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学理论为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2016-11-26高晓飞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流向社会学流动

高晓飞

以社会学理论为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高晓飞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从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因素。

社会学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流向 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特点

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与分析手段,从该分析中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价值取向进行判断。从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地区、单位等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矛盾与问题,对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1]。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对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分析角度各异,较为全面,有的以高校为单位进行研究,有的以省市为单位进行研究,对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行研究也较多。从研究对象来讲,有的针对普通本科,有的针对研究生,有的针对高职毕业生,对就业流向进行分析;也有的按文理科专业对毕业生流向进行分析等。虽然研究方式手段不同,但其表现出来的对高校毕业生流向的特点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多数希望到北京和东南地区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的地方就业,主要选择目的地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其次,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明显高于县城或乡镇,选择农村的极少;再次,选择到外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于选择中小企业的[2]。按照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的调查结果,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选择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最多,达31%;其次是政府机构或科研事业单位,占比30%;然后是国有企业,占比25%;民营企业占比12%;选择非政府组织的最低,只有3.5%。在城市的选择上,选择省会城市的最多,占比48%;其次是地级市,占比25.5%;选择直辖市的占比14%。从专业的角度讲,对十大本科专业的调查显示,财务管理就业率最高,达到95.3%,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占比94.5%,然后依次是土木工程、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

虽然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高校毕业生为什么依然选择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其钟情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高校毕业生作为具备理性的人,他们最初的就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抉择,在此过程中会考虑到发展空间、薪资福利、稳定性、个人兴趣、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与压力、社会价值等多重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政策的号召以及制度的鼓励。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社会学选择

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是个体行为,是个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但这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折射了社会要素流动、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学业上投入很大,其目的就是有一个好的人生出路,取得与投入相应的回报。高校毕业生是具有理性的人,其选择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其就业选择是个体的微观行为与宏观的社会环境互相影响又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人的理性分为生存性理性、经济性理性和社会性理性。在现实中,人的理性行为的表现非常复杂,往往表现为既要求经济利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在诸多因素中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中面临两个层次的市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他们经常会根据对未来预期的收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流向作出选择。根据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如果选择次要市场,其就业基本都能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体制差异,毕业生在次要市场所获得的收益与发展空间远远比不上主要市场,这是导致人才短缺与有业不就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因素。

在大中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在主要市场的选择余地较小,就会迫使其选择次要市场。而凭借其高等教育的学识,其在次要市场无疑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从而创造出较大的由次要市场转向主要市场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流动的成本较小,因此在就业压力较大、主要市场岗位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暂时到次要市场就业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此情况下,需要对该流动预期收益的现值情况予以考虑。当预期获益的现值高于相关心理与货币成本时,便会产生流动的动机,否则流动的动力不足。而在现实中,次要市场的用人单位因人才短缺,往往会对人才流动设置限制条件,如签订协议、档案控制等,这样就推高了流动的成本,使就业流动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

文化、制度等社会性理性对流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作为社会的宏观结构,对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有着重要影响。如住房补贴、户籍制度等福利与权益等因素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预期获益。同时,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性,党政机关与民营企业、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在地区间存在的差异,也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个体价值实现有较大影响。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以大中城市、发达地区为主,是其以社会学理论进行选择的结果。影响其选择的社会性因素主要是经济性理性与社会性理性,这也是导致就业难、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在社会学理论中,经济性理性发挥根本性作用,文化、制度、价值等社会性理性发挥主要作用。因此,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讲,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关键要推动区域、行业以及制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要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

[1]贾佳,张凝宁.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分析及对策[J].金山,2012(10):38.

[2]林浩波,徐丹,章雅等.基于预期收入模型的大学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189~190.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流向社会学流动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流动的画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幅、换手、振副、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