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莱茵河经济带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2016-11-26叶振宇汪芳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长江经济带启示

◎ 叶振宇 汪芳



德国莱茵河经济带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叶振宇汪芳

摘要: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其在内河航运、产业布局、港城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做法,可以为我国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莱茵河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历史经验;启示

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是世界内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带,对德国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重心西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时加以借鉴。

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经验

莱茵河是一条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的国际河流,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是欧洲重要的工业中心。其中,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865公里,占其全长的65.53%,并有美茵河、内卡河、摩泽尔河和鲁尔河等众多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占德国领土的70%,7000吨级海轮可从河口的荷兰鹿特丹港上溯至德国科隆。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是全国产业、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的条带状区域,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和汽车等产业比较发达,波恩、科隆、法兰克福和杜伊斯堡等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规划、开发和治理,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城镇体系完整,空间形态相对稳定,产业层次较高。

1.流域开发管理顺应实践需要不断完善

德国政府在莱茵河流域开发的过程中始终把航运作为首要目标,加强内河航运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欧洲统一技术标准进行航道建设,采取整治和疏浚相结合的办法改善莱茵河上中游通航条件,并通过建设堤防、修筑堰坝以及开挖人工运河等工程手段,提升莱茵河流域河网的通航能力,使得莱茵河成为世界货运密度最大的内河之一。摩泽尔河、内卡河和美茵河等支流都可以通达1500吨的船舶,并直达荷兰的鹿特丹港顺利出海,真正发挥了欧洲“黄金水道”作用。在航道建设和维护方面,以中央政府出资为主,地州政府根据受益程度分担部分费用,并采取发行债券、以电养航和地方集资等方式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1]。

2.城市、港口和产业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以港兴产、产城融合和港城联动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莱茵河中游河段地势平坦的有利条件,建设了分布相对密集的港口群,并把杜伊斯堡打造成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枢纽港,而港口的发展也造就了沿岸一批工商业城市或工业基地,如鲁尔工业区。同时,法兰克福、科隆、波恩和杜伊斯堡等城市沿着莱茵河形成带状分布的城市带,集聚了金融、物流、钢铁、化工、机械和轻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也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并借助内河航运的纽带作用,扩大港口对腹地辐射的范围。

3.产业进行适时调整升级

历史上,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曾经分布着鲁尔工业区等集中成片的老工业基地,当地政府大力促进产业退出和转型升级,把许多厂区矿区改造成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中心和工业旅游景点等,并加大区域援助,逐步恢复经济发展生机。现阶段,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环境规制的升级,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相应地调整,许多化工、机械和制药等企业将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以便接近市场和节约成本,同时把腾出的土地空间用于发展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或新兴的产业。

4.水电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德国境内莱茵河上游地势较高,河流落差较大,具备梯级水电站开发条件,于是在不影响通航的前提下,政府将流域水电站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交由企业负责。同时,由于莱茵河是一条连接多国的国际河流,水电资源开发往往涉及到上下游各国的利益,因此,在开发水电资源时,各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一般会在水电站建设前签订双边或多边的水电建设合作协议,并按照在建投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发电量,同时,建立各级水电站发电联网供电调节机制,进行必要的供电指挥调度[2]。

5.生态环境治理得到重视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德国莱茵河流域曾经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河流上下游布局着大量的化工类企业,工农业污水和城镇居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莱茵河成了城市的下水道,数十种水中动植物绝迹,十多种鸟类消失。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德国兴建了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和环保法案,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并实施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同时,德国政府长期在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的框架下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合作,并以缔约国身份积极参加莱茵河流域部长级会议,积极落实各方达成的条约[3]。最近二十年来,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趋于好转,生态多样性也处于恢复之中,工业生产实现绿色转型。但是由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流域发源地冰川明显萎缩,莱茵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6.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内的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而大规模铁路建设不仅加强了城市间联系和促进城镇体系完善,也为流域经济带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流域地区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能够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促使区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持续为工业化时期流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目前,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都很高,城乡基本实现一体化。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虽然并不是在德国政府的规划之下发展形成的,但其在内河航运、产业布局、港城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我国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1.建立长江流域航运标准化体系

借鉴德国莱茵河流域航运开发管理经验,把船型、航道建设、导航标志、港口服务管理和物流信息化等软硬件标准化作为提高长江流域运输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加快长江流域航运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内河航运标准化体系,消除地方性航运市场保护和行政壁垒,逐步淘汰不合规的船型,改造长期制约通航的航道和跨江桥梁,建立多式联运的智能化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水运在长江流域地区客货运输的分担率,挖掘航运发展潜力。

2.促进港、城、产联动发展

根据莱茵河流域港口城市发展经验,我国长江流域港口城市既要坚持特色化发展,也要遵循港城产互动发展规律。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过程中,促进产业集聚和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和港城联动。另一方面,利用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延伸港口功能,创新通关管理,拓展腹地空间,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3.实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先行的行动方案

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部历经百年的人类与河流关系史,教训极为深刻。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不宜着急行动,应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流域生态安全,统筹处理好产业布局、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先支持沿江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在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一个流域的排污权许可证交易制度,激发微观主体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研究长江流域发源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认真履行政府监管职责,强化流域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实时跟踪流域水质,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4.促进沿江化工、制药以及石化等产业合理布局

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曾布局着一批化工、制药和冶金等行业企业,同时,装载着危险品的船舶常年穿行于莱茵河流域,致使流域生态安全时刻受到威胁。我国长江流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更为突出。为此,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目前的容量下,建议统筹考虑长江流域化工、制药和石化等重点行业布局,实地核查已建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对在建化工类项目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项目选址符合行业布局规划要求。同时,重新评估我国长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形势,加强饮用水源水质跟踪,建立城市水源安全应急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处置城市水源污染的突发应急能力。

5.建立流域开发管理区际协调机制

借鉴莱茵河流域开发管理国际协作经验,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应着力在航运、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方面开展区际协作,强化流域开发管理的区域协调,减少省际之间流域纠纷事件发生,实现流域开发共建共享。一方面,尽快成立长江流域开发管理省(市)协作机构,不定期召开流域事务协调对接会议,建立长江流域共同开发管理的合作框架,积极落实各方达成的合作共识,逐步建立长江流域区际协作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长江流域各省(市)水利、环保、港务和农业等部门职能改革,打破多头治水的困局。现阶段,可选择一些流域管理经验丰富的沿江城市先行试点,成立长江流域事务管理局,改由一个部门负责治水。

参考文献■

[1]徐萍. 德国促进内河运输的政策措施. 综合运输,2015,(6).

[2]刘健. 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及成功经验. 世界农业,1998,(2).

[3]董哲仁. 莱茵河——治理保护与国际合作. 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叶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汪芳,吉林化学工业进出口公司)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6.021 ■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长江经济带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