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有学平衡有术——曾庆江《媒体平衡论》印象

2016-11-27符耀彩

新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理论研究

符耀彩

新闻有学平衡有术——曾庆江《媒体平衡论》印象

符耀彩

《媒体平衡论》是曾庆江教授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体现了立体的新闻观。该著作从常规的新闻传播理论入手,同时又关注媒体发展实际,使得理论阐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体现出“新闻有学”。在结构上能够以“平衡”贯穿全篇,着眼于新闻传播业务发展实际,彰显了“平衡有术”。

《媒体平衡论》;新闻有学;平衡有术

认识曾庆江教授,是从笔者担任《传媒生活》的编务工作开始。2013年,新闻界爆发了震惊一时的“陈永洲事件”,这使得新闻职业道德成为社会大众极度关注的话题。《传媒生活》特意组织一组文章分析这一问题,其中就有曾教授执笔的《并非孤立的新闻事件》一文。文章刊发之后,在省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其后,我与他有了更多的交往。当然,他也成为《传媒生活》的常客,差不多每期都有他撰写的论文、时评或者新闻精品力作分析等,极大地丰富了刊物内容,提升了刊物的品格。

曾庆江现于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任教授,在海南省内算是十分年轻的传媒理论工作者。然而,一与他交谈,就会惊讶地发现,他“开谈惊四座”,不仅显现出他的学识丰厚、学养很深,而且少有高楼深院那种学究作风,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所从事的理论探索与著述,观点新颖、独特、老辣,十分接地气,因而可读性很强。近十年来,他曾经先后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新闻传播学著作4部,分别是《波光声影过眼录》《新闻佳作赏读导引》《媒体平衡论》《电视作品论》等。凭这些学术论文及专著,使他在省内新闻界、学术界声名鹊起,而且在国内传媒界都颇有影响。

写人仅使两笔,事业需用一生。曾庆江曾经对笔者说,经营文化,尤其是经营新闻理论学术研究,是在经营自己的新闻竞争力,甚至可以说,也是在经营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了。这是不可不面对而又不能接受的真实:劣币驱逐良币,娱乐驱逐严肃,情绪驱逐理性,姿态驱逐思想。尤其是在新闻学术界,利用经营学术与著述进行获利之风不断刮起,学术抄袭、“克隆”之风也时常见诸于媒体。从事学术研究与著述之“名声”也就平添了许多名不副实的因素。当今满大街都是“大师”“学者”“专家”之类,且凡是有人挖空心思弄成了一个“家”,往往会冠上“著名”之称,这使许多专门从事新闻理论学术研究与著述之人士无所适从。往深层次来探究,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人的价值观、义利观、审美观也跟着改变。但是,曾庆江却万变不离其宗,他没有把新闻理论学术研究与著述当成一个人“名声”所铸的符号,而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理论学术研究,并努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对接,充分表现了一种气魄与气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从事理论学术研究与著述的人,如果怀有对新闻事业的诚挚之心与热忱之爱,对民众的疾苦持有正义与担当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艰苦深入的探讨与实践作风,就一定会在新闻事业上实现自强并有所建树,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曾庆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新闻理论学术研究,看起来似乎很玄很枯燥,其实不玄更不枯燥。自从执教于大学讲坛以来,曾庆江从来就没有偏离过新闻理论学术研究。他并不满足于照本宣科那一套,他所遵循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个人的境界是被不断磨练出来的。从事学术理论研究是十分讲究学养的,若是底蕴不给力,登台执教,或是研究理论,可能效果就要打折扣。从他的谈吐中,笔者就可以感受到其神采与“书卷气”的迷人之处。从生命的意义来讲,这也是在不断地克服教条思想,获得前行力量。从事学问研究的人其气质与底蕴是由连绵不断的学习、实践而潜移默化养就的。曾庆江有了如此“气质”,养成了一种虚怀若谷之气,胸襟宏放:既学习老前辈的,不断站在老前辈的肩膀上;也学习新生代的,虚心学习他们的锐意创新精神;甚至,他也广泛涉猎国外新闻理论与经验,由此使他的研究能在由内到外获得了助推力。他的许多学术论文,既能“登高望远”,也十分接地气,深入浅出,视点甚高。比如他的“关于新闻歧视报道的反思”,“关于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思考”,“关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点与平衡”,“关于依法治媒与道德操守的建立”,等等,旁征博引,综合运用,重点突出,旁枝逸出,往往会使读者耳目一新,如指点迷津,也如雷贯耳。“庾信文章老更成”。在当今,有的人是“未富先老”,而曾庆江是“未老先富”。这种“富”并非指物质上的富,特指他于精神上、学识上的“富”。曾庆江是一个年轻的学者,书生上阵,出手不凡。一介学者表现得如此“霸气”,令人感到折服。

做理论学术研究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一种发现力。新闻理论研究并非是独门绝技,秘不示人,而要获得其奥秘,就必须以创新精神去探索、去研究,从而获得真知灼见。由此,把创新精神贮足于自己的情绪之中,化为一个并不轻松的新闻生命依存方式,醉身于“新闻创新研究”的旅程之中。在这方面,曾庆江所做到的是,认真面对一个新的舆论生态和政治、社会格局。

奇思异想是人的精神财富之源。他的许多新闻理论研究观点,立意新颖,一经提出,就不胫而走:有时候具体中肯,有时候剑走偏锋,有时候淡定平和,有时候深刻冷峻。他说,搞新闻理论学术研究,不能只是为了对应大众的智力模式和审美偏好,否则,就是“把栏杆拍遍”,也只能是无奈的自嘲。

曾庆江的新闻理念赋予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新闻观。通览他的许多新闻学术论文与专著,就可发现,其立体新闻观就值得称道。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几大类观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对接。从实践中抽象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相应的实践。二是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合理处理“大”与“小”的关系。不追求宏大叙事,从细微处入手,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多角度切入问题实质,分别从媒体本质、媒体形式、媒体内容、媒体价值和媒体理念等多个层面来构筑“平衡论”的体系。四是立体审视媒体发展实际,聚焦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共同问题,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在他众多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著述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媒体平衡论》一书。

求是、求真、求正、求新,是这部著作的特点。《媒体平衡论》在将近30万字的篇幅中,他既没有像一些学者一样掉书袋,进行皓首穷经的纯理论研究,也没有像一些自命“媒介军师”者提出若干大而无用的空洞建议,始终秉承理论和实践密切对接,做到学以致用。这部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从常识入手,关注媒体发展实际。《媒体平衡论》选取了新闻传播学理论界和业界常见的25组进行剖析。这25组

,或者是意义相近、关联甚大的,比如“真实性/时效性”“时新性/时宜性”“知名度/美誉度”等;或者是对应的两极,如“传者/受者”“正面宣传/负面曝光”“新闻竞争/新闻合作”等;或者是现实生活中明显存在矛盾的,比如“社会伦理/媒体伦理”“新闻价值/新闻政策”“有偿新闻/新闻的有偿性”等。这些统统被作者纳入视野,进行深入思辨,一方面深化了读者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性关系,最终指向了媒体实践:既有理论的厚重,又有对媒体实践密切的关注;既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理论爱好者的案头研习著作,也可以作为媒体从业者的操盘指南。因此,这部著作,从内容上看似乎比较浅切,但是相关论述却相当深入,将理论阐发和实践运用很好对接起来。这部耗时六年的著作真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则艰辛”!这25组

,都是从最基本的概论出发,触及到新闻传播学最根本性的话语,却又不人云亦云,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纳新闻业界的实际表征,收放自如,层次鲜明,使得理论研究十分接地气,打破了“新闻无学”的论断,使得“新闻有学”站得住立得稳。

其二,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相扣,体现出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媒体平衡论》聚焦的是25组,每一组可以单独成篇,彼此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多大的关联性。这看上去似乎犯了学术著作的大忌。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发现这25组[1]

却又通过“平衡”这一

串联起来,体现了结构上的精巧性。通过“平衡”来结构全篇,绝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处处着眼于媒体发展实际情况而论,因此结论是让人信服的,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平衡有术”。当然,有时候作者并不完全纠结于“平衡”二字,而换了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论述“新闻策划/策划新闻”这一节时,作者提出了“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主动性”,看似与“平衡”无关,但是其内核还是“平衡”,即一方面肯定了“新闻策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否定“策划新闻”的某些合理性,可以说是理性又客观,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术”当然不是权宜之计,更应当是新闻传播业务长足发展的立根之本。这就使得“平衡有术”立足于客观,着眼于实际,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因此,作者在书中大声疾呼:“为了新闻传播理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我们需要将平衡进行到底。为了新闻媒体实践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将平衡进行到底。只有把握好平衡性,媒体才能更加良性地运转。只有把握好平衡性,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守望者的功能。只有把握好平衡性,世界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我们把平衡进行到底。”

其三,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下,有不少研究者为稻粱谋,堕入了“为研究而研究”的自说自话状况,这样就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对接困难,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新闻理论界和新闻业界也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一方面,新闻理论界新作迭出,但是理论研究者往往对业界进行抱怨,认为业界没有吸纳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新闻业界认为理论研究者的成果并没有击中媒体实际,对媒体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长此以往,新闻业界和新闻理论界互不来往,各干各的。《媒体平衡论》就尽力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著者有媒体操盘经验,对媒体的甘苦心得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知,因此论述问题往往能够一语中的。其次,著者秉承着社会责任感,努力从媒体功能定位去思考媒体现状,认为媒体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采取创新手法去适应新媒体大融合之势”,等等。从创新的角度进行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就显得理性而真诚。对于媒体存在的问题,曾庆江也有着深深的忧虑,但是他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若干接地气的建设性意见。《媒体平衡论》一书除了观点新颖、深刻,其语言老练、独到,结构严谨、有力度,也有哲理性,力避大而不当的宏论,这也是作者的丰富学识和为文功力所致,从而更能够被业界认可。

可以说,《媒体平衡论》一书,通过作者自己常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注,向大众证明了“新闻有学”,也证明了“平衡有术”。

[1]曾庆江.媒体平衡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90.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G21

A

1004-700X(2016)05-0077-03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