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6-11-26何婉祯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仁学修己孝悌

何婉祯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00)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何婉祯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00)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人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孔子仁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者爱人;修己以敬,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学;孝悌;和谐

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之中,“仁”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儒学就是仁学。但是,孔子虽然对“仁”进行了有深度的诠释和倡导,使其有了较丰富的内涵,但却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其内容十分广泛,对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孔子“仁”学的基础——修身

1.1 仁者爱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哲学问题的,作为儒家的理论核心的“仁”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人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理想。因此,孔子的“仁”学被许多人看作是“人学”。既然“仁”存在在人身上,可以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来得到实现,那么只有关注人身存在的状态何意义,才能达到儒家所谓的“修己以安人”的目的,才能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所以说,人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提高人的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实现“仁”之根本在于孝悌。(《论语· 学而》)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有若的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也就是说孝悌是道德的出发点,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类的一切更高层次的情感,都应是从孝悌开始的。这种感情,根基于人们的血缘关系,每个人,稍谙世事,就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无法割裂的情感,人类的一切更高层次的情感,都应是从孝悌开始的。

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论语· 学而》孔子曾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弟子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做事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的去爱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修身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论语》中,孔子把仁爱分为“恭、宽、信、敏、惠”,他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说:“恭则不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是不会招致羞辱的。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伸手不打笑脸人”。仁爱,是在内心的恭敬,从一己之身上讲是恭敬于人,从整个国家来说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国家形态,我们由恭敬出发,对这个世界,我们会有眼中的美好。 “宽”,也就是孔子对学生讲的“其恕乎”。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孔子说,宽就能够得众。“信”,一个人不是说宽容随和就够了,你要做事,这个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一个有信誉的人在今天的公民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这并不一定是古代的君子之德。“敏”,做到信之后,还要做到敏,要发挥你的才智、敏捷行动,用孔子的话说,敏则有功。一个人只有敏捷才能建立功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个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你不必说得太多,而真正赶紧去做。“惠”,就是以恩惠之心宽厚他人。惠则足以使人。一个能够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够领导他人,因为他使唤得动所有人。即是孔子说:什么是仁?“恭宽信敏惠”,这5点你都做到的话,你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

1.2 “修己以敬”,“克己复礼”

相对于“仁”的道德诉求而言,孔子更多地谈到如何践行的问题,也就是“为仁”的方法。

首先,“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论语· 雍也》)。就是说“为仁”的方法在于从我做起,推己及人。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颜渊》)其中“克”意指克制、约束,“己”指每一个个体本身。孔子认为只有在现世生活中不断规范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才能达到“仁”的要求。所以,实现“仁”不假他人之力,而是凭借自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仁,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可见,孔子强调人的自我修养,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能约束自己,在他所身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向周礼的回归,达到“仁”的境界。这也是儒家强调“内省”的一个过程,是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大学》中所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必须把个人的修养看作是一切的基础。若是丧失了基础,那么所谓的上层皆是空中楼阁。

其次,由近及远,由己推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行为标准即为孔子所创导的“忠恕”之道。(《论语· 雍也》)曰:“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如果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成就,就要让别人也立得住,如果自己想要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拥有这样推己及人的胸怀,那便是仁人的作为了。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样的“忠恕”之道其实就是在强调真诚待人和宽以待人的精神,能够自我践行这种精神,便达到了“仁”。

1.3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是统治者要有敬德保民、施仁政的民本思想。“仁德”贯彻到政治,即是“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有道德,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用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政治上,孔子一贯主张对人民要实施道德的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胜残去杀”,主张“宽以待人”,提出“恭宽信敏惠”等等的主张,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孔子对人民的仁爱之情。

在孔子看来,“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只有用“礼”和“德”施于人,才能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才能使人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尊的意识,在自尊的基础上尊重他人。极端个人主义往往丧失自尊。个人主义横行的世道,不是协调祥和的世道。所以施德教于民是为政者不可忽视的任务。

2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和谐关系的营建

孔子的仁学并非是一种束之高阁、供人瞻仰称颂的玄虚之论,而是一种于现实有着积极意义的理论。在春秋社会中,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人们本应遵循的礼乐制度被破坏。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局势,孔子认为须重兴周之礼、乐。《论语· 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需要用礼来节制人们的。当然,如果是一种为了和谐而和谐的无原则的行为——只为稳定社会秩序而抹煞掉等级的区别,那也是不行的,故孔子所说的“礼”实为等级社会中的规章制度、纲常伦理。孟子所说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之五伦,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若能做到这些,则就达到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也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理想境界了。而孔子也始终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积极地奔走,《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百姓”终极情怀,也就是说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使得上层人物安乐,加强自己的修养使得所有的百姓安乐,进而起到改变社会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出发,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乐。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支柱便是孝悌观念,这也是传统家庭观念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内在本质,家庭中若实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么势必会引导整个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①。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家庭的和睦安乐,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儒者的和谐观强调作为社会主体的构成者自身的素质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正所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②。这种“相濡以沫”式的儒家和谐社会观,就是希冀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应像陆地上的鱼彼此用嘴巴里的湿气救护对方一样,相互之间保持一种相濡以沫的情谊,这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精神前提,如此,社会便达到了儒者所祈望的和谐。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极为紧密的,对此,古代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如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可以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立身处世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将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对于当代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②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

何婉祯,女,河北唐山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专门史。

B222.2

A

1672-5832(2016)02-0202-02

猜你喜欢

仁学修己孝悌
兄弟草原
病榻侍母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大变动社会与仁学的智慧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