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纾《春觉斋论文》研究综述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桐城派林纾文论

钟 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林纾《春觉斋论文》研究综述

钟 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林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为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春觉斋论文》,但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他的“林译小说”,往往忽略了他在古文理论上的贡献。纵观对林纾文论的研究,专著大多是概要性的评述,论文主要分析了林纾古文理论的成因,价值,或与桐城派的关系;也有从写作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其某一具体文论观。

林纾;古文论;研究;综述

林纾(1852—1924年)是近现代翻译家,古文理论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在四十七岁之前,他基本在家乡教书,后来林纾应聘入京,以布衣身份任金台书院的讲席。自此,他留在北京二十余年,先后在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正志学堂、励志学校和孔教大学任教。《春觉斋论文》全书共分《述旨》、《流别论》、《应知八则》、《论文十六忌》、《用笔八则》和《用字四法》六个部分。从“总论”、“文体论”、“文要论”、“文法论”几个方面对古文写作提出了要求。

研究《春觉斋论文》的专著有五部,这五部著作是:林薇主编的《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张俊才主编的《林纾评传》;王志彬主编的《中国写作理论辑评·近代部分》;潘新和主编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王志彬主编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林著、张著对《春觉斋论文》做了简单的评注。潘著和王的两部专著都将《春觉斋论文》作为近代写作理论专著,对其内容进行节选和简要归纳、评注。这些专著都只是对《春觉斋论文》做概要性的评述,没有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研究《春觉斋论文》的论文,有二十五篇,其主要观点大体归为如下三类:

一是从林纾古文理论的成因、内容及其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春觉斋论文》,有八篇。吕立德的博士论文《林琴南古文研究》、毛传德的硕士论文《林纾<春觉斋论文>研究》、安安的硕士论文《林纾<春觉斋论文>古文理论探要》、张胜璋的博士论文《林纾古文论综论》都从林纾古文论的渊源、文要论、文法论的角度综合分析了林纾古文论的内涵,为我们正确认识《春觉斋论文》提供了帮助。张胜璋的《林纾的古文因缘》论述了林纾一生与古文难以割舍的原因,认为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曾宪辉的《林纾论文的“取法乎上”:畏庐文论摭议》表明了林纾对“取法乎上”的态度和最终目标,主张对前人应多所比较、多所审择,注重变化,避古病,取长补短。高兴的《“为文一线之延”的“风雅”之争:论林纾的古文观及其历史际会》阐述了林纾“正言”与“体要”统一的原因是二者都凝聚了古代圣贤的精髓。同时也指出林纾论“意境”是与王国维不同的,他强调人格素养和人生阅历对“意境”的影响。卓莉的硕士论文《林纾的<左传>选评本及其古文理论研究》论述视角独特,通过整理、分析林纾古文作品中对《左传》的引述和评价,得出《左传》成为文章之轨范的原因:随意转换的文章笔法、“结穴之变”的文章写法。从而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林纾的文论观—“古文写法,讲求以言有物和言有序为主的‘义法’”,“古文审美,文章风格以正言、体要为上”。

二是从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来研究《春觉斋论文》,有七篇。王杨的《林纾与桐城派研究》、张俊才的《林纾古文理论述评》、曾宪章的《林纾文论浅说》、马德翠的《林纾的古文理论》、陆德海的《林纾文法思想对桐城派家法的坚持与突破》都指出了林纾内容上的主“义理”、思想上的主“严净”是对方苞“义法”说的继承,同时张俊才也论述了林纾在古文艺术论上的贡献,指出了林纾论法繁杂、苛刻的弊病。曾宪章认为,林纾古文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学古而能变化”的古文写作要求。马德翠、陆德海从林纾对情韵神味、结构布局、人物描写、笔法变化等方面的重视阐明了其古文理论与桐城派清规戒律的不同。王杨的《林纾古文论的“承”与“变”》,首先对林纾以及林纾的古文理论做了简单的论述,其次分析了林纾在文体、文法上的“承”与“变”,肯定了在文体与文法分类上的独特贡献。湖北师范学院张桂红的硕士论文《继承·改造·发展——论林纾文论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介绍了林纾对桐城派接受和改造的背景,其次表明林纾主张的“深情远韵”,倡导“家常絮语”,是对“义理”的突破,“气势”、“声调”、“筋脉”是对桐城派“法度”的衍伸。再次,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指出,林纾在桐城派“雅洁”的基础上,提出了“意境”和“神味”的文章审美风格。最后,论述了林纾文论的影响。

三是从古文写作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春觉斋论文》,有四篇。张胜璋的《林纾论古文审美形态》主要从气势、声调、筋脉进行分析,罗书华的《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的新色彩》论述“神味”时指出“事理”是文章耐人寻味的根源,这种“事理”不是纯粹的道理,而是掺杂了“精神”的事理。这种包含个体精神体验的道理要求语言风格应有鲜明的个性,提出了“学古而能变化”的古文写作要求。于晓冰的《浅析林纾意境生成论中的审美创作原则》是从审美创作的角度提出了“求充实忌虚枵、求简洁忌繁复、求圆融忌繁碎”的为文法则,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张胜璋的《意境:“文之母也”——林纾古文艺术论》指出林纾的“意境”论,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要达到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

此外,从其他角度研究《春觉斋论文》,有六篇。张胜璋的《论林纾的文体观》,认为林纾的文论观直接继承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文体论传统,较为独到之处是通过林纾文体分类表现出了文学由古典向现代发展的过渡期特征。张胜璋的《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从近代到现在学界对于林纾文论研究的整体情况。朱丽芳的硕士论文《林纾<文微>探要》以《文微》为对象,从古文原理、古文文体论、古文赏评论三个方面挖掘《文微》中古文理论,即文必根于理,文分纲目,赏评者应该博观衡鉴,从而寻出古人之用心。宗廷虎的《论林纾的修辞观》从字法、篇法、修辞十六忌、文体风格分析了林纾的古文理论。苪文浩的《宗经典为古师<史><汉>为文:林纾<春觉斋论文>古文用字论》通过对《春觉斋论文》“用字四法”的分析,得出林纾用字不仅注重儒家经典以及韩、柳古文,还多从《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传出发,讨论如何用字。

[1] 林纾.春觉斋论文[C]//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大櫆,吴德旋,林纾.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林纾.文微[C]//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H315.9

A

1672-5832(2016)02-0001-01

猜你喜欢

桐城派林纾文论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