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一个“重” 聚焦一个“人”
—创新重大活动报道的视角选择

2016-11-27文/颜

中国记者 2016年5期

□ 文/颜 芳



紧扣一个“重”聚焦一个“人”
—创新重大活动报道的视角选择

□ 文/颜 芳

内容提要 重大活动报道处于舆论场的较高层次,集中体现着媒体和记者的报道水准,是媒体竞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场。做好重大活动报道,需要对活动背景和时代风云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站位高远,聚焦人物,抓住细节,以传达中心要义。

关键词视野 人物 细节

颜芳《新华日报》记者通联部副主任

重大活动报道,堪称媒体竞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场。其报道水准,体现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党报彰显权威特质,提升影响力的机遇所在。近3年,南京先后承办国家公祭、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亚洲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活动,笔者有幸参与这些重大活动报道,发表通讯四十余篇,不少稿件被广泛转载,社会评价较高。历次实践丰富了笔者参与重大活动报道的经验,现梳理总结,愿和业内同行分享探讨。

一、紧扣一个“重”,站位高远把脉大局大势

重大活动,往往蕴含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大局大势,处于舆论场的最高层次,对其的报道和传播是营造舆论氛围的关键。做好重大活动报道,首要就是紧扣一个“重”,大事就要往大处用力,视野开阔,站位高远,把好分寸,用思想的含量铸造报道的分量。

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举世瞩目。2015 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这是我国第二个公祭日。第二天,《新华日报》推出四个整版《国家公祭》封面特刊,二版封面是笔者采写的仪式现场侧记《铭记历史的伤痛凝聚和平的力量》,全文被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门户网站转载。在接到报道任务后,笔者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公祭仪式现场的报道中传达出国家意志和全民情感?以这样的定位,侧记三个小标题“这一刻,黑衣白花静默无声”“这一幕,唤起对和平的坚守”“这一年,对话历史凝聚力量”,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分别呼应“铭记与缅怀”“责任与未来”“忧患与奋进”三组关键词。行文中人物转换、情感变化都紧扣中心,做到形散神聚。

报道重大活动,要有强烈的背景意识。把采写对象置于宏大背景中,置于时代的坐标系里,才能更好地凸显活动、事件的意义。南京青奥会是我国城市第二次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城市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高规格亮相。从筹办到举办,在前后持续4年的跟踪报道中,笔者采写青奥稿件近百篇,其中深度报道30余篇,见证并记录了南京青奥的各个重要时刻。在青奥重要报道中,笔者将南京青奥放在体育、中国、南京三个维度上来考量,思考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进程中,在南京的城市发展中,南京青奥所承担的使命及要发挥的作用。《年轻青奥,期待迎来“成年礼”》《用青春激活城市梦想》《办青奥,南京在成长》……这些稿件诠释了“为世界追梦少年,刻上南京印记”“从南京,读懂更多的中国梦”“城市的内涵在提升”的主题内涵。

青奥总结表彰大会,笔者视之为对城市承办青奥的一次深入思考。刊发的稿件《南京将青奥财富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圣火虽已熄灭,滋养深远绵长》赢得多方认可。这篇稿件和当下社会的担忧和疑问紧密契合,紧扣“新一代的担当”“城市内涵”和“国际传播”这三大关键词,以具体事例、翔实的数据回答了3个问题:未来一代能否挑起国家大梁?办青奥给南京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南京的国际影响力是不是由此得到提升?正如标题所言,青奥的影响,绵远深长。文章旗帜鲜明,以鲜明的思辨性色彩为青奥报道划上句号。

2013年8月,南京举办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把这场运动会放在整个亚洲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照见新一代运动员与上辈不同的特质,可以发现体育竞技面临的挑战,可以感受到体育理念的转变。在采访了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后,笔者发文《亚青会折射体育新理念——世界大比赛小,人生大奖牌小》,文章标题即为主题,开宗明义,分别从父子兵团父女兵团的变迁、中国教练风行亚洲、独子一代的选材困境这三个视角,提出中心论点:比起人生和世界,比赛和奖牌只是小事这一体育界新潮流。

二、从人物入手,实现资讯、价值和情感的交融

再重大的事件,再宏大的主题,再深远的意义,都要通过人物来体现。大事件是由一个个人的经历组成的,无论大人物,还是一个个小人物,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评价者。描写他们的状态,释放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感受,是重大活动报道的基本要求。

在《铭记历史的伤痛 凝聚和平的力量》这篇侧记里,短短20分钟的公祭仪式,出现在文中的人物有12位,其中11位是仪式现场人物,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抗战老兵、日本民间团体代表、小学生、抗战文物藏者、抗战史研究者。将国家公祭仪式落实到这一个个具体的人物身上,通过他们的感受与思考,呈现仪式进展,传递价值,表达情感,是这篇报道最突出的特点。

资讯、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层次。2015年虽然是我国第二次举办国家公祭,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重大仪式本身的情况,依然是这篇侧记承担的首要功能。公祭仪式议程有5个环节,依次是: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时鸣放警报,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领导讲话,南京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撞响和平钟,放飞和平鸽。从敬献花圈开始,人物推进仪式展开。“继而《安魂曲》响起,踏着低缓、哀伤的音乐,1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礼兵抬着8只大花圈缓缓前行,在亲历者的记忆中穿过,在人们的思念和祈福中穿过。惨痛的历史再次在夏淑琴脑中浮现。”选择夏淑琴,是因为夏淑琴是一位新闻人物,是世界闻名的南京大屠杀证人。2014年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她作为幸存者代表,和习近平主席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站在第一排的黄佳乐小姑娘感到心里酸酸的,直想流泪。”在当时的仪式氛围中,在场者,包括孩子,很多都眼眶湿润。小学生湿润的眼睛,更能体现无论经过多长岁月,践踏人性底线的暴行依然刺痛人心。

“媒介即信息”,这信息既是丰富的事实,更是价值观和情感。对侵略暴行的强烈谴责,对和平的坚守与呼唤,这些同样需要通过人物来完成。日军屠城,当年只有两岁,离致命枪杀只有毫发之差的傅兆增老人,绑着沙袋训练、坚持学习抗战史的礼兵郭凤通……他们承载着历史价值观;日本姑娘大石未央万里迢迢赴宁参加公祭,纪念馆老馆长段月萍和日本松冈环女士相拥而抱,藏族小伙罗尕机心怀祝愿撞响和平钟……这些人物更多地体现人类的良善价值。

鲜明的价值导向,还体现在文章第三部分——“这一年,对话历史凝聚力量”。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举世瞩目。过去的2015年,国家公祭给南京给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带来的变化,体现着公祭的价值和意义。从民间博物馆馆长、历史研究爱好者到文物收藏者以及史学专家,他们的叙述多角度表现人们对那段历史认识的深化。

20分钟有多长,长可以是一部历史,短到只有一个个瞬间。要在20分钟的仪式现场,呈现资讯、价值、情感三者交融的厚重感,离不开事先做足功课。人物的选择,采访,需要做大量准备。为此,笔者提前一星期进入状态,从各个渠道搜寻线索。

重要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其言行,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在青奥的筹与办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是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笔者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采访,采写巴赫报道5篇,比如《他总是在笑,并且让别人也笑》《南京青奥将为北京申奥加分》《南京青奥,树立了一个典范》等稿件表现了巴赫的性格特点,传播了他的重要言论,积极回应了社会关注。

三、抓住细节,让重大活动变得“柔软”“亲切”

重大活动传播重大主题,需要响鼓重槌,但不能失之于空洞说教。从细微处入手,从细节着笔,容易让重大活动变得“柔软”,让重大主题变得“亲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中心要意,往往更易被读者接受,令人印象深刻。没有细节的事件是空洞的,没有细节的人物是抽象的,挖掘那些打动人心、表现力强的细节,是记者采访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决定报道质量的关键。

2014年4月30日,南京青奥火种采集仪式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行,这是继北京之后,奥运圣火第二次为中国城市燃起。对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新华日报》通过消息+通讯的形式,全面展现这一属于南京的辉煌时刻。其中通讯《青奥会把传播南京形象的种子撒向世界——奥林匹克运动进入“南京时刻”》是国内媒体唯一大篇幅介绍采火现场的报道,这篇2000多字的通讯细节饱满,从多个角度记录远在希腊进行的这一重要时刻。如,当地女生用中文打招呼、希腊专门为南京青奥取火编排舞蹈;在希腊神圣而古老的仪式中,在场观众不时听到“南京”;火种成功采集后即出现的一片乌云,全场一片小骚动,当地人直呼“南京好运”;雅典商场售货员被青奥徽章吸引,亲切地打招呼……所有这些细节,无不强烈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融,再也挡不住,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好的报道要能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中国第二次举办奥运赛事,人们好奇的是:继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其它城市如何举办世界性大活动?世界对南京青奥的反映及评价如何?临近青奥开幕,笔者就意识到,青奥报道要聚焦这些重要问题。

以三篇稿件为例,分别是《黄昏,青奥村安静了》《媒体中心的子夜》《他们,伴着青奥的星辉在飞》,可称为“青奥三部曲”,表现了3个不同时段、3个不同地点和不同人群的“青奥经历”。“黄昏”篇,是青奥村全景式扫描。千余字的篇幅里,有医疗中心、宗教信仰室、团长例会大厅、健身房和洗衣房。每个地点,有场景,有人物,有动作,行文追求画面感。“阿訇说,礼拜室都是24小时开放,夜深了,他就睡在礼拜室的地板上。”“侧面看,椅子像线一样直。从高处看,一排椅子却高低不同。这些椅子是从各酒店租的,高低,大小难免有所不同。”“男孩子们实在手痒难耐,青奥村只好听任运动员把球从训练馆拿出去玩。”“烘干机数量少,大部分运动员将衣服带回宿舍晾干。”……这些细微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却分别对应着青奥保障、文化包容、节俭青奥、快乐青奥、绿色青奥。寥寥数语点到为止,却让青奥这一奥林匹克赛事新成员的形象跃然纸上。

《媒体中心的子夜》和《他们,伴着青奥的星辉在飞》,分别对准了媒体中心的外国记者以及青奥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筑梦之塔团队。“小伙子的声音特别大,整个工作间都是波兰语,只是没人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空中的威亚,长300米,高60米,钢丝像弹簧一样,上面的人稍有动作,便晃动不已。”“我们往上冲的时候,身体呈20度角,双脚往上空迈步,昂扬向上。”这些群体也许不是青奥的主角,却极其投入,每个细节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辉,诠释着青奥的要义。

抓住细节,营造氛围,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尽可能追求行文的整体意境,能为报道增色不少。新闻报道虽不是文学,但一样是文字的作品。好的文字一定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所谓踏花归去马蹄香。《铭记历史的伤痛 凝聚和平的力量》,写国家公祭现场,文章第一句就是“又到‘12·13’,南京全城凝重。”全文从头至尾都自觉在这一基调笼罩下着墨,如 “国家公祭”的条幅,黑底白字,如黑衣白花静默无声 。《他们,伴着南京青奥的星辉在飞》写青奥“筑梦之塔”团队,文首是“一声令下,五位少年像哪吒腾空而起,直冲夜空。”文末,“抬头仰望,5位少年点亮漆黑的天空。”首尾呼应,以动作始,动作终,情景交融,有韵外之致。《黄昏,青奥村安静了》更多注重景的描写,“黄昏时分,白天的热闹渐渐退去,夜晚的狂欢还未到来,路灯刚刚点亮,青奥村安静了。”文章描写了多宗教信仰室淡淡的香味,健身房的灯火通明,村口音乐这些细节,语言本色自然,营造出青奥村黄昏时分独有的意境,达到新闻主旨润物无声的表达效果。

编 辑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教育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