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素养教育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媒介道德素养

汪 蕾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黑龙江 150080)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素养教育

汪 蕾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黑龙江 150080)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繁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大学生总体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但也存在媒介信息判断能力较弱、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等问题,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部分缺失。因此,探讨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素养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下教育热点之一。

新媒体;大学生素养;素养教育;文化素养

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素养教育的现状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移动终端频繁出现,新媒体俨然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55.3%,其中大学生占10.8%,电脑和手机分别以89%和78%位居媒介榜首[1]。但与使用程度不成正比的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59.63%的大学生会对网络新闻中的观点采取接受态度,60.9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此外,大学生素养教育缺失的另一表现是网络道德意识薄弱,认为网络身份的不透明性可以模糊网络道德。因此,裹挟着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巨大冲击。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教育上,忽视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网络法律以及网络文化方面素养缺失。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对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大学生在校园的象牙塔中,较少接触社会,他们渴望与人接触,又害怕别人走近内心。而新媒体正好符合大学生矛盾的心理,新媒体的社交方式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变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吸引和刺激。相反,也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对自己缺乏自信,沉迷于网络世界寻找精神慰藉。此外,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有隐蔽性,不用暴露真实身份,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不控制,做出僭越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

2.2 高等学校中素养教育体制失衡

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素养教育集中在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网络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过程,教育主体、理念、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我国素养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仍故步自封,没有挖掘新媒体时代特征。同时素养教育内容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有较大分歧,缺乏统一标准。而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的素养教育教学设计更是凤毛菱角,全国仅有几所大学开展有关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活动,形式仅限于选修课。

2.3 社会外界对素养教育支持不够

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无法顺利完成,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支持配合。在推广大众传媒时,正能量的思想观念有时会被负面思想所掩盖。社会各界也对素养教育存在误解,大多家庭认为高等教育只是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整个社会对素养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也成为当前大学生素养教育现状形成的第三大原因。

2.4 新媒体自身网络管理过于疏忽

媒体环境净化、改善新媒体学习资源是大学生素养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助手,但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却没跟上发展步伐。目前,针对网络使用规范的素养教育课程尚未在各个高校推广,也鲜有媒介主动申请加入大学生素养教育这一领域。这种种导致大学生素养教育外在动力不足,陷入僵局,裹足不前,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素养教育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素养教育的模式构想

3.1 开设素养教育专门课程

大学阶段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以往大学素养教育多以政治课形式出现,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如法炮制效果甚微。因此可以引入新媒体机制,利用慕课、微课等新兴工具开设素养教育课程,同时把媒介素养教育也纳入该范畴。通过一系列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立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论在网络虚拟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素养和风范。

3.2 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素养教育开展主体是学校,接受者是大学生,因此,调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其顺利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抛出自我意识或强或弱的偏颇,既不能缺乏自信,沉迷媒体世界寻求慰藉,也不能过分自负,主观轻视负面信息的侵害。此外,大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即使无外界监督,也要遵循自身道德信仰,严守道德底线。最后大学生要学会判断媒体信息真伪,有选择的浏览相关网站,在网络虚拟世界也要展现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生活各个方面提高自律意识,做有素养的大学生。

3.3 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质的飞跃,新媒体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仅次于学校的又一教育载体。大学生作为新兴青年,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更愿意去接受这一教育载体。因此,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为素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其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那么作为引导舆论走向的媒介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严守职业道德,不能受利益驱使。校园新媒体和大众媒体可以相互配合,校园媒体覆盖范围有限,而大众媒体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校园媒体,因此实现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无缝对接,促进彼此吸收,对大学生素养教育大有裨益。此外,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媒体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法律法规在新媒体中的权威性也尤为重要。

[1] 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理论探索.2007(6).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6).

[3] 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

汪蕾(1991-),女,安徽黄山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1

A

1672-5832(2016)08-0054-01

猜你喜欢

媒介道德素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