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西沱码头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对比分析

2016-11-25

山西建筑 2016年28期
关键词:云梯古镇码头

葛 煜 喆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重庆西沱码头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对比分析

葛 煜 喆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根据西沱码头景观改造的需求,从文化主题、景观空间结构、建筑风貌、景观铺地、小品设施、植物六方面,对西沱码头的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古镇码头在现代景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传承地域文化的景观改造建议。

码头,景观,空间结构,小品设施

1 西沱码头景观的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重庆西沱码头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长江南岸之回水沱,与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其位于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的云梯街的下段,云梯街为一条沿码头而起,垂直于山脊等高线蜿蜒而上,直达独门嘴的古老街镇[1]。而西沱码头也正是欣赏这气势恢宏的云梯街景观的最佳观景点。

2)历史沿革。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的西沱码头始建于东汉末年[2]。北宋真宗咸平五年,西沱码头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货物集散地[3],元代此地设有“梅沱小水站”驿站,促成宋、元时期水运繁荣。而后,清乾隆、咸丰及民国时期的三次“川盐济楚”,更促使西沱码头兴旺发达,其间汇集了各地商贾,达到全盛时期。

3)现状。三峡库区蓄水至175 m高程之后,西沱老码头随着云梯街下段一起被淹没,而后在云梯街180 m高程处建有新码头以满足新时期客轮停靠的需求。

2 西沱码头景观形成条件之对比

西沱码头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差异化是因景观的形成条件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功能需求与居民生活的差异上。

2.1 地理环境因素

西沱码头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三峡大坝落成,长江水位达到175 m后,西沱云梯街下段被淹没,中上段保留了下来。

2.2 功能的需求

西沱老码头的景观因通商贸易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形成,因长江水时有涨落,故修建石台阶通入江水中以供人员、货物的上下,然后沿着云梯街而上通往其他城镇,因此,码头与云梯街是有机的整体,无法割离。

目前云梯街的日均游客量不足百人,政府希望借助于码头的改建发展进而吸引长江三峡的游客从而带动云梯街的复兴。

2.3 居民的生活

西沱老码头的居民多为定居于此的从事贩盐活动的商贾与力夫。

西沱新码头上的原有居民多外出打工,云梯街上的房屋因此多为空房,留下来的居民如同其他小镇的居民一样,多从事农业,或到工厂打工,或开小卖部,贩盐不再是他们特有的贸易活动。

3 码头新老景观之对比

3.1 文化主题的对比

西沱码头是云梯街的重要景观节点,是西沱古镇整体景观空间中的关键部分,商贸与交通影响了川东式民居的布置,发展出老码头特有的场镇文化。

在新建的码头环境景观之中,以延续古镇的文化为主,特别是体现交通运输文化。

3.2 景观空间结构之对比

西沱古镇由老码头而起源兴旺,老码头因云梯街作为空间背景而出名[4]。云梯街又闻名于层层上叠,鳞次栉比的穿斗式结构的川东民居样式人字山花建筑墙面[5]。大量有序的建筑立面叠加组合谐以江流浩瀚之势,让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空间巨制[6],这样的空间形态由独门嘴一直延续到江边的老码头(如图1所示)。

新码头设计以大台阶的方式通向水面,以广场空间衔接云梯街与滨江道路,一大一小两个广场组成新码头的主体,下盐店与永成商号两组历史建筑迁建于主广场之上,两组建筑之间新修建的弧形台阶踏步就是西沱古镇云梯街的入口,主广场也是游客集散的主要活动场地。紧靠岸线设置有一组观景亭廊的小广场作为游客候船的观景平台(见图2)。

比较而言,西沱老码头的空间形态与云梯街的景观空间结构一脉相承,而新修建的西沱码头则切断了这种联系,稀少的游客显得广场空间过于空旷,新增加的小广场使得本已无法收束的景观空间更加涣散,整体空间比例严重失衡。原本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嵌合的西沱老码头已被高直的混凝土挡墙、过于宽大的石台阶以及过长的混凝土护坡所替代。

3.3 景观元素之对比

1)建筑风貌之对比。老码头上的建筑多为川东式民居风格,其中以永成商号与下盐店为代表。永成商号始建于清代晚期,由天井式铺面房及后院房屋组成,建筑正厅为“千柱落地式”穿斗构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7]。后院有三开间房屋,前设檐廊,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础造型古朴,花板木雕精细,颇具特色。

下盐店原为清代杨氏举人的商住用宅,该建筑构件用料大方,装修雕刻非常精美,可作为地方民间建筑艺术的代表[8]。建筑群全部采用穿斗构架,夹以白粉壁墙,各屋宇构架交接联系较有章法,并非胡乱拼凑。建筑造型及色彩都独有特色,清新古朴。

三峡大坝蓄水后,下盐店、永成商号迁建于新码头处,较好地重现了其原貌。云梯街中上段的老建筑由于在175 m水位线之上,得到原样保留。

除此之外,紧靠下盐店另新建有一拟用作西沱古镇文化展览馆的建筑。该建筑试图从外立面模仿下盐店等西沱原有民居建筑的样式(见图3),但其红色的立面装饰条太过突兀,破坏了云梯街整体上灰白色调为主的群体建筑风貌。

小广场上新建的以红色立柱搭配灰瓦屋顶的中式组合亭廊,也并无细部的纹样装饰,亦难以与云梯街保留的建筑群之间产生联系。

2)景观铺地之对比。西沱老码头以铺砌石板或就地凿石为主,石板路沿着云梯街而上,整体上较规整,仔细比较则石板有大有小,相互咬合,经过岁月的磨砺,棱角已变圆润。

新码头的地面铺装主要使用了青石板铺砌,并以灰色烧结砖作分隔带。文化展览馆门前的广场铺地使用了大面积的深灰色火烧砖,并以浅色卵石作地面装饰带。但广场上大面积平整的青石铺装颜色较浅,反而更显得广场空旷,也未能体现出老码头石板路的味道,削弱了西沱云梯街传统街巷空间所带来的感染力。

3)小品设施之对比。西沱老码头缺少刻意制作的小品构件,有的却是人们生活中长期使用的物件,例如石墩子、灯笼、老水井、石磨盘、栓船柱、竹箩筐等,这些构成了老码头特有的风景。

新码头上的青石栏杆立面雕刻有古帆船航行图案,并装饰以汉代典型的云气纹,隐喻西沱码头悠久的历史。庭院灯外形模仿了提灯的造型,柱头也装饰以云纹。但是码头上的小品形态比较单一,对于西沱古镇文化的宣扬力度不够。

4)植物景观之对比。西沱老码头被自然植被所环抱,以黄葛树为主的乔木构成了整体的植物天际线,码头边则少有水生植物,藤本及草本植物组成了地被景观。

新码头绿地保留了原坡地植被,以场地原有的黄葛树为主,还种植了琴丝竹、紫薇、天竺桂。由于码头建设还未完成,故绿地植物没有得到梳理。码头岸边裸露的混凝土挡墙以及消落带护坡缺乏植物的遮挡,整体植物空间显得杂乱。

3.4 对比小结

西沱新码头的环境景观主题传承了西沱古镇文化,然而其整体景观空间布局却未能体现出老码头顺应山势跌落式布局的手法,过于夸张的空间尺度也失去了老码头自然亲切的空间尺度感。同时,新建的建筑破坏了云梯街的入口关系,扰乱了云梯街梯

云直上的气势。植物绿地杂乱而破碎,小品设施未能烘托出文化氛围,铺地材料与周围环境反差较大。总的来说,新码头环境景观对于古镇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有待加强。

4 改造建议

新码头传承古镇老码头的文化景观元素。

4.1 文化活动的延续

人文景观是西沱码头的重要特点,文化活动会为景观增添色彩。例如每年农历三月三为西沱的“提灯节”,入夜,人们提着灯笼从江边攀登到山顶,放眼望去,整条云梯街如同一条游动的长龙,异常壮观,形成了“火龙入江”这一胜景。这一节日活动可鼓励游客参与进来,不仅可激发古镇沉寂已久的活力,还可作为宣传名片,促进西沱的传统景观演变发展。

4.2 地域性景观的传承

古镇码头的景观应体现地域文化,首先确定需要体现的地域文化主题,然后从景观空间结构、建筑风貌、铺地、小品设施、植物几个方面来体现景观的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上应与原空间结构相契合,空间尺度关系应相仿,西沱码头应体现地势的变化,从高处而下,以台阶通入水中。建筑风貌上应与周边建筑相融合,以白粉夹壁墙与灰瓦体现川东民居风格。铺地材料可选用青石、灰砖,整体色彩不宜过浅,可在铺地上使用地雕或做纹样肌理处理,体现西沱的文化印记。小品设施如灯具、坐凳、垃圾桶、栓船柱等可以借鉴居民们常用生活用具样式进行设计。植物选择上可选用当地乡土树种,以乔木作植物景观骨架,可选用半湿生植物作消落带植物。

现有的改建码头整体上显得与云梯街融合度不够,与周边环境未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孤立地进行修建,导致整体空间尺度失调,只有通过景观元素的体现进行地域性景观的传承,才可能展现出西沱的魅力。

[1] 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2] 龙 彬,陈 茜.重庆西沱古镇云梯街保护修复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8(2):31-34.

[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录[M].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领导小组,1986.

[4] 季富政.三峡古典场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6] 袁 珏.寻找记忆中的街道[J].四川建筑,2002(2):19.

[7] 周文婷.西沱镇传统街区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8] 吴 涛.巴渝历史名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On compariso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modern landscapes at Xituo dock in Chongqing

Ge Yuzhe

(ChongqingCollegeofHumanisticsScienceandTechnology,Chongqing401524,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Xituo dock, the paper undertak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landscapes of the dock from the cultural themes, landscape space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tyles, landscape pavement, small article facilities, and plants, interprets the problem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towns, and points out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to inherit the regional culture.

dock,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small article facility

1009-6825(2016)28-0032-02

2016-07-24

葛煜喆(1991- ),男,硕士

TU983

A

猜你喜欢

云梯古镇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墨子破云梯
古镇之旅
谁,踩着云梯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前往码头
千年古镇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