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起源研究中的几点论争

2016-11-25张素玫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书信体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张素玫

《傲慢与偏见》起源研究中的几点论争

张素玫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诞生经历了对初稿《初次印象》的重要修改过程。《初次印象》在出版遭拒后经过修改被更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由于《初次印象》没有留存下来,从初稿《初次印象》到最终出版的《傲慢与偏见》其间经历的本质性修改,成为研究者对这部经典小说起源研究中尤为关注的话题,也形成至今不能定论的热烈论争,但研究者们就此展开的各种论争,都以其别具价值的探索求证,提供了接近《傲慢与偏见》原初真相的可能。

《傲慢与偏见》 《初次印象》 起源 修改 论争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诞生于200年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一直延续着经久不衰的畅销记录,并且在现代影视改编、当代文化产业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观”。②这些现象反复印证了《傲慢与偏见》的深受欢迎,同时也唤起我们急欲探寻的好奇心:这部缔造了如此多惊人成就、辉煌持续至今的文学经典,在200年前有着怎样的诞生经历?

随着学界对简·奥斯丁研究的拓展深入,与奥斯丁生活和创作相关的“周边作品”——奥斯丁少女时期的练笔习作和三部未完成小说、与家人的往来书信、由她的家庭成员撰写的奥斯丁回忆录等,相继得到整理出版,这些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探寻奥斯丁创作渊源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傲慢与偏见》最初手稿《初次印象》(First Impressions)没有留存下来,有关这部小说起源的一些关键问题——初稿原貌,成稿时间,从《初次印象》到《傲慢与偏见》的修改内容——并不能得到确定解答,致使在《傲慢与偏见》的起源研究中形成了围绕这部小说诸多研究话题里最多的也最热烈的论争。

一、对初稿的考证:《初次印象》

有关《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起源,仅有一个明确的证据留存下来,它来自简·奥斯丁的姐姐卡桑德拉(Cassandra Austen)所记录的一份简短“备忘录(a memorandum)”③,“备忘录”里写道:“《初次印象》在1796年10月开始创作,完成于1797年8月,之后,经过修改和压缩,以《傲慢与偏见》的名字出版。”[1]

从卡桑德拉的“备忘录”里我们获知了有关《傲慢与偏见》诞生的重要信息:它写于1796年,花了大约9个多月完成,最初的名字是《初次印象》,创作完成这部小说初稿的奥斯丁正当20出头的青春妙龄——与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一般年华。

《初次印象》是奥斯丁构思的第一部主要小说,由于手稿没有留存下来,它的面貌只能凭借推测,在《初次印象》之前的奥斯丁“少女习作(The Juvenilia)”为我们提供了推测的可能。“少女习作”是奥斯丁11岁至18岁之间的作品,写于1786年12月至1793年,共三卷,内容形式多为人物对话、场景描写、心理分析等片段,以及一些戏仿名家的戏拟之作,而其中的某些片段后来被用在了她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日后出现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些情节或场景、有着怪异性情的人物、以及奥斯丁小说的标志性风格——讽刺与嘲弄的语体,都已显露于“少女习作”之中。用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的话,从《少女习作》里我们已经听到了《傲慢与偏见》的“美妙的前奏曲”[2]。例如,在“少女习作”的“卷一”有一篇小说叫《三姐妹》(The Three Sisters),里面三姐妹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让沃茨先生娶她女儿中的一个,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班内特夫人要让彬格莱娶她某个女儿的决心一样。在“卷二”的《爱情与友谊》(Love and Friendship)里,情侣和朋友们之间的“初次印象”的浪漫想法被漫画手法加以嘲笑,一如《傲慢与偏见》对浪漫主义的微妙批评。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德·包尔公爵夫人,是《傲慢与偏见》里另一个形象塑造出色的人物,她傲慢骄横的举止让人印象深刻,“少女习作”中有篇书信体小说《书信集》(A Collection of Letters),里边所描述的葛瑞维尔女士,身上有着凯瑟琳夫人最初的轮廓,她让玛利亚·威廉姆斯一直站在她的四轮马车外的寒风中,如同《傲慢与偏见》里詹金森夫人和德·包尔小姐让夏洛特·卢卡斯一直做的那样。在“卷二”里还有个名为“女哲学家” (The female philosopher)的小片段,嘲讽了那类爱耍弄“俏皮话、讽刺和巧辩”来显示自己的机智和幽默的女性,包含着班内特家三小姐玛丽·班内特的形象特征。“卷三”里的片段“凯瑟琳,或鲍尔一家”(Catharine, or the Bower)中那个出身高贵、傲慢自大的达德利先生,很明显是刚出场时的达西先生的原型。④

《初次印象》的创作受到来自奥斯丁家庭的密切影响。简·奥斯丁的侄子J·E·奥斯丁·李(James Edward Austen-Leigh)在《奥斯丁回忆录》(A Memoir of Jane Austen,1870)里特别指出,简的家庭成员,父母、四个兄长、一个姐姐,他们的个性、经历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她的创作,如小说中的庄园生活描写和海军题材以及牧师形象等,都与她的家庭成员的经历分不开。[3]奥斯丁的家庭文化水平较高,全家人都爱读书,家庭里经常有读书会、家庭戏剧演出等活动,大家庭的丰富生活与周围村居的单调狭窄形成对比,丝毫不影响她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思考。据奥斯丁·李的《回忆录》介绍,奥斯丁最初写作是出于家庭娱乐目的,就像当时盛行的业余戏剧演出、猜字游戏、谜语等通常的家庭娱乐项目,她写好后的作品会拿来大声朗读给家人听,在娱乐之时,这些有着鉴赏识别力的听众常常为她的作品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简·奥斯丁不属于任何社团组织,甚至她也极少跟其他职业作家有直接的接触联系,支持她写作的最初团队就主要由她的家庭成员以及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组成,家人和好友是她作品的第一读者和评论者。

《初次印象》的故事得到了“亲友圈”听众最多的喜爱,在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被持续的传播,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小说完成的4个月后,简的父亲乔治·奥斯丁(George Austen)在1797年11月将手稿寄给伦敦的出版商托马斯·坎德尔(Thomas Cadell),并写了封希望获得出版的自荐信:“一部小说手稿,包括三卷,大约是伯尼小姐的《埃维丽娜》(Evelina)的长度。”[4]无法知道是出于何种缘由,简·奥斯丁的《初次印象》没有被接受,收信人只回复了一句话:“拒收寄回(declined by Return of Post)”[5]。

简·奥斯丁无疑遭受了打击,但在她与卡桑德拉的通信中显示,她一直坚信《初次印象》有着本质内在价值,相信她自己会有一个机会让这部著作被印刷。再没有更多《初次印象》的消息留给我们,直到《傲慢与偏见》出版的前夕。

二、修订时间:1812?1809?1802?

1801年玛格丽特·霍福德夫人(Margaret Holford)的一部名为《初次印象》的4卷本小说出版,如果简·奥斯丁试图出版她的故事,那么标题将不得不更换。[6]1813年1月,更名为《傲慢与偏见》的这部小说出版时,距离1797年8月完成的初稿《初次印象》已间隔了16年。奥斯丁-李在《回忆录》里告诉我们,这16年间的岁月,简·奥斯丁经历了生活中不稳定的一段时期——搬家、父亲亡故、四处迁徙侨居——直到1809年才在乔顿安居下来,简·奥斯丁随即开始着手修改以前的手稿,“她定居乔顿的头一年似乎一直在修改并准备出版《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7]这标明这个修改行为大致在从1809年7月开始的12个月期间。

很难相信任何出版商会拒绝一部和《傲慢与偏见》的最终形式差距极小的作品,小说必然在出版前做出了较大程度的修改,这一点已由奥斯丁·李在《回忆录》中证实,并声称主要的重写工作到1810年已经完成。然而,“修改”可能是个比“准备出版”更详尽的耗时更长的过程,但奥斯丁·李的陈述并没有作出区分。同样,由于《初次印象》没有手稿留存,简·奥斯丁对原稿的修改程度和修改时间也都成了不确定的疑问。

《初次印象》出自一个远居英国南部偏远乡间、几乎足不出户、相对孤立的20岁女孩之手,到《傲慢与偏见》出现的时候,奥斯丁已是一个有了更多的外出旅行和人生经历的接近40岁的成熟女性。那么,为我们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的故事究竟主要由20岁女孩简还是由心智更成熟的中年奥斯丁完成?这个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与争论。

奥斯丁研究专家R·W·查普曼博士(Dr. R. W. Chapman)在他编辑的学术版《傲慢与偏见》(1923)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种观点,即对这部小说所做的本质修改是在1811至1812年间,他的依据是在最终修订版里,小说里的事件有一个精确的按那几年日历前后排列的时间顺序。[8]利维斯夫人(Q. D. Leavis) 也表达了同样的认可,认为小说事件可能是按照1811至1812年的日历安排计划的,这样,“《傲慢与偏见》就不是一个二十一姑娘的作品,而是出于三十五到三十七岁的一位女士笔下。”[9]像许多研究者论证指出的,奥斯丁创作小说习惯于按照她创作时期的日历来安排小说中事件的时间表,尤其是她后期的几部小说,如《劝导》(Persuasion)、《爱玛》(Emma),其中的时间表,几乎都有与创作期间的日历时间对应。因此查普曼对《傲慢与偏见》修改时间的这一推测,长期以来一直被普遍接受。

然而查普曼的观点受到了新的挑战。拉尔夫·纳什(Ralph Nash)在一篇文章“《傲慢与偏见》中的时间结构”(The Time Scheme for Pride and Prejudice)中反驳了查普曼,提出1799至1802年间的日历可提供的证据将支持同样好的、可能更好的一个修改的假设,在小说里第一个秋天的时间反映着1799年的日历,春天和夏天的事件反映着1802年的日历。纳什先生相信,“我们拥有的这部小说代表了本质的早期工作”[10]。

P·B·S·安德鲁斯(P·B·S·Andrews)也提出了一个持同样观点的更具有说服力的修改时间表:《傲慢与偏见》在1799年被修订并在1802年被详尽改写。安德鲁斯称难以置信“快乐的、心态年轻的《傲慢与偏见》与成熟的、苦涩的《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⑤,能够真正是在作者成长中的同一阶段同时产生的作品”,他提出是1802年在巴斯,简·奥斯丁“从事了从《初次印象》到我们知道的《傲慢与偏见》的主要的转换工作”,他认为有“一些修订工作在1799年的可能的证据”和“或许实质性的改写在1802年的确定证据”[11]。小说中的历史事件首先为安德鲁斯的推测提供了支撑。从不涉及社会重大问题是奥斯丁小说众所周知的特点,但在《傲慢与偏见》中却有一个与拿破仑战争相关的事件——军队在布莱顿的驻军及迁移,该事件并非“无关紧要”而是直接促成了小说情节中的主要系列事件,联系到在小说终章提及的“亚眠的和平”⑥,那么奥斯丁的修改很可能在1802年3月至战争的重新开始期间。这样,那些设定小说叙述的日期更早的猜测,看起来更可能接近真相。

如我们所见,《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叙述以20岁的年轻女士为中心,这是作者写作《初次印象》时的年纪。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彬格莱,作为1790年代的人物被创造出来,难以想象这些人物可以在10余年后的摄政王时代——在这个期间,更多的社会变化已然发生——仍然在原初的历史语境中被鲜活地重新构想出来,“在地点、礼仪、书籍和观念方面,它仍然呼吸着1790年代和1800年代早期的空气。”[12]就连查普曼也不得不承认,“在1813年出版《傲慢与偏见》,奥斯丁小姐清楚地构思10年前(或更早)发生的一些行动,推测有一定的困难。”[13]《傲慢与偏见》的小说风格,用奥斯丁自己的话说,“太轻巧,明快,活泼(Light and bright and sparkling)”(4 February 1813, Letters.)[14],就像安德鲁斯的论断,这种轻松风格应该与20出头的年轻女孩简的心态更相符,而不是10余年后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的更为稳重的中年奥斯丁。

另有一点可以推测的是,简·奥斯丁给她的书信体小说《埃莉诺与玛丽安》(Elinor and Marianne)更改的新标题《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可能是跟随着《初次印象》更名为《傲慢与偏见》后在标题上的一个改变。奥斯丁·李的《回忆录》中称简在1809年开始《理智与情感》的最终改写,这样她很可能在1809年之前就开始《傲慢与偏见》的重要修改。

更多研究者也相继提出《傲慢与偏见》的修改时间更早的观点。如简妮特·托德(Janet Todd)认为这部小说“大概在1800年代早期被彻底地转换”,[15]弗兰克·W·布拉德布鲁克(Frank W. Bradbrook)的观点是“《初次印象》的主要修改到1802年已经被完成”,[16]帕特·罗杰斯(Pat Rogers)认为小说“经历了数年的修改,大概在1803-1804年间或者左右的时间,在1809-1810年间所做的调整可能相当于精细的修整而不是一些人猜测的猛烈的彻底大修。”[17]

当然,所有的说法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提供验证,也无法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真相,但无论如何,奥斯丁对《傲慢与偏见》的本质修改日期被回溯至远远早于1813年1月的出版日期,这已是更多数研究者们的共识。

三、内容修改:书信体的置换?

从《初次印象》到《傲慢与偏见》的这些年间奥斯丁很少有记录留存下来,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为什么这部小说的修改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既然没有手稿留存,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奥斯丁所做的修改的本质内容。我们仅在她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一封书信中确切得知,这是一个“不断地砍伐和裁剪(lopt & cropt)”(29 January 1813, Letters. )[18]的文字压缩过程。研究者简·费格斯(Jan Fergus)利用J·F·巴罗斯(J. F. Burrows)基于计算机的语言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奥斯丁的修订由大量削减组成:压缩、提炼了很多更长的原初内容。”[19]而压缩删减的内容是什么,只能是猜测。

毫无疑问从《初次印象》转换成《傲慢与偏见》的过程包含了一些艺术技巧和巧妙整形。一些研究权威猜测,这个文本的原初形式是用流行的书信体写成的,修改主要是书信体的形式转换。这一说法得到不少支持,研究者们纷纷找出各种颇为有力的证据去力图证实这种猜测。如不少学者指出的,在《傲慢与偏见》之前出版的《理智与情感》,其初稿《埃莉诺与玛丽安》就是书信体形式,此外奥斯丁写于早期的小说《苏珊女士》(Lady Susan)⑦以及“少女习作”中的许多作品也都使用了书信体这种结构模式,同样是早期创作的《初次印象》,很可能与其他早期作品有着共通的某些形式,由此推测,《初次印象》很可能采用了早期多数作品所采用的书信体的形式。弗兰克·W·布拉德布鲁克强调了这点:简·奥斯丁的父亲在1797年提供《初次印象》给出版商坎德尔时,把这部小说与范妮·伯尼(Fanny Burney)的书信体小说《埃维丽娜》(Evelina, 1778)做了对比,基于这一事实,布拉德布鲁克认为这种比较倾向于证实了这一观点,即小说初稿是用书信体写成。[20]简妮特·托德则从小说情节中找到了这部小说中原有的书信体的痕迹,她指出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关系转变的关键情节都是围绕信件,由信件的方式表达:

“早期的某些形式可能保留在那些书信的使用上。达西带来了‘说明’信,与事件相关联,因为伊丽莎白读了又读,以致于她自己的反应被信的内容所逆转,这封书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戏剧性场景的部分。伊丽莎白是最少被文学和其语言征服的女主人公,但是这封信被作为像其他女主人公们一样对待文学文本;她不久从内心里意识到它开始对她的心灵起作用了就像她自己的经验。而从简和柯林斯先生的信里,传达的信息或表现的怪癖,可能是一个早期书信体的遗迹。”[21]

不难推测,如果小说原初形式是书信体的话,一定做出了本质的转换,这使修改工作必将会包含对那些书信中与情节进展没有关联的材料的严重削减,作为简·奥斯丁向卡桑德拉提及的巨大的“压缩”部分。

但是书信体的说法依然没有任何确定性和权威性,它所做的修改调整也有可能并非是对书信体形式,如简·费格斯就认为奥斯丁在创作《初次印象》的那个时期受到范妮·伯尼《卡米拉》(Camilla,1796)的第三人称叙事的清晰影响,这暗示它在最初采用了直接叙述。[22]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奥斯丁自己所说的“砍伐和裁剪”这一修改方式,它有可能是简妮特·托德所说“主要处理了作品的规模和内部年表”[23],“压缩了文本中人物和场景的描写”[24],也有可能是帕特·罗杰斯所言“它被限定在第二卷或者贯穿于全部作品中,以及所有内容里最关键的部分”。[25]总之,既然我们缺乏这部书起源的任何阶段的手稿,所有关于《傲慢与偏见》修改内容的研究目前都只能是可能性推测。

虽然对《傲慢与偏见》起源研究中的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定论,但也因为没有唯一确定的解答,使这些研究话题具有了多种可能性的探讨空间。研究者们就此展开的各种论争,也并非缺乏终极意义的自我言说,每一种论争的声音,都以其别具价值的探索求证,提供了接近真相的可能。在这些孜孜求取的探讨争论中,掩盖在久远历史中的《傲慢与偏见》起源的真实过程,正逐步褪去模糊不清而渐露轮廓。就像存在于所有学术研究中的争论之声,都是在交锋争辩中朝向真理的逐步靠近。

注解【Notes】

①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批号:10&ZD135)的阶段性成果。

②自1940年至今,《傲慢与偏见》已被9次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1995年英国BBC广播公司改编的6集电视剧集引发了《傲慢与偏见》与奥斯丁的全球热潮。现代传播语境下的《傲慢与偏见》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由这部小说而来的衍生产品超过有史以来的任何书籍,而且膨胀成一项价值上亿英镑的被称为“奥斯丁工业(Austen industry)”的庞大文化产业。

③这份“备忘录”是卡桑德拉·奥斯丁在一个未知的日期写下的,记录了简·奥斯丁每一部出版的小说的创作完成日期。卡桑德拉的“备忘录”现存于纽约的Pierpont Morgan图书馆。

④See "The Juvenilia", in R. W. Chapman, ed.,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volume vi): Minor Work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⑤据奥斯丁·李《简·奥斯丁回忆录》(Memoir of Jane Austen, 1870; ch. 6),《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创作开始于1811年2月,到1813年2月基本完成,尽管到1814年才出版。

⑥拿破仑战争期间,英法双方于1802年3月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缔结休战合约,战争于1805年再起。

⑦简·奥斯丁早期作品,约写成与1793、1794年,直到1871年才出版。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Austen-Leigh, William and Richard Arthur Austen-Leigh. Jane Austen: a family record.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Deirdre Le Faye.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1989, p.169.

[2][美]苏珊娜·卡森:《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王丽亚译,译林出版社2011版,第38页。

[3]Austen-Leigh, James Edward. A Memoir of Jane Austen.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70, pp.1-30.

[4]Chapman, R. W. "Introductory not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Third Edition). Ed. R. W. Chapma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2, p. xi.

[5]Chapman, R. W. "Introductory not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Third Edition). Ed. R. W. Chapma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2, p. xi.

[6]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48.

[7]Austen-Leigh, James Edward. A Memoir of Jane Austen.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70, p.128.

[8]Chapman, R. W. "Appendixes: Chron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R. W. Chap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p.407.

[9][英]Q·D·利维斯:《〈傲慢与偏见〉和简·奥斯丁早年的读书与写作》,赵少伟译,见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3页。

[10]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

[11]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

[12]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Ivii.

[13]Chapman, R. W. "Appendixes: Chron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R. W. Chap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p. 407.

[14]Chapman, R. W. ed. Jane Austen: Letters(1776-1817).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134.

[15]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16]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

[17]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xxx.

[18]Chapman, R. W. ed. Jane Austen: Letters(1776-1817).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132.

[19]Burrows, J. F. Computation into Criticism: A Study of Jane Austen's Novels and an Experiment in Metho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p. 82.

[20]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i.

[21]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22]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44.

[23]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50.

[24]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25]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xxx.

Title: Some Disputes about the Origi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Author: Zhang Sumei is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ies of British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fore the birth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t had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revising to its first draft — First Impressions. After rejection, First Impressions was rewritten and renamed Pride and Prejudice before its publishing. Because there is no First Impressions remained, the essential revision from the f rst draft to the eventual public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had become the most concerned topic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of this novel, and is hotly debated till now. The researchers generated various disputes in this topic and provided the possi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with their valuable exploration and verifying.

Pride and Prejudice First Impressions origin revise dispute

张素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书信体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