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党员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6-11-26朱长旭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辽宁意识

朱长旭 杜 君

90后大学生党员现状及对策探讨

朱长旭1杜 君2

90后党员的在大学生党员队伍中的比例不断增多,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90后的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90后大学生党员的现状,并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90后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

大学生中90后的比例逐渐增多,同时90后大学生党员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党员中的主要力量,如何能够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使其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先进性作用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探讨90后大学生党员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现状

(一)价值观趋向功利,奉献意识淡薄

市场经济将追求利益是始终不变的原则,这造成很多人一味的追逐功利,甚至以可利用的价值来评判其自身的价值。校园中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将误导他们产生利益与金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的错误印象,而这将使他们对党的宗旨、信仰产生怀疑甚至抵触,造成部分大学生认为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只是在口头上讲,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和压力,进而学习的主要目的变成了如何使自己幸福、安逸而不再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趋于淡薄

90后大学生已经基本达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除少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家中孩子比较多的大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家中都极少参与家务工作,在父母面前享受这极高的地位。长时间的养尊处优产生的优越感,使他们习惯首先从自我出发,忽视他人的感受,做事情喜欢按照自我的意愿进行,不喜欢听别人指挥,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个性的独立,造成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变得薄弱,个体的独立活动难以形成集中的力量,最终导致党支部缺少凝聚力,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工作力和战斗力。

二、对90后党员教育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理论知识,提升分辨能力

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思想的冲击,很多大学生的主观思想都处于混沌的状态。教育学生如何在大是大非面前辨别是非、分清黑白,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一些高校的党课学习仍然采用照读书本,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追求新鲜感的90后学生党员无疑是鼓噪乏味的,长期的忍受不仅容易引发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更容易出现抵触的情绪,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有责任把握学生的心理,顺应时代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口味,逐渐培养他们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同时将理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渗透,通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的党员的分辨能力。

(二)倡导个性发展,提升服务奉献意识

引导90后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本身存在的张扬、独立、自我、依赖网络等个性及行为。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的转变十分必要,必须将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建设与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紧密的结合,开展丰富、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教育的科学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平台和空间表现自己。同样,要鼓励他们走入社会,了解校园外的世界,尽早的确立起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党员下乡体验生活,走进社区关注困难家庭,传递爱心等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激发90后党员的奉献意识,鼓励学生党员习得一技之长,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三)构建互联网平台,强化教育效果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形式。网络不受空间限制,其快捷高效、隐蔽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受到90后大学生的钟爱,他们乐于沉浸甚至依赖于网络世界。因此,我们要挖掘网络中的可利用资源,构建多样的网络教育平台,设立党建理论知识网站、支部的微信公众号、支部论坛等通过授课分享、考核等方式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及时事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图片、视频、录音等技术增加学习的生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阅读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提高整体90后党员队伍的理论素养的目的。

总之,90后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优秀代表,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建设和传承的历史重任的同时,又具有着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如何恰当及时地做好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有效地提高90后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出应有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更是传承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1]林媛媛,毕作庆.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研究[J].湘潮,2011(5):96~97.

[2]梁广东,郭海滨.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

(作者单位:1.辽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2.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课题号GXDJ2015-B005。

朱长旭(1983-),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杜君(1979-),女,汉族,辽宁盘锦,硕士,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辽宁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辽宁之光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