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院鼻祖的模型建构★

2016-11-25郑海洋鲍培瑜冯书娇陈朝乐赵泽阳

山西建筑 2016年28期
关键词:鼻祖建构建筑

郑海洋 鲍培瑜 冯书娇 陈朝乐 赵泽阳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合院鼻祖的模型建构★

陈朝乐(1993- ),男,在读本科生; 赵泽阳(1994- ),男,在读本科生

郑海洋 鲍培瑜 冯书娇 陈朝乐 赵泽阳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以合院鼻祖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社会历史背景,运用木制模型复原与Sketchup模型建构两种手段,分析评价了合院鼻祖的建构方法,探讨了土宅夯土的新生与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为现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思路。

四合院,模型,夯土山墙,建筑设计

以合院鼻祖为研究对象,指的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宫室(宗庙)遗址,而今出于对其最好的保护,建筑基址已经被土壤回填覆盖。以实体与虚拟模型为研究手段,指的是实体模型的制作,以直观体验其前瞻性的空间魅力——也即全亲历过程的层层套院;Sketchup分体建模,以模拟再现其诗意性的建构文化——也即全建造过程的五大情景。以建构分析为研究方法,指的是具有文化性地建造或诗意性地建造,其具有技术和文化双重的内涵,是客观地表达建筑空间、材料、结构与建造的方法,是建筑形成间所客观存在的规律。

针对建筑历史方向的课题研究,绝不能单单着力于回答“是什么”——也即对历史建筑遗存的现状记录与复原想象(譬如考古复原的实体、虚拟模型的建立),而应探寻并深究“为什么”——也即对历史建筑遗存的背景勾勒与建构剖析(譬如相关领域的踪迹梳理),进而评价“怎么样”——也即对历史建筑遗存的横纵对比与客观评价(譬如合院布局的独特传承),旨为探索“怎么做”——也即对历史建筑遗存的精华提炼与演变再生(譬如空间场所的特质意义),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创作的构思指明一大方向。

1 实体模型的复原与建构情景的虚拟

考古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正房坐北朝南,偏西北10°,厢房呈左右对称,整齐而有序。房基南北长45.2 m、东西宽32.5 m。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与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则用廊子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从而将庭院围合成内向的封闭空间。院落四周由檐廊环绕。屋顶采用瓦,有板瓦(饰绳纹,部分带瓦钉)、筒瓦(饰三角纹或雷纹),有半圆形瓦当(部分有回纹),并有大、中、小型之分,推测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处。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借以排除院内的雨水。细部构造做法上,则在夯土墙或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白灰+细砂+黄土)做墙皮,表面平整而光洁,用以加固保护墙体;阶面和两侧有三层灰浆面做法;室内地面为灰浆面、夯实砂粒地面(见图1)。

借用大比例手工木制模型的表达手段,来复原合院鼻祖,能直

观的领略其院落组合的外部空间及造型设计的无穷魅力;借用Sketchup三维虚拟模型的表达手段,来重塑合院鼻祖,能直观的再现其五大情景(筑基、立柱、夯墙、架架、盖顶)建构过程的诗意文化(见图2~图4)。

2 植根背景的勾勒与建构视角的剖析

建筑固然有它自己内部的发展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也即建筑的大系统与当时社会的大系统必然相对应。建筑要存在于宏观环境之中,不可避免要与环境发生交流,其首先依靠的是所在时代的建筑科学成就,反映其成果并受其制约;建筑同样要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组织、投资环境和政治管理体制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温度、气候、雨量、风力、日照、积雪等自然条件是影响建筑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人文条件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

周灭商后,以周公营洛伊为代表,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而其中的周原则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 km,南北宽约20 km。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这直接影响了诸侯城不同等级的规模。具体说来,体现在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上,这是奴隶制度下的典型城市形制,也即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制裁、极其重视布置规制。

3 纵向对比的传承与横向对比的迥异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其有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之分。

纵向对比,中国建筑的发展一直属于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绵延不断。其由夏商的茅茨土阶、周朝的挣脱简陋、汉代形成、唐代成熟、宋代精致化,一直到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高度成熟的步阶。整个建筑体系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逐步的成熟性,从孕育到发展,其间历经曲折,一直延续下来。细言之,单就合院鼻祖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2000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所流行的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见图5),一方面更加证实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似乎早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所印证的恰恰是当时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诸多层面的变化。

横向对比,木结构建筑其实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早在3000多年前,著名的三个文明古国中国、埃及以及希腊,都分别出现了最早的木结构框架体系。后因各国地理区块、文化背景等的巨大差异,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其成就和影响自然也就相对有限,相比之下,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延续时代之长,流域之广,成就自然最为辉煌,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曾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其间的佼佼者——合院鼻祖,便是我国已知最早、布局最为严整的四合院实例,而考古基址中所发现的“瓦”,则是其在西周建筑史上乃至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最为突出的成就,自此使西周建筑由“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4 土宅夯土的新生与传统民居的发展

在建筑创作中,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包括哲学、美学等在内的古代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的继承上,加强理论思维,吸收传统的精髓,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也是正确之路。

1)夯土魅力新生的深度挖掘(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工艺方面)。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的一种建造技术工艺。中国夯土造屋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这种成熟的夯土技术又几经发展,直至福建土楼而达至顶峰,随后一直绵延至今。

古老的建筑形式“土埆厝”,所使用的制作材料是黏土、稀泥、砂、稻草(长度约1 in~2 in)、粗糠、牛粪、水等,其具备三大优点:减少环境冲击、隔热隔音功效、房屋冬暖夏凉。张永和的土宅便是以土埆再配合木头支架予以组成的,两堵高高的夯土实墙,平面呈L形,山墙立面则呈凸字形,从而与周边山体围合成趣味的院落,塑造了较为内敛的空间气质。用夯土墙做围护,一方面尊重了传统,然而其却未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之中;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选用可降解或可重复利用的天然材料,从而把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见图6~图9)。

2)合院继承发展的大胆尝试(主要体现在建筑规划布局方面)。汉族传统的合院式建筑,源自于凤雏村周原遗址,并以明清时期的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其院落组合多样,如呈“口”字形(一进院落),“日”字形(二进院落),“目”字形(三进院落),并列跨院组合形等等;其建筑格局规整,处处体现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该思想自古有之)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该学说自汉引入)。

迁西郊外某地块呈直角梯形(其几何尺寸:上底边长为35 m,下底边长为58 m,高为125 m),场地平坦,位于丁字路口的东北角处,南面为湖水,周边远处则有高低连绵不断的群山,环境甚是优美。拟规划一座三进式四合院,秉承清代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并于东侧跨一梯形的私家园林(园林西侧有三处与合院相连通,东侧与外界隔离的界面则设云墙)。南向影壁所对的恰是四合院的正入口,居于整个合院建筑群的东南角处;正入口东侧又开一口,则为车库与园林进出的次入口。合院之中,唯有第三进正房(所有正房均为五开间,属奇数)做两层楼房,借以彰显居住者地位的尊崇;至于三进院落空间,由南至北,则由“小”到“大”再变为“中”,是通过东西厢房的间数变化(由“三间”到“五间”再变为“四间”)来予以控制的(见图10~图13)。

5 结语

建筑设计创作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其必经“小者产品”层阶(属继承级),进而晋升“中匠作品”层阶(属演变级),最终日臻“大师精品”层阶(属创新级),它本就在那里,不以建筑设计师

的意志为转移。其间的最低层阶——继承,是稚嫩的建筑学专业初学者所绕不开的必经阶段,甚或说也是成熟的建筑设计师一般都难以逾越的阶段。事实如此,在当今的建筑设计市场上,仍有一大撮所谓的成手在不遗余力地敏锐筛选着建筑风格库,并视之为杀手锏,借以揣度甲方在造型意向方面的喜好,思量该风格是否与周边环境相适宜。层层追溯下去,最最彻底的继承,其实莫过于回归到建筑的原点,予以思考、探究与切入。研究对象为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宫室(宗庙)遗址,实为合院的鼻祖,同时也是古人曾经达到的一处巅峰。于当代建筑设计师而言,唯有站在历史的原点和巅峰之上,以独特的思维与切入的视角,去重新思考建筑的最根本目的,乃是“为人”以及人作为本体所依托的大背景“社会”,其结果必然是对建筑进行重新诠释。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6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3-26.

[2] 陈全方,陈 敏.周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6-75.

[3] 周海宾,费本华,任海青.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2005,31(21):10-11.

[4] 朱广宇.几何原型·返回原点[J].工业建筑,2008,38(8):114-116.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courtyard originator★

Zheng Haiyang Bao Peiyu Feng Shujiao Chen Chaole Zhao Zeyang

(ArchitectureandEngineeringSchool,NorthChin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Tangshan063000,China)

Taking the courtyard originat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used wooden restoration model and Sketchup model construction two kinds of method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ourtyard originato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new and traditional houses of soil rammed earth, provided ideas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urtyard, model, rammed earth wall, architectural design

1009-6825(2016)28-0005-03

2016-07-24 ★ :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合院鼻祖的模型建构”(项目编号:X2015079)

郑海洋(1995- ),男,在读本科生; 鲍培瑜(1977- ),男,讲师; 冯书娇(1993- ),女,在读本科生;

TU201

A

猜你喜欢

鼻祖建构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造纸鼻祖蔡伦
印度是咖喱的“鼻祖”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乘风破浪的“鼻祖”
建筑的“芯”
俳优:我才是说唱界的鼻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