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劳动者呼声

2016-11-26孔见

中华魂 2016年3期
关键词:硕鼠民歌诗经

文/孔见

《诗经》中的劳动者呼声

文/孔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故又称《诗三百篇》。西汉时儒家把它作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同《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列。这些作品大致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约500多年。

《诗经》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并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是流传当时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大致属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北北部广大地区。除少数属于祭祀宗庙歌功颂德的乐歌,当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外,大多数是来自民间劳动者,包括当时的奴隶。《诗经》中的“风”,大多是民歌,是全集中最富有思想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篇章。这些民歌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男女情爱、劳动场景、人际交往等等,但最为深刻的是表达了当时劳动者的呼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情景,在对统治者、剥削者发出强烈的抗议声中透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诗经》中最为典型而又比较全面地表现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是《豳风·七月》,它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劳动者一年四季的生活状况。它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起句。“火”是星座名,意思是说,大火星向西偏移了,天气开始变冷;九月,主人就把裁制冬衣的差事交给女工。他们为主人没日没夜地缝制冬衣,而到了寒冬腊月自己却连件御寒的粗布衣服都没有,他们悲恸地发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哀叹。接着,写他们在乍暖还寒的二月,就要下田劳作,还要采桑养蚕,绩麻织布,采集果子,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坝修屋。一年到头,周而复始,从事繁重的劳动,自己的生活却极度贫困,劳动的果实大部分都被剥削者霸占去了。正如诗中所写:“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即我把丝绸染得又红又漂亮,给贵族公子做衣裳。这深刻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命运。

《诗经·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两首,则表现了受到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不平与反抗,辛辣地鞭挞和嘲弄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伐檀》共三节,写从事繁重伐木劳动的奴隶,在劳动中唱出了对社会不平的愤怒。它在第一节中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在这里,可以听到伐木者用斧砍伐树木的沉重声音(坎坎),全诗首先写出艰辛的伐木劳动,接着写劳动者以自己切身的痛苦体验,指斥剥削者不耕不稼,不狩不猎,粮食却堆满了你们的仓库,飞禽走兽却挂满了你们的庭院,愤怒谴责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罪恶行径。最后,又以反话无情地嘲讽了这些吸血鬼:“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他们也不是白吃饭的呀!既然是不劳而获,为什么又说不是白吃饭的呢?这种嘲讽也隐含着心酸,我们似乎从中可以听到:这些吸血鬼不是还要用嘴责骂我们、用鞭子抽打我们吗?《硕鼠》一诗,则形象而生动地把不劳而获者比作硕大无比的老鼠,他们贪得无厌,用百姓的血汗喂肥了自己,却不顾百姓死活;百姓发誓要离开这里,到没有硕鼠的理想地方。表达了人民憎恨压迫、追求幸福的愿望。

《诗经》还有一些反映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伐,对民众横征暴敛,加上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像《鸨羽》写王事没有尽头,出征士兵无法赡养父母的痛苦;《击鼓》写戍边士卒思归不得的悲叹;《君子于役》写女子在家里望眼欲穿,期盼远征的丈夫早日归来,等等。

《诗经》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这部产生于我国两三千年前的民歌,所表达的情景真切、生动,至今仍然可以触摸得到;所反映的感情饱满、真挚、健康;所表达的语言清新、活泼、优美;所反映的思想深刻、充满生活气息。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实手法,仍然会启迪后人深刻理解诗歌是源于生活,根在民间,只有这样,诗歌创作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诗经》开创了诗歌和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猜你喜欢

硕鼠民歌诗经
硕鼠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猪保硕鼠
穿花衣 唱民歌
硕鼠之诗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