系统集成和应用,不断提升产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湖北省委、省政府很早就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并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环保指标考核及环保“一票否决”运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既要追究企业的主体责任,也要追究政府的监督责任。

(四)扩大开放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中俄“两河流域”合作等地区间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要破除传统思维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核心,开拓更远、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视野、资源,建立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氛围,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水平,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五)推进跨区域合作,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

继续主动作为,积极携手周边省市,推进中三角和大别山、武陵山、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以沿边县市合作为突破点,加快地区间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高铁和武汉航空枢纽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沿海和周边省份间的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1]夏振坤,秦尊文.湖北“一主两副”战略与武汉中心城市建设[J].学习与实践,2012(09).

[2]李玉泉.湖北经济发展的两大城市群基础[J].学习月刊,2010(03).

[3]刘杨超.中部崛起与湖北可持续发展[J].金融经济,2015(08).

廖松,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湖北战略生态
The rise of China-Chic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驰援湖北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湖北武汉卷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