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引发的思考

2016-11-26施杭齐

长江丛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

施杭齐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引发的思考

施杭齐

【摘 要】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将阶级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确是非常不合适的。但是相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确是极为重要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它们更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那么这三者之间有何种联系。除此之外,马克思也曾提及与这三者相关的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和科学技术之间又有何种联系。因此,从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关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探究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动力 核心问题

在笔者个人看来,社会发展动力各个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科学技术、社会改革、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言,它们是作为同等重要的力量,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和不同阶段,交替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一、人民群众

没有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我们更加如何提及进行社会改革,甚至是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渐暴露过程中,正是因为满眼金钱利益的资产阶级对广大劳苦的工人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且毫无底线的无偿占有他们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才会出现了一切历史发展以来最为先进的和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也正是由于这股坚强力量的出现,才让我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可能。

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拿清王朝的最终覆灭为例来看。然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他们的预想,清朝政府所进行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使清王朝得到长治久安的统治,深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所维持的依旧还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在改革这种手段无法达到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愿望时,孙中山毅然进行了辛亥革命,彻底终结了清王朝长期统治的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我们可以总结历史的发展情况表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所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脉络。

二、社会基本矛盾

特别是在如今被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的情况下,想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社会基本矛盾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可以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二战的重挫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不仅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人民群众一致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共同愿望也愈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所进行的分工协作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变得日趋复杂,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日渐暴露出来。因此,想要改变这种复杂并且严峻的局面,必然要求对高度集中的苏联体制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改革。但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原因正是由于他没有真正领悟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斯大林肤浅且大胆的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虽然也肯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但是他在另一方面也异想天开的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它是具有特殊性的。对于斯大林所认为的这种观点,他坚持相信的是,将来所要进一步进行的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所在,是探寻人类财富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它在一般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进步的、是革命的。

拿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说是惊人的发展历史局面来看,我们绝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现如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必须要以谦虚的眼光来正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近现代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伟大革命,都是首先发生在了例如美国、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纵观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总体上看,已经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质的飞跃是在十八世纪的中叶,英国首先出现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引发了以英国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质的飞跃是在十九世纪的末期,以美国和德国为首,出现了以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质的飞跃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启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的兴起立即被大范围扩展到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国,一直到六十年代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四、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是极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对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存在片面的认识以及受到“左”的错误的消极影响。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改革是在曲折中、在反复中前进的。建国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紧接着的改革越搞越“左”,最终引发了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真正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不仅把社会改革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而且把改革和开放、搞活经济作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基本点加以贯彻执行。为了全面正确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党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大决定。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特点、方法与步骤等方面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阐述,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我们加速朝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前进。

五、阶级斗争

所谓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被谁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动就是指所有权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发生转移。在这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旧的所有者和新的所有者之间就必然会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以一种激烈的革命方式表现出来;当然也有可能是之前提到过的以一种相对缓和的改革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冲突双方的矛盾到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就会以前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反之,则会以后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经过长时期的抗争,但是却不能再进行调和的情况下,就必然会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必要作用,以我国历史发展为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一直以来就是土地,而大部分的土地是被地主阶级所占有的,农民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是少之又少的;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实行的就是土地私有制,从而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的手中,特别是大地主阶级的手中。

六、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根源正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我们拿十月革命为例。在十月革命爆发前的一百余年的时间里,是俄国社会急剧发生变革的历史时期。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腐朽到严重阻碍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并且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变得日益尖锐,而国外的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也随同国内的阶级矛盾使俄国整个局势变得动荡不定。这些矛盾最终使得曾经辉煌的俄罗斯帝国变得风雨飘摇,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危险。就是在这种统治阶级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的动乱时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发动了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十月革命。通过这场暴力革命,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并最终夺取了政权。除此之外,还在较短的时间内废除了临时政府的政治体系,建立了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可以这样说,十月革命是一场使那些受压迫、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广大劳动人民永远可以摆脱压迫与获得解放的伟大革命。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动力作用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并且是以人民群众为动力主体来运行的。总体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方式首先要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具体说是以增长的方式体现。而且这一向前发展过程主要是由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来完成的,是通过人民群众进行的生产实践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而最终得以实现。科学技术、社会改革、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些动力因素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交替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被广泛地调动起来,各种动力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德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J].学习时报,2008(6).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1995.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加油站管理核心问题与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