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语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2016-11-26林丽萍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土家保卫战江面

◎ 林丽萍

影像语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 林丽萍

《宜昌保卫战》作为地方抗战史的新篇章,对地域文化有充分的展现。为真实再现历史,全剧在宜昌实景拍摄。本剧第一个镜头从长江边上的纤夫跪地膝盖特写开始,在响亮的地方号子“飞石流呀,开满花呀,家乡话呀,不害怕呀,穿恶浪哦”中纤夫们拖着江面的轮船艰难前行,然后镜头迅速推向宽阔的江面。长江、轮船、两岸高耸的崖壁,宜昌地域特殊的地形地貌次第呈现。

在摄影方面,为了展现宜昌险峻的地形地貌和战争的激烈宏大场面,本剧大量使用俯拍,大全景取景,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在宜昌大撤退中日军飞机对江面持续的轰炸,宽阔的江面上,被炸弹炸开的巨形水浪,受到重创浓烟四起的轮船,慌乱中落入江水的难民、士兵等顿时让宜昌成为了人间炼狱。石牌保卫战段落中,一个从石牌俯瞰江面的镜头就让观众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此处地理位置的凶险以及中日军队不惜代价争夺此地的意义。

本剧的战争场面众多,既有地面战争,也有空中激战;有正面炮火攻击,也有拼刺刀的白刃战,每一场战争在影像处理方式上都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特别是将本剧推向高潮的高家岭白刃战和石牌大决战。发生在石牌外围的高家岭白刃战,是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在空旷的阵地上本场以俯拍、特写、高速摄影、平均分布画面空间等方式将两军对垒的气势,我军战士为国牺牲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石牌大决战,海陆空三军将士共同作战,重点展现了中美空军联合作战对日军部队的打击。

可贵的是,《宜昌保卫战》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历史场景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追求战争奇观,而是为了凸显反战意识与以史为鉴,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本剧将对战争的反思融合到了逼真、残酷的战争叙事与影像中,这种反思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为什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政府和军队的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国难当头,以蔡继伦为代表的高官仍在中饱私囊,大肆贪污享乐,置国家安危、战士性命于不顾,可偏偏有高层官员为其充当保护伞。中正耿直的何基沣师长因痛骂国民党政府“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获罪,军统朱若愚被捕叛变的原因之一也是肇源于对政府腐败失望后的信仰放弃。其次是国力衰败落后,近代中国工业和日本差距过大,造成了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动挨打。第三,剧作从普通日军的视角来剖析这场战争侵略的本质以及给两国百姓造成的伤害。

在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上,剧作主要对土家人、土家文化、土家风情给予了描绘,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多次出现了土家歌曲喝茶歌、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土家人的吊脚楼、土家菜、土家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除此之外,在人物设置上有意识塑造了生活在峡江边的土家划夫队,以成老伯、成四妹、木尔为代表的土家人用他们的牺牲展现了该民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耿直的性格。

总的来看,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填补了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宜昌抗战历史的空白,是一部既有历史大格局又有人文情怀的优秀作品。

林丽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土家保卫战江面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可爱的红嘴鸥
夕阳的江面
一天中的盱江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大雪
打赢蓝天保卫战
风情风光都醉人
香香树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