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宋词与后世读者的情感共鸣

2016-11-26郑子龙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浅议宋词辛弃疾

郑子龙

浅议宋词与后世读者的情感共鸣

郑子龙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涌现出一批批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知识人才,使得我国拥有着丰厚而又浓郁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的传世给我国留下了大量而又宝贵的文学成就,宋词是我国宋朝盛行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区别于唐朝的绝句等诗歌体裁,宋词因其自身具备的神韵,包含着诗人内心的情绪感受,而被传诵至今。本文对宋词在后世中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做一些简单的阐述,以供参考研究。

宋词 情感共鸣 读者 词人

宋词与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明亮珍贵的瑰宝,宋词的文学体裁区别于唐诗的行云工整,因其自身句子长短不一致,而被誉为新体诗歌。宋词最早出现在梁代,在唐朝受到一定的关注,却在宋朝大为盛行,基于宋朝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宋词在创作上主要是以“去俗复雅”为主要创作目的。在后世,也就是当代,读者诵读宋词时产生的情感共鸣正好可以体现出宋词的文学魅力。

一、浅析宋词

宋词又称之为曲子词、乐章等,宋词是由音乐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学,主要在汉族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流传。唐朝的词人包括白居易、刘禹锡等善于写绝句一类诗歌题材的诗人也有简单的涉足词的创作,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因其简单上口的韵味而传诵至今,同时这首词中包含的深厚情绪又不简单,诗人白居易简单的利用江边盛开的鲜花以及春日里的江水,作为回忆江南的抒情工具,读者一面沉醉于春日里美好的景象,一面又追随诗人白居易思念自己的家乡,若是远游家乡在外的读者,更加容易在这首词中产生情感共鸣。

在唐朝,词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到了宋朝已经发展的极为繁荣,宋朝的著名词人耳熟能详的有苏轼、范仲淹以及婉约派代表女词人李清照。宋词的发展,在最初是带有一定艳情性质的,比如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到后期逐渐发展成为去俗去粗、符合风雅的抒情词,使得宋词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宋词与情感共鸣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人,以及以李清照、周邦彦为首的婉约派词人,现就这两个主要派别进行宋词的情感共鸣浅论。

(一)豪放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为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人主要创作手法以气势恢宏,国仇家恨为主要抒情内容,比如词人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词人,因其出生在金国占领北宋的特殊时期,曾在年少时作为抗金将领,为国家浴血奋战,一生以匡扶国家为己任,却始终壮志难酬[1]。辛弃疾最为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通过描写作者对早年间与金国抗战的回忆,感慨自己毕生壮志雄心无法得到实现,至死都没看到国家统一的遗憾,全篇展现出一位披肝沥胆、壮志雄心的抗金将领形象,却在最后道出“可怜白发生!”的满心无奈。辛弃疾的诗词因为正处在国仇家恨的特殊时代,使得诗词中包含着悲壮高亢的情感,读者在诵读辛弃疾的诗词时,总是会从词中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年轻人和参加过国家解放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老军人之间,辛弃疾的词总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对过去辛苦抗战的追忆。

(二)婉约派

我国古代封闭的社会背景,使得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是在诗词中显得朦胧又充满魅力[2],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一首极为纯情的爱情诗词,创作背景是在七夕,在古代七夕又称之为乞巧节,词的开头就着重描写“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一方面展示出织女高超的手艺,侧面烘托织女心灵手巧,另一方面却用“飞星传恨”以物触情来传达出这么美好的人去无法和爱人相聚相守的愤懑[3]。接下来点明相爱的人一旦相聚,这美好的时刻虽然短暂,却可以一解相思之苦,已经胜过在人间共度的千千万万时光,最后又说到这短暂的相逢就像梦一般,忍着内心的离别之痛,包含着无限的伤情。最后作者揭示,爱情若是经得起考验,又何必在乎朝夕相伴。读者在诵读时总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爱情同样会经历离别的考验,这使得正处在爱情中的年轻人明白相爱的人若是心灵相通,又何必在乎每天的相伴。

三、结语

宋词在时代上离读者非常的遥远,但是宋词中深含的情绪却如此的贴近读者,无论是远离家乡在外的游子,还是经历过战争的老军人,都会在宋词中找到情感共鸣,正因如此,宋词中的情感内涵正是宋词充满魅力所在的原因。

[1]李莉,关雅囡,王亚.论宋词与秋的情感共鸣[J].文教资料,2009(11):14~16.

[2]闫姿旭.浅议宋词与后世读者的情感共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2):31~32.

[3]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兼论读者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J].名作欣赏,2013(11):66~69,103.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猜你喜欢

浅议宋词辛弃疾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浅议某型电连接器尾附与防波套的端接
诗学“三命题”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