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儿童游戏文化功能之探究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功能儿童

张 娜

社会学视角下儿童游戏文化功能之探究

张 娜

儿童游戏的功能研究是游戏研究的领域之一。基于儿童游戏的功能研究多是从心理-教育学视角探讨游戏的个体发展功能,论文尝试从社会学视角下探讨儿童游戏的文化传承、微调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等功能。

儿童游戏 社会学视角 文化功能

自康德将“游戏”引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起,古典游戏理论时期就有重视研究其功能性研究的传统,这直接影响了现代游戏理论。游戏的功能性研究多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探讨其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关注游戏对儿童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功能,也涉及到娱乐、角色扮演、心理治疗功能。[1]相比于以往仅将游戏视为“无意义的活动”的局限认识,这无疑是一个极大地推进。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儿童游戏究竟具有何种文化功能”的问题却极少被触及。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将儿童游戏置于社会学的视野下,在宏观的社会学视角下廓清其可能具有的文化功能,以期引发对其文化功能的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儿童游戏

欲对“儿童游戏”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就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考虑到游戏的实际特性使它很难用一个单独划一的定义来概括,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此这里采用描述游戏特征的方式对游戏作初步的界定。荷兰学者鲁宾、法因等(Rubin. K.H、Fein.G.G)认为游戏有三种特征:(1)游戏是一种意向(diposition);(2)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oberserlible behavior);(3)游戏即情境(context)。[2]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活动,游戏使人感到乐趣、得到满足;它是自发产生的,是内在动机驱动的结果;它意味着自由和创造性,约束和主动性。[3]其次,由于虚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游戏方式的变革,产生了虚拟游戏。虚拟游戏的问世意味着儿童游戏内涵的进一步扩大。[4]再者,作为儿童文化独立于成人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游戏是伴随人的社会化全程的文化现象。虽然游戏的主体绝不限于儿童,但较之其他年龄阶段的游戏主体,儿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于游戏之中,故这里将成人社会的竞技游戏与娱乐活动排除在外,只对儿童期的游戏进行探讨。

社会学派多关注游戏与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通常把游戏视为一个内在的、演变的过程,或者是生成社会结构和意义的场景。[5]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由此,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儿童游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6],它具有一切文化形式所具有的功能。

二、儿童游戏的文化功能

论及儿童游戏的文化功能,不能不提及荷兰文化史学者J.胡伊青加提出的:“游戏具有文化的生成功能,即文化一开始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

(一)传承文化

儿童游戏,特别是传统的儿童游戏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即某一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产品。由于儿童是在生活环境及同辈群体的互动中学习的,他们的游戏与成人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互相关联,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在生活中世代相传的传统游戏。荷兰艺术家比得·布鲁格在公元1560年描绘了84种儿童游戏与作弄人的方法,这些游戏至今并没有什么改变。跳房子、捉迷藏等传统儿童游戏依然为儿童所喜欢。传统儿童游戏的创造和儿童玩这些游戏的社会习惯,是使每一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办法。 因此,儿童是透过游戏,学习到主流文化中社会角色、规则以及价值等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

(二)微调文化

游戏并非处于被动位置,儿童的游戏内容、方式与文化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正如朱迪斯· 凯夫(Judith E. Kieff)等人所言,儿童游戏反映并影响他所生活的文化背景。游戏行为既能传承文化也能改变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为任何社会群体有意识地分享、维持,并寻求将自身一代代地保留下去的东西。尽管文化具有跨时代的稳定性,但它也是动态的,文化和次文化的本体都是动态变化的,并随着每一代儿童留在文化中的印迹而不断变化。儿童游戏凸显了儿童文化的存在价值,对“后喻型”文化为主的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微调功能。因此,儿童游戏与文化是双向构建的过程 ,它既是文化的一个原因,又是文化的一种影响。

(三)促进文化融合

儿童游戏不仅有传承文化、调整文化的功能,而且是连接不同文化背景中儿童的社会桥梁。对于儿童游戏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基于儿童游戏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儿童游戏的质量与数量都有所不同;而相反的观点认为,无论何种文化和拥有哪种社会阶层成员资格,所有年幼儿童才能参与假装游戏。根据Pan对“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文化中的儿童在游戏表达方面既存在显著的不同,也存在相似之处。虽然想象游戏在某些社会文化背景中很缺乏,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却十分丰富而多样化,但这并不影响游戏作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共同游戏的发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游戏是跨越文化、社会阶层背景的,它是全世界儿童的共同语言 。因此,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游戏确实可能存在某种质与量上的差异,但对于所有文化背景中的儿童而言,游戏比语言更具有融合的功能。

鉴于以上,我们可以认为:儿童游戏具有传承特定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功能。但儿童游戏的这一文化功能并不意味着游戏主体的被动地位,在儿童游戏的文化传承中,儿童也在不断地丰富、创造着儿童游戏的内容及形式。

三、儿童游戏文化功能在当今社会的发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商品多样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儿童游戏的重视,儿童游戏的文化功能发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传统游戏的消逝正削减游戏的文化传承功能

由于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电视、电脑等新传媒正进入、影响着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与此同时,传统游戏,这个最能彰显儿童主体性的儿童文化活动方式,正在淡出或者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同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消弭文化间的差异,城市和乡村正在以同样的速度遗弃着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其文化独特性的传统儿童游戏。”究其根源,这与人们对儿童游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功能尚未引起重视不无关联。如何保存和发展传统儿童游戏,维护民族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虚拟游戏产业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儿童游戏文化的融合

游戏是全世界儿童的共同语言,从这一意义上说,不管是实体游戏材料还是虚拟游戏产品都不具有国别性。换言之,游戏文化产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化产品更具有国际流通的可能性。在儿童文化市场产业而言,游戏和玩具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中国玩具市场惊人的潜力将逐步展现。由于家长的期望、性格、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审美修养等不同,家庭的玩具需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带动着儿童游戏文化的多元发展。然而,相比于西方儿童游戏文化产业对我国儿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儿童游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并不令人乐观,这表现在玩具设计及网络游戏产品大多是舶来品,缺乏规模大的玩具生产商,缺乏玩具开发人才,缺乏品牌效应,更缺乏中华传统游戏和玩具的传承意识。从社会学的视角下审视儿童游戏的文化传承、文化微调以及促进文化整合的功能,对从宏观背景下理解儿童游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儿童游戏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应从重视我国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儿童的精神食粮出发。同时,对儿童游戏的功能发挥应以审慎的态度:将它视为“一种为儿童提供智力和社会刺激的非正式的方式” 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其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功能。

[1]胡森(Torsten Husen).国际教育大辞典.“游戏、运动及玩具在教育中的作用”词目释文[Z].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2]瞿保奎.课外校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7.

[3]利夫·维德勒.游戏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60).

[4]孙岩.虚拟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文化延伸[J].现代教育科学.2008(02).

[5]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04):54~57.

[6]张珊明.国外有关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01).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生态学视野下幼儿戏剧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教育支持研究”(项目编号15C0109)的系列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功能儿童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