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域下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工作者管理人员以人为本

马 涛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22)

“以人为本”视域下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马 涛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22)

当前,我国高校所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校际之间竞争压力增大,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期望值高,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等方面。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教育管理工作要适应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大众化教育发展,解放思想,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瓶颈”问题。

1 目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

1.1 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学校制度支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在目前高校评价指挥棒作用下,高校一直存在着“重教学、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在学校发展和科研上水平方面,对教育管理人员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其完全是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对人员的编制管理、职业技能培养不够重视。由于在学校最高层面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和支持,因此教育管理人员相应的培养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职称职务机制等建设不足,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2 人员相关理论掌握不足,竞争创新意识不强。

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外在因素。但在现今,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人员整体理论能力掌握不高,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成规定制的工作,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知识培训,更谈不上具有专业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性实践。长久以来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方向的不明朗,教育管理研究缺乏创新性,这种滞后性局面很难满足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需求。

1.3 思想固化,服务意识薄弱

由于长期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行政权力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科研、教务等行政部门拥有评价工作的管理权力,实际控制着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运行,教育管理工作者权力薄弱。行政部门仅将教育管理者作为实施其规章制度的一种工具,教育管理工作只是强制的行政手段,这种工作理念使教育管理工作者丧失了发展的积极性,导致他们行为价值并不是取决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而是取决于与行政的符合程度。

2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就是把教育管理工作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符合实践的工作方法,有效满足教育管理工作中人的多方面需求进而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2.1 人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的肯定。

它既强调人在教育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性,树立管理为人所用的思想,对于发挥教育管理工作者努力工作的能动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说,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是使教育管理工作者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确立教育管理工作者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弘扬他们的主体性。

2.2 一种以“人”为工作理念的价值取向

强调教育管理工作要恪守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人,就是尊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不同层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独立人格、科研需求、能力差异、尊重教育管理工作者个人发展要求;解放人,就是指评价工作要不断冲破一切束缚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教育管理工作者塑造成评价工作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完整地讲,即在人的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在人的社会关系上,就是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关怀其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工作人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教育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合理合法权利,尊重其自身与不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差异,尊重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的个性和独立人格,不断满足其的基本需求。

2.3 一种以“人”为标尺的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教育管理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坚持运用客观理性的评价尺度,而且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标尺,要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共性和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另外,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相关激励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践证明,制度不仅可以发挥约束规范作用,还可以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动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3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对策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到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上,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人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1 以相关制度为突破口,转变认识与观念。

教育管理这一实践活动其主体应该是人,规范此项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只是一种活动手段,而不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教育管理应该是未来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正确定位教育管理队伍,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队伍在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给予政策保障。充分尊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价值与个性、自由与权利。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同样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更是与其他人员一样具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与人格,切不可因为工作性质和分工的不同否定其价值与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适时修改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建设好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教育管理岗位上,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保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发展。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各个环节中最基层的实践者、管理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的教育管理人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3.2 以培训为抓手,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整体理论素养

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学习培训这个手段,面对不断发展的知识信息世界,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事务性工作,更应该成为激励学习的引擎。要充分相信教育管理人员,充分相信其自我实现的潜能与能力。学校既要鼓励教育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升计划,也要支持他们加强相关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专门化和专业化工作,教育管理人员亦是专业工作者。他们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拥有专门的和专业化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能够胜任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要开展教育管理人员要系统培训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学习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尤其是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等知识与理论,以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这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学习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领导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学理论与学派,综合应用这些管理学理论,夯实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识与理论基础,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与水平。最后,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理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人的工作,涉及人际关系问题。

3.3 以提升服务意识为纽带,做好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来实施教育管理工作,要改变传统行政式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者主动提升工作的服务意识,变让我做为我要做,也只有服务意识提升了,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做得好做得实。高校应坚持一切为了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切服务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找准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途径。加强高校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环境与氛围,强化教育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以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和服务学生的发展。

马涛(1983— ),男 ,汉族 ,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政工师、研究实习员,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研究等。

G312

A

1672-5832(2016)03-0261-02

猜你喜欢

工作者管理人员以人为本
关爱工作者之歌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