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隋朝开国功臣高颎

2016-11-26刘苏闽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杨坚隋文帝魏征

刘苏闽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试论隋朝开国功臣高颎

刘苏闽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颎是隋朝开国第一功臣,他一生辅佐文帝、炀帝两代君王,是隋朝上层领导集团的重要人物。从助文帝代周而立创建隋朝基业,到最终平灭陈国;从镇守边疆抵御突厥侵扰,到身居中枢开展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从曾经位极人臣,到最后家破人亡,高颎的一生是极其精彩而又悲壮的。本文主要对高颎在隋朝政权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展开论述,然后试图找出导致这一人生状况的某些原因,最后对高颎作出一个简要而公正的个人评价。

高颎;开国功臣;贡献;结局;性格

1 引言

在历代政权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不乏能臣良将,而文武全才者则是屈指可数,高颎则是其中一人。他是隋朝开国第一功臣,为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的信任和赏识,曾赞其“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①然而,能臣良将多无好结局,高颎亦是。本文就是想对其人生起伏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引发其人生辉煌与黯淡的症结所在。

2 高颎对隋政权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2.1 辅佐杨坚夺取政权

高颎,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②,十七岁时就以平齐之功而拜开府。北周大象二年(580),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静帝即位。此时,左丞相杨坚开始专权,企图代周而立,行篡位之事,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人才支持和策划,而杨坚也深知高颎的个人能力和谋略天赋,很想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为己所用,于是便派杨惠去传达其意思。也许高颎也早就属意杨坚,因为北周自宣帝之后就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很难实现武帝时期的宏远目标,而杨坚所组成的新的政治集团则有很强的活力和政治前景,对宣帝以来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取而代之,获得国家整体新的发展。即使其知道杨坚有篡位之意,而为了天下,他也顾不得其它,欣然回答道,“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③随之,高颎被封为相府司录,开始了其在杨氏政权下波澜壮阔的一生。

正当杨坚在为代周而立之事进行准备的时候,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开始起兵对杨坚的专权进行讨伐。于是“高祖令韦孝宽击之”④,但是“军至河阳,莫敢先进。”⑤杨坚在发现诸将没有统一的指挥而难以协同作战之时,先后让崔仲方、郑译和刘昉前往去监军,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只顾自己利益和地位的寄生官僚,绝不可能为别人而将自己置于危难境地的,因此都以各自的理由加以推脱。而高颎则在此之际主动请行出任监军,并很快在其带领之下先将尉迟迥的叛军击败于沁水之上,然后决战于邺城之外,将其彻底打败,完成了平乱之责,同时这也为杨坚登上帝位扫清了一大武力障碍。也正是在这一次的平叛之战中,杨坚对高颎更是刮目相看,同时开始更加信任和倚托他,这也是他之后辉煌政治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此战,高颎升为柱国,封义宁县公,同时升任丞相府司马,至此确立了其在杨氏政权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

也正是在高颎的一系列谋划和帮助之下,杨坚很快清除了登帝道路上的障碍,并于北周大定元年(581),废周立隋,是为隋朝。高颎也随后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从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2.2 改革弊政,创新制度,恢复国力

杨坚虽然继承了北周的政权,但同时也必须面对其政权内部的矛盾重重,然后加以改革,才能重新使其焕发青春。高颎在这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就有责任和义务去辅佐杨坚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国力的恢复和发展,当然他也展现出了其很强的执政能力,采取了一系列的为政措施,为隋朝国力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2.2.1 政治建设贡献

(1)法制建设方面

开皇元年(581),高颎和郑译、杨素等一起奉命修订新的刑律,其“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⑥,在完成之后,奏请颁布实行。其修订的新律,废除了原有的枭首、轘身及鞭刑等刑法,减轻了徒刑,同时还取消了一些“楚毒备至”的讯囚酷法,比如压踝、束杖、鞵底等。新律改变了旧律中很多残暴的刑法,体现了更多的宽仁思想,当然这也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因为此时的隋朝已经没有必要去通过严刑峻法进行国家统治,只有为政以德,宽仁治民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欣欣向荣。

(2)都城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认为长安旧城自西汉定都以来,屡经战乱,现已凋敝不堪,必须建立新城才能适应新的发展。于是让高颎作为营建新都的大监,而高颎也自然是不予余力的为新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致“制度多出于颎”⑦。与此同时,相配套的官制和行政制度也在高颎的主持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这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为隋唐以来长安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隋朝政权的稳固和国家一统提供了制度保障。

2.2.2 经济建设贡献

虽然北周灭了北齐,之后杨坚又以隋代周,但是在山东一带仍然承袭着北齐的很多政治陋习,豪强大户投机取巧,使很多贫民沦为其荫户而无实际编户,官吏徇私舞弊,另外很多自耕农为了逃避官府繁重的租赋徭役,有的在国家规定的服役年龄上弄虚作假,冒充为老人或小孩,有的则干脆隐瞒户口。而以上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得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困难局面下,于开皇五年(585),高颎向杨坚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即“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通过这两大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防止了农民逃税和抑制了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劳动人口,使得国家赋税日趋合理化,解决了原有的国家财政困难问题,同时为之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相应的财力基础。杜佑在《通典》中评论道:“设轻税之法,浮客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⑧。

2.2.3 军事贡献

在隋文帝杨坚代周而立创建隋朝后,由于政权初立,尚未稳固,于是北方的突厥时常南下扰乱隋朝边境,严重威胁着新生的隋政权,于是“高颎奉诏镇守边塞”⑨。开皇三年(583)八月,高颎出宁州道,与诸将分道击突厥,并取得重大胜利。在其镇守边塞之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防止了突厥的侵扰,为隋朝国家政权的稳固提供了军事保障。而隋文帝对其贡献也是十分肯定的,“及还,赐马百余匹,牛羊千计”⑩。

除了其自身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外,他也注意举荐军事人才,比如后期在伐陈中的主要大将韩擒虎和贺若弼就是其推荐的。

2.3 攻伐南陈,实现统一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政权之后,国家并不是完整统一的,在江南仍然存在着偏安一隅的陈国。而经过了建国之初几年的休养生息与国家各方面改革创新,隋朝的国力日趋强盛,隋文帝也开始着手去统一全国。而在这时,南朝陈宣帝去世,满朝大臣都觉得应该趁陈宣帝去世而举兵伐陈,而“颎以礼不伐丧”。当然他并不是觉得不应该攻伐陈国,而其实是他看出了此时伐陈时机尚未成熟,因为隋朝国力虽然有所恢复和增长,但是要想凭此之力一举吞并倚靠长江天险的南陈还是有点困难的,同时加上北面的突厥虎视眈眈,这时贸然出兵存在着众多风险,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才以礼不伐丧为由,暂停对陈国用兵。而为了完成攻灭陈国,实现一统的愿望,他也向隋文帝杨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根据南北两岸农田收割的时令不同,在陈国开始收获粮食之际,隋朝可以征集人马假意放出消息要去讨伐陈国,而陈国必定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这样子就使得陈国错过了收获的季节,而其实隋朝并不需要真正出兵,来回三次,陈国就会觉得这是在骗他们而不加以防备,就在这时候再在出兵讨伐就不会在费多大力气。另外根据南朝的居住环境和存储方式的不同,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派人去火烧他们的茅草房屋,在他们修好后再去烧,久而久之,陈国的国力就会慢慢被消耗干净”,隋文帝杨坚觉得很有道理便加以采纳实施。

最终于开皇八年(588),时机成熟之际,他被任命为晋王杨广的长史,同时“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当然他也是不伐使命,在其参谋决断之下,各路隋军势如破竹,于开皇九年(589)攻陷建康,平灭陈国,再次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实现了前人追求了两三百年的统一之梦,同时也为隋朝之后的国家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政治大环境。高颎也因此“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赐物九千段,定食千乘县千五百户”,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3 政治生涯的悲惨结局

正所谓物极必反,人亦是如此。当然高颎也早就知道位极人臣之后,必然会招致很多灾祸。并曾经几次上奏请求让出相位,但是那时候杨坚对其还是很信任的,并极力挽留和庇护。可是他一旦失去隋文帝的庇护,那么他也就走向了政治生涯的末路。

首先是涉及更换太子杨勇一事,高颎本身极力反对,这就让隋文帝内心很是反感,再加上之前执政过程中,得罪了大量权贵人物,比如汉王杨谅和独孤皇后等人。在这些人物的挑拨之下,使得隋文帝杨坚和他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向破裂,并最终被其贬为庶民。

之后虽然被隋炀帝重新启用,但是在面对隋炀帝的一系列好大喜功的政治措施之际,开始不断进谏,但都无济于事。于是之后私下开始对其他大臣倾吐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言论,而“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就这样落得了一个不得善终,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4 高颎的为人性格分析

高颎本身并非什么豪门望族,亦非下层寒人,这就使其没有受到门阀官僚士族太多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之前专门谄媚于皇权而获得权势和地位的寒人划清了天然界限,他身上所体现的正是那种原来十分可贵的士大夫精神。

4.1 为人执着,十分忠诚

首先从其接受隋文帝杨坚的邀请加入其集团的回话,即“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可以看出,其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十分坚定和执着的。同时从其自荐为监军以讨伐尉迟迥的叛乱,而“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可以看出,他是誓死来践行自己当初的诺言的,即为杨氏政权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然这也是其为臣志忠的一个完美体现。

4.2 以天下事为己任,不顾自身安危荣辱

在前文中所叙述的讨伐尉迟迥那件事来看,那时高颎是自己请命担任监军的,在讨伐过程中也是尽心尽力,并最终实现了对尉迟迥叛军的剿灭。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高颎并不同于那些之前的官僚贵族,他是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安定,自身安危是可以先放在一边的。

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他那些性格品质和人生信仰促使他逐步走向人生事业的巅峰,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由于他那耿直至公的人生态度和性格,使他之后面临了一个凄凉的政治生涯悲剧。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颎从担任丞相府司录到最后位极人臣这段时间里,他对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人才的引荐,国力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隋朝最终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其执政的这二十多年里,“朝野推服,物无异议”,使天下获得大治。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个人性格和品质,也为此而付诸了一生的努力。可以说他的这个为公至上而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的品质是极其珍贵的,尤其是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更是如此。这一品质和性格是他走向人生巅峰的基石,同时也正是由于它,使得他与当时的皇权执掌者慢慢发生背离,最终导致了一个悲惨的人生结局。这样的结果也许他早已料到,只不过他那样的性格使得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罢了。

当然历史是公正的,“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他对杨氏政权的忠诚可谓无以复加,他对隋朝天下的贡献可谓不可估量,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但对于当时的高颎而言,不得不让时人觉得哀怨叹息。这也许就像历史不断循环的哀殇,即使悲凉,也有人为之倾醉。总而言之,高颎不愧为隋朝开国功臣第一人。

注释:

①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1页。

②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79页。

③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79页。

④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0页。

⑤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0页。

⑥ [唐]魏征:《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中华书局,1973年,第850页。

⑦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0页。

⑧ [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中华书局,1988年,第907页。

⑨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0页。

⑩ [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高颎》,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0页。

[1]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刘苏闽(1993-),男,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唐宋史。

K241

A

1672-5832(2016)02-0151-02

猜你喜欢

杨坚隋文帝魏征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先下手为强
隋文帝:我丑我怕谁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直谏诤臣
——赵绰
隋文帝造字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