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围城》的人文关怀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陈 松

浅谈《围城》的人文关怀

陈 松

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名著《围城》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本文探究的是《围城》的人文关怀。

围城 人文关怀 讽刺

《围城》最后有一句话:“这个时针落伍的计时器,无意间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关于《围城》,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钱钟书先生通过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及其遭遇诉说着对当时知识分子群落的嘲讽。这种奚落让知识分子穷相百出的同时,也在通过这种讽刺诉说着对知识分子乃至当时整个民族的人文关怀。

关于《围城》的主题,温儒敏先生有过这样一番解读:“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钱钟书先生通过写方鸿渐一个知识分子折射出了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病态心理和生活,体现着作者对上层知识分子人性的批判以及有这种批判所带来的对知识分子人性的关怀。

说到批判,再说关怀多少显得有点不协调,有点穿凿附会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批判式的关怀真切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作者从新造就更健康人性的愿望。在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批判国民性,关注人的问题,扛起改造国民的重任。他们在创作中从国民性和国民精神审视广大群众,不遗余力的揭露国民的自私、贪婪、懦弱、迷信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安于守旧不思进取自我麻痹的病态生活。鲁迅的笔下的阿Q集国民的诸多劣根性于一身,充分展现了这些病态精神对国民的戕害。但透过鲁迅等人种种的批判与嘲讽,我们读到的又不只是对他们的批判,更深层次内涵是对这些广受摧残的中国人的同情与怜悯,再进一步地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批判式含泪的批判,这种嘲讽是带血的嘲讽,这种揭露是无奈的爆发。由此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关怀就不显得那么牵强,这种批判里更多的蕴含着作者对人性深邃的哲理思考。

回到《围城》创作本身,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是国家危在旦夕,抗日救国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钱钟书先生虽然身陷上海,但作为一个具有深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怎么不挂念,怎能不对祖国命运民族存亡担忧。但反观当时的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的诸多行径,完全不顾当时祖国民族的命运只埋头追求自己的蝇头小利。这种忧患意识和对知识分子行径的批判体现在《围城》的创作中,就更多的展现的作者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作者的大爱。

小说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讲述了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方鸿渐的人生悲剧。首先是方鸿渐优柔寡断的性格,导致了他一辈子都在追寻“在别处”的生活。他善良近乎怯懦,聪明近乎油滑,长沉于反思却不去实际行动。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到处碰壁,一切指望都没能实现。他留学没有学成归国,因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用了几百美元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后又因为身边人的宣传而颇感骄傲;不认可也不认识父亲为他选择的一门亲事却受着岳父的恩惠出国留学;回国途中在船上遇见鲍小姐一往情深,到岸后却看到鲍小姐扑进了男友的怀抱;讨厌势力庸俗不堪的岳母却接受点金银行的工作,栖身在岳母家;不喜欢苏文纨的矫情却频繁出入苏家,不喜欢苏文纨却不敢直接面对她;喜欢唐晓芙却因为苏文纨的插手而没能成就一段姻缘;被赵辛当成情敌最后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以至于在人生落魄的时候还要到重庆去投奔他;对孙柔嘉没有什么感觉却最终和她结了婚。这些故事构成了方鸿渐悲剧的一生:留学学业不成,回国找工作不成,恋爱未能获得爱情,结婚了最后又是离婚。钱钟书先生通过方鸿渐近乎玩笑的一生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性无奈,这种人性的无奈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展示,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的很多悲剧的因素,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深情感,这就是作者从知识分子个人层面进行的人文关怀。

在从个人角度进行故事描写的同时,作者没有忘记通过个人的处境描写“某一个社会”的悲剧。如前文所说,方鸿渐身上有一种基本的善良和基本的羞耻感,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里来那个的一种展示。但这种文化人格却一直狡诈阴险的一面排斥在边缘。在三闾大学,上自校长、训导长、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但都斯文扫地的卷入了职场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阴谋诡计充斥着这所学术殿堂。校长高松年撒谎老练,用生物学原理治理学校;诸慎明的“新哲学创始人”的美名是用几十分吹捧信换来的;韩学愈的博士头衔和方鸿渐一样也是从“克莱登大学”买来的,所谓的作品竟然是在国外的报刊上刊登的求职广告,而他竟然可以凭借这些获得教授职衔;剑桥初身的曹元朗所所创作的诗歌竟然是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这样的大学环境,这样的知识分子文化,展现了怎样一个让人难堪的境遇,正是这样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不良人性。从这一层来说,小说对知识分子的探索无疑就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的人性关怀。

方鸿渐的一生,都是在追求新的牢笼中度过的;方鸿渐生存的知识分子大环境,是一群生活在狭小的自我利益和欲望下的组成的。这样,钱钟书先生通过《围城》这样一部被很多学者推崇的著作从个人以及群体层面上完成了一种对人性的关怀,这种关怀和鲁迅先生“含泪的笑”的关怀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值得再认真研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松(199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